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3.5 奇妙的透镜
1.一种手电筒上所用的聚光电珠如图K3-5-1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为了使灯丝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灯丝放在( )
A.焦点处
B.焦点以内
C.焦点以外
D.任意位置
夯实基础
A
2.下列四幅光经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B
3.如图K3-5-2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A
4.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必过焦点
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光一定会聚在焦点
A
5.一块矩形玻璃被切割成甲、乙两块,其形状如图K3-5-3所示,那么能使光会聚的是__________,能使光发散是的__________。(均填“甲”或“乙”)
甲
乙
6.黑洞是宇宙中质量很大的天体。如图K3-5-4所示,两恒星1、2发出的光在经过某黑洞附近时发生了弯曲之后射向地球,地球上的人类观测到恒星1的位置比原位置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若在黑洞的位置用一个光学元件代替它对光的作用(光学元件的尺寸可大于黑洞),该光学元件为__________。
偏高
凸透镜
7.一家汽车美容店的门口,贴着如图K3-5-5所示的“爱车小贴士”,这是因为留在车身上的水滴相当于__________镜,使太阳光__________在车身局部形成高温,导致车漆失去光泽。
凸透
会聚
8.如图K3-5-6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在白纸上能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所在位置就是凸透镜的__________,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凸透镜的焦距是表示凸透镜会聚光线能力的一个物理量,另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为4 cm和6 cm,那么焦距为__________cm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一些。
焦点
11.0
4
9.请将光路图K3-5-7补充完整。
如答图K3-5-1所示。
10.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请在图K3-5-8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如答图K3-5-2所示。
能力提升
11.如图K3-5-9所示,OA是光源S发出的一条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反射光线OA经过了凸透镜焦点F。请作出OA的入射光线和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如答图K3-5-3所示。
12.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凹透镜也能点燃火柴。
猜想2: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
猜想3: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凹透镜对太阳光线有发散作用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__________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
用焦距相同而直径不同的凸透镜做实验,测量火柴被点燃的时间
如果各次测量的火柴被点燃的时间不等,则“猜想3”正确,反之则错误
13.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程度是不同的,即每个凸透镜的焦距不一定是相同的。
(1)焦距大小由凸透镜的哪些因素决定呢?请猜想出三个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两个材料相同、凸起程度一样,但横截面积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太阳光,测量得出会聚点(即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都是10 cm。根据这个情况,可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凸起程度
横截面积
凸透镜的焦距与其横截面积无关
(3)某同学用两个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凸起程度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太阳光,测得较凸的凸透镜会聚点到光心的距离是5 cm,而较平的凸透镜会聚点到光心的距离是8 cm,根据这个情况,可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共13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3.1 光世界巡行
第1课时 光世界巡行(一)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夯实基础
C
2.雷雨天,小王观察到某次闪电经历的时间为t1,听到这次闪电发出的雷声持续时间为t2(不计云层间回声时间),刚开始看到闪电到刚开始听到雷声的时间为t3,声音和光传播速度分别为v和c,则( )
A.t1=t2,闪电发生位置到小王距离约为vt3
B.t1=t2,闪电发生位置到小王距离约为vt3+ct1
C.t1D.t1A
3.如图K3-1-1所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坐井观天”,如图所示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光路图是( )
A
4.图K3-1-2为2020年6月21日在厦门拍到的日环食照片,根据日环食现象可以推测出( )
A.月球的大小
B.月球的形状
C.地球的形状
D.地球的大小
B
5.如图K3-1-3所示,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离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C
6.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茂密的樟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这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直线传播
缝隙的高度不同
7.如图K3-1-4所示,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应处在同一直线上,则地球应位于图中___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的位置。
乙
能力提升
8.小明同学的新家正在装修,周末他和爸爸一起来到施工现场,如图K3-1-5所示,工人师傅正在处理墙面,小明看到后十分纳闷:大白天工人师傅怎么还拿着灯泡来照明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看起来已经很平整的墙面,用灯光侧对着墙一照,墙面上仍出现了一些有阴影的地方,你认为这些阴影地方是______(填“偏高”或“偏低”)的,这里用到的物理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偏低
光沿直线传播
9.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带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 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K3-1-6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__________(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K3-1-7中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暗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3)根据图象,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答图K3-1-1所示。
当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像高与像距成正比
(4)另一名同学在做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K3-1-8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 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使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①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便改变像距
不方便测量像高(共14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1.下列光路图错误的是( )
夯实基础
C
2. 下列关于凸透镜说法错误的是( )
A.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一定是凸透镜
B.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
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
D.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D
3.小明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图K3-7-1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K3-7-1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
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
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
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C
4.小强的爷爷平时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摘下眼镜;奶奶平时不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戴上眼镜。请判断小强的爷爷和奶奶戴的眼镜分别是( )
A.凸透镜、凹透镜
B.都是凸透镜
C.凹透镜、凸透镜
D.都是凹透镜
C
5.眼球的结构类似于照相机,把来自物体的光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近视眼成的像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填“前方”或“后方”),需配戴__________(填“凹”或“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倒立
前方
凹
6.如图K3-7-2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___,矫正方法的是__________。(均填序号)
③
①
7.如图K3-7-3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远视眼需要佩戴__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矫正。
右
凸透镜
8.勤于动手的小聪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K3-7-4所示放置时,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倒立、__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的像,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是__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保持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15”刻度线位置,他将自己佩戴的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间适当位置时,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明所患的眼疾是______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缩小
照相机
近视眼
能力提升
9.某手机拍照镜头可看作凸透镜,其拍照的原理是当被拍摄的物体离凸透镜距离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f时,成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当手机离被拍摄的物体很近时,物体所成实像的像距将变__________,从手机中看到的像变模糊,为了仍能拍摄出清晰的像,我们可以自制手机微距镜头,即在手机镜头前加一__________(填“凸”或“凹”)透镜,使近距被拍摄的物体清晰成像。
大于
缩小
大
凸
10.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缩小的实像,如图K3-7-5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 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
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 cm。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__________。
倒立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__________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_________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__________(填字母)。
A. 0~10 cm B. 10~25 cm
C. 10 cm~极远处 D. 0~25 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距
像距
C
做眼保健操,不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书(共14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光线从空气射到平静的水面,入射角为50°,则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 )
A.0° B.40°
C.50° D.100°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光学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漫反射 D.光的色散
夯实基础
B
A
3.如图K3-2-1所示,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下图中的数字序号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B
4.光学实验课上,小叶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没有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B
5.小红在池塘边观察水中月亮的视线与水面的夹角是30°,如图K3-2-2所示,此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
60 °
6.小明准备用一块平面镜使与水平面成30°角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图K3-2-3所示),则该过程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_。
120°
7.如图K3-2-4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__________放置。
(3)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反射角为__________。
(4)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实验时应多次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出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呈现反射光线
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垂直
0°
入射角的大小
8.磨光的金属家具表面油漆得很好,看上去光亮耀眼,这是由于发生了_____________的缘故;砖瓦、石块看上去比较暗淡,这是由于发生了__________的缘故。
镜面反射
漫反射
9.早晨,太阳光以与水平面成30°夹角射到平静池塘的水面上,则太阳光的反射角是__________,随着太阳的升起,反射角将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正午太阳光垂直射向水面时,反射角是__________。
60°
减小
0°
10.请在图K3-2-5中作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α。
如答图K3-2-1所示。
能力提升
11.如图K3-2-6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方向成60°角,请你放置一块平面镜使它的传播方向变为水平向右,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如答图K3-2-2所示。
12.小明妈妈的手机掉到了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手机。下图中已标出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在图K3-2-7中画出平面镜位置,并保留作图痕迹。
如答图K3-2-3所示。
13.小亮用如图K3-2-8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图中反射角是__________。
(2)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纸板B上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40°
不能
变小(共17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2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二)
1.图K3-3-8是浙江省丽水市国家级风景名胜——缙云仙都,平静的水面形成的“倒影”是由于( )
A.光的反射
B.光的色散
C.光的漫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夯实基础
A
2.如图K3-3-9所示,有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倾斜放置,有一个小球位于平面镜的左侧,为使小球在镜中的像竖直向上运动,应使小球( )
A.竖直向上运动
B.竖直向下运动
C.水平向左运动
D.水平向右运动
C
3.如图所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正确的是( )
B
4.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
A. 为了造型美观
B. 避免因车厢内景物成像在驾驶员正前方而影响安全行车
C. 避免噪声
D. 防止挡风玻璃震碎
B
5.下列装置不是使用凹面镜的是( )
A. 汽车的后视镜
B. 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C. 医生检查耳道用的镜子
D. 太阳灶
A
6.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平面镜里的像,如图K3-3-10所示,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__m。若视力表全长为0.8 m,则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的长度为__________m。
4.6
0.8
7.如图K3-3-11所示,将一个发光小球放置在竖直的茶色玻璃板前,会看到玻璃板中也出现一个“小球”。请画出看到“小球”的位置,并作出眼睛看到该“小球”的光路。
如答图K3-3-1所示。
8.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在图K3-3-12中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
如答图K3-3-2所示。
9.如图K3-3-13所示,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三角形ABC在平面镜中的像。
如答图K3-3-3所示。
能力提升
10.小强同学到银行取款。他想知道当时是几点了,由于人很多,银行的电子钟被挡住了,他向上看时,发现光滑如镜的天花板上倒映出电子钟的影像为 ,此影像是__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此时的实际时间应是__________。
虚像
15:20
11.如图K3-3-14所示,玻璃板P竖直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左侧适当位置,这时,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右侧的像B。
(1)要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但不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右侧__________,直至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并__________蜡烛的位置。
(2)下列关于蜡烛的像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一项是__________(填字母)。
A.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不同
B.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板实验,像的大小不同
C.沿不同方向观察蜡烛的像,像的位置不同
D.若在P、B间放一块纸板,仍可以看到像
移动
记录
D
(3)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作出“眼睛通过玻璃板看到烛焰顶端”的光路图。
如答图K3-3-4所示。
12. 如图K3-3-15所示,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小明在玻璃屏蔽门后所成的像与广告牌____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2)记录__________的位置。
(3)量出小明的位置与_______________的距离。
(4)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必需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填“秒表”或“刻度尺”)。
在
自己站立
玻璃屏蔽门
刻度尺
(5)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一)。
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共13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1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
1.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
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
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
D.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夯实基础
A
2.如图K3-3-1所示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下列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C
3. 如图所示,字母“F”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
C
4.如图K3-3-2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K3-3-2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成像
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
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
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D
5.若图K3-3-3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C
6.以镜正衣冠,如图K3-3-4所示,小红由远及近走向平面镜的过程中,她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周围的同学都能看见小红,是因为光照到小红身上,发生了光的__________反射。
不变
漫
7.小明在家里通过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他看到的其实是吊灯的__________(填“实”或“虚”)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3 m,则像到吊灯的距离为__________m。
虚
6
8.如图K3-3-5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面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的像,也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定蜡烛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__________(填“蜡烛A的像”或“蜡烛B的像”),看到蜡烛是由光的__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K3-3-5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__________(填“A1”“A2”或“A3”)。
蜡烛A的像
反射
A2
能力提升
9.如图K3-3-6所示是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块平面镜相对于水平面倾斜45°。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__原理。现有一艘军舰位于与平面镜1等高的正前方,则人眼看到军舰所成的虚像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与平面镜1等高的正前方”“平面镜1的正上方”“与平面镜2等高的正前方”或“平面镜2的正下方”)。
镜面反射
与平面镜2等高的正前方
10.陈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1)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K3-3-7甲所示,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
(2)将蜡烛B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__________,记下像与物的位置。
(3)移动蜡烛__________(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K3-3-7乙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
重合
A
相等
垂直(共13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 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夯实基础
B
2.如图K3-6-1所示,人透过透镜所观察到的烛焰的像是( )
A. 实像,这个像能用光屏承接
B. 实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C. 虚像,这个像能用光屏承接
D. 虚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D
3.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取决于( )
A. 凸透镜的大小
B. 观察者的位置
C. 物体的大小
D. 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
D
4.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K3-6-2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A
5.小露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出现了如图K3-6-3所示的情形,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 cm
B.6 cm
C.9 cm
D.20 cm
C
6.桌面上平放着一块5 mm厚的玻璃板,玻璃板下压着报纸,小米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珠,通过水珠观察到玻璃板下报纸上的字被放大了,小米看到的是字放大的__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水珠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说明这个水珠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 mm。
虚像
凸透镜
大于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 cm,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处在如图K3-6-4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__________ (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若移动蜡烛,使之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小于10 cm ,则人应在__________(填“蜡烛”或“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成像。
缩小
光屏
8.如图K3-6-5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现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5 cm处(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光屏上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15.0
缩小
能力提升
9.图K3-6-6中,图①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若凸透镜先贴着刻度尺然后逐渐远离,图②中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刻度尺的像,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甲→乙
C.乙→丁→甲→丙
D.乙→丙→甲→丁
B
10.如图K3-6-7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试通过作图找出该透镜的两个焦点F的位置。
如答图K3-6-1所示。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不动,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K3-6-8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15.0
(2)将另一个凸透镜B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适当位置,此时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3)取走凸透镜B,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将光屏移至__________(填字母)范围内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A. 50~65 cm B. 65~80 cm C. 80~95 cm
(4)将蜡烛移到37 cm刻度线上,观察到的像是_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
左
B
正立(共16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夯实基础
C
2.一束光线穿过玻璃三棱镜的四幅光路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B
3.如图K3-4-1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60°,界面右侧是空气
B.折射角为45°,界面右侧是玻璃
C.入射角为30°,界面左侧是空气
D.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
D
4.如图K3-4-2所示,有一束光线斜射入盛水的容器中,在容器底部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逐渐放掉容器中的水,容器底部的光斑将( )
A.向右移动
B.向左移动
C.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
B
5.如图K3-4-3所示,渔夫叉鱼时,应瞄准哪个方向才能叉到鱼?( )
A.看到的鱼的前方
B.看到的鱼的方向
C.看到的鱼的上方
D.看到的鱼的下方
D
6.如图K3-4-4所示,不透明的容器中有一只铁制的玩具青蛙,人的眼睛在S位置时刚好看不到青蛙,这是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向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眼睛就能够看到青蛙了,这是__________造成的。
光沿直线传播
光的折射
7.如图K3-4-5所示,清澈平整水面下的“射灯”射出的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到水与空气的界面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成53°角,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10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折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
37°
43°
8.如图K3-4-6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__侧,折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
左
35°
60°
9.如图K3-4-7所示,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经墙上的平面镜反射后,射入游泳池中。请画出它经平面镜发生反射及进入水中发生折射的光路图。
如答图K3-4-1所示。
10.小明在湖边游玩时,看到了一些光现象。
(1)茂密的树下有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太阳“像”。
(2)看到的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__________(填“深”或“浅”)。
(3)湖中孔桥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而形成的虚像。
光的直线传播
浅
反射
能力提升
11.如图K3-4-8所示,在平静的湖边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B两点其中一点是路灯的发光点,另一点是路灯的像点。请你区分发光点、像点,在图中画出水下E处的潜水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
如答图K3-4-2所示。
12.让一束光从某介质以不同角度射入空气中,观察光束在介质和空气中的径迹变化,得到光速在介质中的入射角i及其正弦值sin i、折射角r及其正弦值sin r的值如下表所示。从探究中我们可以得出:折射角总是__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入射角;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折射角的正弦值与入射角的正弦值之比等于__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大于
1.50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i 10 20 30 40 50 60
sin i 0.174 0.342 0.5 0.643 0.766 0.866
r 15.1° 30.9° 48.7° 76.5° — —
sin r 0.26 0.513 0.751 0.972 — —
13.小宇利用如图K3-4-9所示装置将一束细光斜射到空气中,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水中的光路,可以采用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
滴入几滴红墨水(合理即可)
能
(2) 实验的折射光路如图所示,可以判定折射角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增大人射角观察到折射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若不断增大光在水中的人射角,会观察到的现象是人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于
增大
折射光线消失(共7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微专题5 综合能力题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W5-1甲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 mm和2 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 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__________cm。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呈接蜡烛所成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__像。
2
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便于观察像物是否重合
20
不能
虚
(4)如图W5-1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图W5-1丙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
把分针画到对着35分钟短线处,时针画到10时至11时之间即可,如答图W5-1所示。
2.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前面学过,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__________有什么关系?
物距
(2)如图W5-2甲所示,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_cm。
(3)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W5-2乙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 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 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10.0
照相机
(4)如图W5-2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__________。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增大
大于
小于(共8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微专题4 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的区别
1.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对于这一有趣现象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云和鱼都是虚像
B.云是虚像,鱼是实像
C.云和鱼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D.云和鱼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A
2.如图W4-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甲、丁 B. 丙、丁
C. 乙、丙 D. 甲、乙
A
3.同学们一定知道抗战时的“驼峰航线”吧!一名盟军记者写了一篇报道,其中有一句是“山下盟军坠毁的飞机残骸折射的太阳光在几千米的高空都能看见!”这句话有一个物理专业术语用法错误,请你写出此处正确的术语应该叫做光的__________现象。
反射
4.雨过天晴,小明陪同妈妈在湖边散步,看见天上的一条彩虹倒映在水面上,非常美丽,实际上他们看到水中的彩虹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__________ (填“实”或“虚”)像。
反射
虚
5.如图W4-2所示,站在湖边的小雪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同时发现有一只“鸟”在水中飞翔。小雪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___现象形成的,水中的“鸟”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
折射
反射
6.为节能减排,许多地下车库采用光导照明系统,如图W4-3所示,采光罩采集的阳光进入内壁镀有高反射膜的导光管,经多次__________后,传导到漫射器,光经过它的__________(填“漫反射”或“折射”)传播到车库的各个方向,漫射器应该用__________(填“凹凸不平”或“厚度均匀”)的透明材料制成。
反射
折射
凹凸不平
7.如图W4-4所示,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
(1)画出水面的反射光线。
(2)画出水中的折射光线。
如答图W4-1所示。(共12张PPT)
第三章 光 和 眼 睛
3.1 光世界巡行
第2课时 光世界巡行(二)
1.下列关于声和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传播需要介质,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B.声和光传播都需要介质
C.光速和声速一样大
D.光的传播速度是恒定不变的
夯实基础
A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外线遥感是利用红外线的可遥控性
B.红外线自动感应门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强的特性
C.红外线摄影是利用红外线的化学作用强的特性
D.红外线夜视仪是利用夜晚人体辐射红外线,而其他物体吸收红外线的原理制作的
B
3.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如图K3-1-9)。此实验不仅表明了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而且表明了__________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比其他颜色的光要小。
红
4.将红、绿、__________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如图K3-1-10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如图K3-1-10乙),圆形光斑的实质是太阳的__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
蓝
实像
5.如图K3-1-11所示,小孔前有一发光点S,利用光的传播规律作出它经过小孔在光屏上的落点。
如答图K3-1-2所示。
6.通过如图K3-1-12所示的实验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彩色光带,这一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___现象。
(2)用温度计测试A色光外侧发现温度计示数升高较为明显,实验表明A色光外侧存在一种不可见光叫__________。
色散
红外线
能力提升
7.在摄影中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常在镜头前加滤色镜。在镜头前加红滤色镜,会让__________色光通过而吸收__________的光, 从而使照片色调偏暖;在镜头前加蓝滤色镜, 会让__________色光通过而吸收____________的光, 从而使照片色调偏冷。
红
其他颜色
蓝
其他颜色
8.红外线、紫外线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请各举一例。
(1)红外线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紫外线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外线体温计(合理即可)
消毒灯(合理即可)
9.如图K3-1-13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出射的光线。
(1)实验时,一边慢慢转动三棱镜,一边注意观察光屏,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可以适当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__________光。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或太阳光是复色光)
增大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