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1《陈情表》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1《陈情表》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18:01:32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陈情表
第1课时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积累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 分析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陈情表》打动晋武帝的缘由,学习文章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对祖母的至孝深情,探究“忠”“孝”的内涵。
素养目标
重点
1.积累“夙”“除”“薄”等文言实词和“于”“以”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文章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的写法。
难点
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重点难点
一、扫除生字
①险衅(  ) ②闵(  )凶 ③悯(  ) ④鲜(   )兄弟
⑤祚(  )薄 ⑥期(  )功 ⑦强(   )近 ⑧僮(   )
⑨夙(  )婴 ⑩床蓐(  ) 逮(  )奉 洗(  )马
猥(  ) 逋(  )慢 日笃(  ) 矜(  )育
宦(   )达 拔擢(   ) 优渥(  )
茕(   )茕孑(  )立
课前预习
xìn   mǐn   mǐn xiǎn
zuò  jī qiǎnɡ tóng  
sù   rù dài  xiǎn wěi  bū   dǔ jīn
huàn   zhuó   wò qiónɡ jié
二、阅读思考
1. 李密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抓住什么关键点来打动晋武帝的?
2. 将第3 段和第1 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3. 李密“ 辞不就职 ”的原因有哪些?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方法是什么?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由其祖母刘氏抚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汉州从事、尚书郎等职。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李密44 岁时,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孝友列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谨闻”。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
李密的作品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
人至深。主要作品有《陈情表》。
作者简介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护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写作背景
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据说晋武帝看了此表赞叹“密不空有名也”,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写作背景
李密之辩才
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有一次)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刘禅)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比肩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身长蛆。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资料链接
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适宜具体琐碎。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资料链接

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意思是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请求的事由的;“议”是用来发表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变化。
知识卡片
单以“表”来说,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辞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
知识卡片
古代丧服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① 斩衰,丧服名。衰,同“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
资料链接
② 齐衰,丧服名。齐,下衣的边。衰,通“缞”。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作,断处缉边,因称“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③ 大功,亦称“大红”。丧服名。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作。服期为九个月。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大功”丧服。
资料链接
④ 小功,亦称“上红”。丧服名。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个月。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⑤ 缌麻,丧服名,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工也较“小功”为细。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现代社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
资料链接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正式建立
艰难祸患
adj→n.忧患、不幸的事

改变
直到成人自立
福分
课文分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n→状.在外面
n→状.在家里
安慰
缠绕
被动句
饮食医药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
而祖母刘氏很早就被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间断和离开过她。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
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敬辞
荐举、推举
荐举、推举
古今异义,
古义,优秀人才
不久
任命
任命
到了
n→状.向上
adj→n.卑微低贱的身份
猥,谦词
文化常识补充
授予官职:
提拔官员:
贬职:
罢免:
察、除、辟、拔、升、陟、左迁、拜、谪、黜、征、罢、迁、免、夺、举
察、举、拜、除、征、辟
拔、迁、升、陟
左迁、谪、贬
黜、罢、免、夺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
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使动,使……知道
介,用
n.—状,一天天地
状语后置
奔走效力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被动句
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
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凭我这样卑微鄙贱的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官职,(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
4、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我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
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adj→n:故旧老人
做官
n→v 任职
夸耀
恩情(恩命)十分优厚
怜悯
承蒙受到过分的提拔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只是
生命危弱
没有用来……的(办法)
谦词,私爱
徘徊不进而另有什么非分的企求
迫近
adj→v:远离
因此
互相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做过蜀汉的官,一直担任到郎中,本来就希望仕途通达,不想以名节来夸耀自己的清高。
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像太阳迫近西山,气息微弱,生命危弱,早上不能预料晚间的安危。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陛下能准许我完成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辛酸苦楚的处境。
指天神、地神
审察,识别
之:助词,的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怜悯
准许
adv.希望

我活着的时候愿意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n→v.呈上奏表
n→状:像犬马一样
诚心
使动,使……闻
8、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的诚心,准许我这小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安享余年。
7、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陛下)能够准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李密的不幸概括为:
① 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② 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走路,伶仃孤苦;③ 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④ 祖母年迈,得病多年,卧床不起。
从上面所列的不幸中可以看出,早年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相依为命。陈述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1.李密遭遇了哪些不幸?从这些不幸看出祖孙二人的关系如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探究
核心是因为祖母“ 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首句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原因:祖母“供养无主”。这与此次推辞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逮奉圣朝……辞不就职”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先描绘了一幅急于星火的郡县、州司催逼上路图,含蓄地表达出朝廷对自己再三“辞不就职”的不满;接着用“奔驰”一词形象地写出自己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答朝廷器重的焦急心情,然后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最后道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3.“诏书切峻……实为狼狈”这段话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表达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的?
提出“以孝治天下”是晋朝的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终养祖母虽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又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找到一个易于被朝廷认可的理论依据。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特为尤甚”在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否。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5.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为闲笔?
请求晋武帝准许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尽孝和尽忠可以两全。
6. 作者提出的折中办法是什么?
1.通假释义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通“  ”,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通“  ”,     
③常在床蓐 通“  ”,     
④四十有四 通“   ”,
悯 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伶仃 孤独的样子
褥  垫子
又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知识梳理
2.古今异义
①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①(组织、机构等) 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 站得住。
②臣侍汤药
古义:     
 今义:汤剂的通称。
③沐浴清化
古义:     
 今义:洗澡。
蒙受
成人自立
饮汤服药
④举臣秀才
古义: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⑤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   
 今义:向上级报告。
⑥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      
 今义:(车、马等)迅速地跑。
⑦则告诉不许
古义: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
优秀人才
报答皇恩
申诉(苦衷)
⑧实为狼狈
古义:      
 今义: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⑨拜臣郎中
古义:      
 今义:〈方〉中医医生。
⑩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  
 今义:①(数量)少;②(人或事物)不重要。
臣之辛苦
古义:      
 今义:身心劳苦。
形容进退两难的情状
辛酸悲苦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尚书省的属官
3.一词多义

除臣洗马 动词,     
攘除奸凶 动词,     
洒扫庭除 名词,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动词,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动词,     
愿陛下矜悯愚诚 动词,       
授予官职
清除
台阶  
怜惜
自夸
怜恤

门衰祚薄 形容词,     
日薄西山 动词,     
厚古而薄今 动词,     
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动词,     
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 形容词,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名词,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     
请息交以绝游 动词,     
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     
长太息以掩涕兮 动词,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动词,   

气息
停止
气息,句中指风
叹息
休息 
浅薄
迫近
轻视,看不起
减少
轻薄,不厚道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动词,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动词,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动词,     
有君不吊,有臣不敏  动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动词,     
朝辞白帝彩云间 动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动词,     
大礼不辞小让 动词,     
子曰:辞达而已矣 名词,  
辞谢
告别
推辞,不接受
计较
言辞,文辞 
安慰
慰问
凭吊古人或感慨往事
忧虑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动词,     
副有罪,当相坐助 动词,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动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介词,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副词,     
过故人庄 动词,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动词,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名词,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动词,  
过分,指屡次迁升
拜访
经过
过错
责备,责罚
超过
任、充当
理当,应当
判处
占着,把守着
对着,向着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     
猥以微贱 介词,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     
谨拜表以闻 连词,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连词,     
故木受绳则直 连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     
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连词,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连词,  
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表承接,就
表肯定,相当于“乃”,就是
表让步,相当于“倒是”
表假设,相当于“假如”
因为
凭借

表目的
4.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 夙遭闵凶 名词,     
② 慈父见背             
③ 舅夺母志 动词,             
④ 终鲜兄弟 动词,             
⑤ 门衰祚薄 名词,         
⑥ 而刘夙婴疾病 动词,              
不幸
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我” 
强行改变
没有。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福分
缠绕
⑦ 臣具以表闻 副词,            
⑧ 责臣逋慢 动词,             
⑨ 则刘病日笃 形容词,            
⑩ 人命危浅 形容词,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动词,            
听臣微志 动词,             
逮奉圣朝 介词,            
庶刘侥幸 副词,   
详尽
逃脱
病重
危弱

任,这里指准许、成全
及、至
或许
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名词作状语,   
② 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          
③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
(2)动词的活用
④ 臣具以表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活用
⑤ 猥以微贱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 凡在故老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⑦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知道
在外;在内
一天天地 
像犬马一样
卑微低贱的身份
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远离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表否定判断
2. 宾语前置句
② 慈父见背 正常语序为:
3. 被动句
③ 而刘夙婴疾病    动词本身表被动,
④ 则告诉不许    动词本身表被动,
4. 状语后置句
⑤ 急于星火 正常语序为:
5. 固定句式
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译为:  
没有用来……的方法

慈父背见
“婴”是“被……缠绕”的意思 
“不许”是“不被允许”的意思 
于星火急
7.文化知识
①期(jī)功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服丧九个月为大功,服丧五个月为小功。
②察、举 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即察举制。主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以官职。如“孝廉”“秀才”,就是用来考核的科目。
③孝廉 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④秀才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本文中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⑤拜、除 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⑥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⑦牧 古代称州的长官。
⑧郎中 官名。始置于战国,职掌宿卫。秦汉时,属郎中令(汉武帝改光禄勋)。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隋唐以后,各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⑨洗(xiǎn)马 官名,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⑩东宫 太子的居处,也可代指太子。
内容小结
陈情表
孝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病笃
情 祖孙情深似海 尽孝日短
提示矛盾 分析矛盾
忠 沐清化蒙国恩 孝治天下
心 圣朝恩重如山 尽忠日长
解 决 矛 盾
先尽孝
后尽忠
本文反复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祖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实情,陈述自己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全文围绕“孝”字凄切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主题归纳
下节课见!(共21张PPT)
陈情表
第2课时
1. 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有哪些?
①祖母无人供养。李密确实需要供养祖母刘氏,像文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②怀念旧朝情结。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③不敢盲目做官。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草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不宜做官。
深入探究
2.作者是如何看待“报国恩”与“顺私情”这一矛盾的?
两者之间只是暂时的矛盾,没有长远的冲突。作者紧扣“孝”做文章,从道理上进行分析,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人呢?再说,这也紧扣“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所以作者提出的“先尽孝后尽忠”是解决这一暂时矛盾的良策,双方各得其所,合情合理。
3.李密是从哪些角度打动皇帝的?
①开篇动之以情。诉说苦难的身世。六个月大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幼年体弱多病,家门人丁衰微,孤苦伶仃,
身心俱伤,令人同情。
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养大孙子,孙子成人后力辞多次征辟,苦求允许奉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悯。
②中间申诉进退两难的处境。作者如实表明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非陨首所能报答的朝廷恩遇之间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循朝廷倡导的孝道。
③极力避免气节嫌疑,再三致谢知遇之恩。表达对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达了一旦终养了祖母,就愿意为皇帝尽节效忠以报答知遇之恩的感情。
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做法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关乎皇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4.李密为什么能打动晋武帝?结合《陈情表》的表达特色进行分析。
(1)论说周密,以理服人。晋武帝召李密出仕,李密却公然“辞不就职”并成功地说服了晋武帝。首先,李密摸准了古今帝王都喜爱被阿谀奉承的心理,因此在表文中大肆歌功颂德,说自己“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又推而广之,“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这样可以起到消除晋武帝敌对情绪的作用。
其次,李密摸准了晋武帝扯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以此笼络民心的心理,他诉说自己“夙遭闵凶”的悲苦,诉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衷,这样便把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纳入了晋武帝以孝治国的大纲,以此来博取晋武帝的“矜悯”。
再次,李密是亡蜀遗臣,担心晋武帝怀疑自己以奉养祖母为借口不愿出仕,因此李密除了极力表达自己对朝廷征召无限感激,表白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外,还特别申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表明自己对晋王朝的忠诚。
最后,因担心晋武帝可能怀疑所说的情况不实,李密以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事实,并请天地作证,表白自己的“愚诚”。由于李密论说周详,不仅处处表现了对祖母的“孝”,更重要的是字字句句都表现了对晋武帝的“忠”,面对这样一个忠臣孝子,晋武帝怎能不生恻隐之心?
(2)以情动人,以文悦人。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所抒发的自己孤苦无依的悲痛之情,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都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他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写出,所以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语言形象生动,文笔自然精粹,也是文章动人的原因之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如此优美的语言,自然也更能激起晋武帝的爱才惜才之心。
5.请就《滕王阁序》《陈情表》两文流露的思想情感说说你对古代“忠孝”文化的理解。
千百年来,由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忠孝节义”,是我国古代道德文化的核心。可以说,“忠、孝”二字贯穿在《滕王阁序》《陈情表》两文之中。王勃是个失意文人,仕途坎坷,“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仕途离自己越来越远,因而深感自己犹如“失路之人”,不觉“兴尽悲来”,但对唐王朝仍是一片痴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虽然极度失望,但对朝廷仍然寄寓着渺茫的希望。因此,一再地勉励自己:“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对国家对王室的一片赤诚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李密对祖母的“孝”,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因此,对于卧病不起的年迈祖母,朝夕侍奉,“区区不能废远”。为了祖母,官可以不做,名可以不要,朝廷征召,屡次不行。甚至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上书皇帝,公然抗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能得到晋武帝的宽容,根本原因是他找到了忠孝两全之策:“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古人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而李密的这篇文章,恰恰说明了现在暂时地尽孝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尽忠。忠与孝的矛盾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1. 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夙遭闵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B.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忧郁的样子
C. 常在床蓐 蓐,通“褥”,垫子
D.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
答案:B
解析: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课堂训练
2.下列各句中加色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衅:祸患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夺走
B. 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C.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寿命
D.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孑:孤单
  不矜名节 矜:矜持
答案:B
解析:A. 夺:强行改变。 C. 笃:病重。祚:福分。D. 矜:自夸。
3.下列句子中加色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谨拜表以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答案:A  解析:A. 均为连词,表转折。B.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 介词,比。C. 连词,表目的/ 介词,用。D.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助词,的。
4.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凡在故老 ② 臣具以表闻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⑤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 天雨雪,武卧啮雪 ⑦ 猥以微贱 ⑧ 则刘病日笃
A.①②⑦  B.③④⑧  C.②⑤⑥  D.①③⑥
答案:B 
解析:③④⑧ 名词作状语。① 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⑤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⑥ 名词用作动词,下(雪)。⑦ 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5.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  )
A.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沐浴清化
臣欲奉诏奔驰
C.实为狼狈
则告诉不许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庶刘侥幸
答案:D 
解析:
A 项,“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B 项,“沐浴”,古义,指蒙受;今义,洗澡。“奔驰”,古义,驾马飞奔;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
C 项,“狼狈”,古义,形容进退两难的情状;今义,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告诉”,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说。
D 项,“区区”,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
6.下列对课文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B. 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称呼始自唐朝。
C. 期功强近之亲,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D. 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端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答案:B 
解析:郎中作为医生称呼始自宋朝。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开头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来概括自己命运的坎坷。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表明家门冷落,人丁稀少。
(2)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3)《陈情表》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如用“     ,    ,     ,      ”这几个四字句来形容祖母危重之状。
(4)《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    。”
(5)《陈情表》的结尾,李密用“      ,     ”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8.翻译下列句子。
(1)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答案:(1)祖母刘氏怜惜我丧父、体弱多病,亲自将我抚养。我幼时常常生病,九岁的时候还很柔弱。 
(2)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的官员(又一再地) 逼迫,催促我上路。 
(3)恳请陛下怜恤我愚拙的诚心,成全我的微小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寿终。 
解析:(1)“躬”,亲自。“不行”,这里是说柔弱。
(2)“逋”,逃脱。
(3)“矜悯”,怜恤。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