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习题课件(共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习题课件(共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12 17:41:29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夯实基础
C
2.下列因素中会影响声音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是(  )
A.声源的种类 B.声源振动的幅度
C.声源振动的快慢 D.空气温度的高低
D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声音只能在水中传播
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D
4.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没有听到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
B
5.古代打仗时为了及早发现敌人的骑兵,侦察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
B. 马蹄踏在地面时,会使地面振动
C. 马蹄声可以向四面传播
D.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A
6.“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
产生
传播
7.如图K2-1-1所示,将一块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__________;其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

空气
8.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__________。
越大
空气温度t/℃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m·s-1) 313 340 344 346 386

9. 小丽等同学在做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探究实验时,将发声的音乐芯片密封在小塑料袋里,用细线悬挂在水中(如图K2-1-2所示)。
请你思考回答:
(1)实验过程中,小丽等同学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
(2)小丽观察水面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声音__________在液体中传播。

水面在振动

能力提升
10.上月的运动会中小佳同学参加了百米赛跑项目,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时间为12 s,那么小佳的真实成绩可能是(  )
A.12 s B.12.294 s
C.11.706 s D.无法计算
B
11.课堂上,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小明和小华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猜想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1)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小明和小华进行了如图K2-1-3所示实验: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___( 填“大”或“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____是正确的。


(2)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提出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和小华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填字母)。
EADBC
12.图K2-1-4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
(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乒乓球被弹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转换法(共9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微专题3 综合能力题
1.下表是声音在某些介质里的传播速度。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 1 450 冰 3 230
水(15 ℃) 1 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 1 480 软木 500
海水(25 ℃) 1 531 铁(棒) 5 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依据是什么 (只需写出两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 s后收到回波,则该点海底深度为__________。
(3)真空中声速为__________。
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依据:声音在5 ℃、15 ℃、20 ℃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有关;依据: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3 062 m
0
2.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图W3-1“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W3-1所示。A为一个圆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圆片的挺直的纸(纸的中间剪一圆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探究“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 3 cm 3 cm
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拍塑料膜
轻拍、重拍塑料膜
烛焰是否摆动
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同一个圆筒,保持塑料薄膜的绷紧程度相同,在塑料膜同一位置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3.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了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 是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30 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有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的往返时间就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的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近;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正在远离声呐。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kHz到__________kHz。
(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在发出声波信号后10 s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没有改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设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 )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视潜艇B,突然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说明什么
10
20
答案:(2)7.5 km (3)说明潜艇B正在远离潜艇A。
(4)不能;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在月球上能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原因是什么 (共16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1.下列关于乐音与噪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B.乐音使人心情舒畅,有益健康,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健康
C.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D.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夯实基础
A
2. 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风暴产生的次声波无法被人耳听到,原因是次声波的(  )
A. 速度太快 B. 响度太小
C. 频率太高 D. 频率太低
D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m/s
B.地震、火山爆发只有超声波产生
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4.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室内同学听到的室外噪声减弱。对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外噪声不再产生
B.噪声音调大幅降低
C.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
D.噪声在室内的传播速度大幅度减小
C
5.汽车经过某噪声检测装置时鸣放喇叭,该装置显示屏的显示如图K2-4-1所示,其中82.3分贝指的是汽车喇叭声的(  )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A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B.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密闭的玻璃罩内,逐渐抽去空气,声音变大
C.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挡板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C
7. 下列现象或做法中,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 飞机从房屋旁飞过,窗户玻璃在振动
B. 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可能到来
C. 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 炮声震聋了耳朵
B
8.如图K2-4-2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___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


9. 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而产生的,当人们在雪山中大声说话时,因为声音能传递__________,所以有可能诱发雪崩。
振动
能量
10.张老师制作了一个声音炮。将塑料膜绷紧扎在圆桶的桶口,在桶底开一圆孔,在距离圆孔大约2 m的地方叠放一些空纸杯子。用手迅速拍打塑料膜,发现纸杯被振落。此实验表明:声音能在__________中传播,声波能传递__________。
空气
能量
11.为了不影响小晶写作业,客厅里正在看电视的妈妈把音量调得很低,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音量低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小。
声源
响度
能力提升
12.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 s、0.16 s、0.30 s、0.14 s、0.30 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13.车间机床工作时发出响度达110________的声音,波形如图K2-4-3所示,Here One降噪耳机能阻止特定的频率的声音进入人耳,同时允许其他频率的声音(如工友的指令等)进入人耳,工人在车间只要把耳机阻止声音的频率值设置为_________Hz即可。
dB
12 500
14.控制噪声有三种途径,请填写图K2-4-4所示事例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哪一类。
(1)图A是在__________减弱。
(2)图B是在________________减弱。
(3)图C是在__________减弱。
(4)图D是在__________减弱。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声源处
人耳处(共16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1.成语“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美 D.频率高
夯实基础
B
2.远古时代,鼓被赋予神秘色彩,图K2-3-1是湖北省崇阳市出土的商代铜鼓。关于鼓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B.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C.鼓声的音色与鼓的材料、结构无关
D.区分鼓声和其他乐器声是根据音调不同
B
3.关于图K2-3-2所示的民族吹管乐器唢呐,图K2-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
D.唢呐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
4.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5.“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反射
A
A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C
7.图K2-2-3是音叉和长笛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C
8.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指人的__________没有发生改变。
音色
9.许多男性青少年在“变声期”往往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变粗了”,这里的“粗”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发生变化;在“变声期”之前,他们的声音与女生相似,比较“尖细”,这是因为这个时期他们说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相对较__________(填“快”或“慢”)。
音调

10.如图K2-3-4所示,李红在音乐会上用古筝弹奏优美的乐曲,乐曲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李红用力拨动古筝弦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____。人们也能辨别音乐会上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
空气
响度
音色
11.小军利用图K2-3-5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他将发声的音叉轻轻地接触系在细线上静止不动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且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越大。这一现象说明:
(1)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
(2)发声的物体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__________。
振动
越大
能力提升
12.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K2-3-6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
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响度
频率
13.在探究“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小亮用肥皂膜代替人耳鼓膜进行了图K2-3-7所示实验。
(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到肥皂膜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肥皂膜左右振动
(2)当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的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跟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越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具体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源的振幅
距离声源的远近
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14.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
(1)小明和小强开展探究,他们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准备通过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进行比较,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调__________,因为手机铃声越__________(填“大”或“小”),刚好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将越__________(填“远”或“近”),实验在教室中就难以进行了。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__________(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



保持不变
(2)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由此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的隔声性能最好。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羽绒服(共19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夯实基础
C
2.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色一定不同 B.音调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B
3.为迎接歌咏比赛,音乐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进行排练。这里“高”和“低”是指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A
4.根据图K2-2-1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1 000 Hz的声音
B. 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D. 15 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C
5.小孩的音调比成年人的高,而给动画片配音的往往是成年人,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就能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小孩的声音。这是因为慢录快放相当于提高了振动的__________, 使音调__________。
频率
变高
6.如图K2-2-2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___(填“20齿”“40齿”或“60齿”)的齿轮。
60齿
7.如图K2-2-3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____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_,这说明音调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频率
8.一个声源2 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是__________Hz,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秒内振动6次
9.某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做了900次振动,频率是__________Hz,人类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图K2-2-4为人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人类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出这个频率的声音。
450


10.如图K2-2-5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1(dou)”“2(re)”“3(mi)”
“4(fa)”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丙乙甲丁
11.小莲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
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K2-2-6所示。
(1)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__________。
(2)钢尺振动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__________。
(3)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__________法。
频率

控制变量
能力提升
12.图K2-2-7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⑥时,音调可以改变,从而可以吹奏歌曲。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________。
(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___。
空气柱
a
c
13.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放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对瓶口吹气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K2-2-8所示。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高(合理即可)
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14.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所示: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20 0.3
② 钢 0.5
③ 钢 40 0.5
④ 尼龙丝 30 0.5
⑤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__________。
③⑤
④⑤
20(共7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微专题2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
1.古筝和古琴都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装影视剧中也常常出现它们的身影。然而,在剧中却常常出现演员弹奏古琴,配的古筝声音的穿帮镜头。我们发现穿帮是因为(  )
A.古筝和古琴的音色不同
B.古筝和古琴的音调不同
C.古筝和古琴的响度不同
D.古筝和古琴长得不同
A
2.如图W2-1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A
3.图W2-2是从智能手机音频文件中截取的一段波形图。表示声音响度最大的是(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C
4.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之称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尽量排除________________。利用听音棒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____(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这说明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的传声效果更好。
其他声音的干扰
响度
固体
5.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W2-3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
音调
响度
6.如图W2-4所示,用同种瓷砖切成宽度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砖条,用小锤敲击时,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声。当用不同的力量敲击同一块砖条时,两次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当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砖条时,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若图中的砖条刚好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则发出“7”音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填“A”或“B”)。
响度
音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