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18:58:50

文档简介

建平县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统考试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在各个时代都得到强化”错,根据原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断了这种自我意识觉醒”可知,不是各个时
代都强化的。)
2.C(“改革开放后则以现代化个人消费为重”错,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现代化消费模式亦在农村青年群体中
出现”。)
3.C(C项,是对两部著作性质类属的判断,不能证明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A项,属于举例论证:B项,可以佐
证“农村孝道缺失”的观点:D项,能佐证“家庭关系结构发生变化”的观点。)
4.①择偶观从父母包办转化为自由恋爱:②家庭关系结构中,夫妻关系取代了父子关系:③生活上老人与子媳
分割开来,农村茅道缺失。(答出一点给1分,二点给2分,三点满分)
5.首先指出农村青年私人生活长期被遮蔽的原因(2分):接着从农村青年自我意识觉醒,家庭关系的重构和个
体与国家关系的调整三个角度分析了农村青年私人生活的呈现及其原因(2分):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分析农
村青年私人生活的呈现和原因的意义。(2分)
6.B(“北方口音在文中共出现两次”理解有误,原文中对林祥福北方口音的描述一共有三处,第一处在文本一第
二段,第二处在文本一第五段,第三处在文本一第八段。)
7.D(“林福祥背上庞大的包袱是他的全部家当,怀抱里的女儿是他唯一的亲人”无中生有,原文并无相关描述。)
8.①多才多艺,勤芳憨厚;②神秘、沉默寡言,但待人谦和;③刚来溪镇时贫困窘迫,现在则生活富庶,体现其经
历坎坷、饱经沧桑;①身形魁梧、顶强坚韧。(每点1分,意对即可)
9.①描绘了龙卷风过后溪镇饱受摧残的样子,只有部分树木得以幸存:②为下文外乡人林祥福的出场做了铺
垫;③具有象征意义,饱受摧残的溪镇暗示了林祥福从遥远北方漂泊至此的坎坷经历,而得以幸存的树木则
象征林祥福可能会在溪镇展开新的生活,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的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为: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11.B(“一直沿设至清朝”错误,北宋改拾遗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
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
12.D(“元稹出任郎官”不符原文,原文“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是贬逐颇受舆论谴责的郎官七人的意思。)
13.(1)元镇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人应对,询问方针策略。(“大“对”“方略”各1分,句
意通顺1分)
(2)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元稹欲加追究,擅自让他停职。(“为”“不法”“停务”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元稹呈献《教本书》,宪宗览阅之后很喜悦:②时人谈到诗将元稹和白居易并称:③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
为赞赏,认为他是今代的鲍照,谢灵运。(每点1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稹字微之,是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是元稹的十代远祖。他的父亲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元
稹八岁丧父,他的母亲郑夫人,是一位贤明的妇人。因家贫,便自己教元稹读书和写字。元稹九岁能写文章,二
十八岁应制参加考试,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诏书下,授予右裕遗。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绿绿无
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泰履行谏官职责。文因先前王叔文、王任因为下等的品行谋
求要职,蒙蔽太子而获宠幸,永贞之际,大大扰乱朝政。因而主张训导太子的宫官,应莲选方正之士。于是呈献
【高一期末统考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21891D建平县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统考试卷
和追求,对异性感情的流露和表达更加公开。
农村青年重新审视自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一种宏观叙事与抽象公共观念中抽离,也成


为其私人生活出现的关键。通常而言,青年价值的实现往往要以公共事务为依托,私人欲来只
有建立在公共性层面上才具有合法性。因此,不管是革命青年,还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农村
青年都被嵌入到宏大的叙事进程,遑论自我私人性的追求与满足。由于改革开放,农村青年也
开始调整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跳出既往“奉公灭私”的话语体系,最明显的是在经济层面追
考生注意:
求理性化。与此同时,在个体思想和表达,以及生活方式选择方面,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导向越加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多元化与流动化,现代化消费模式亦在农村青年群体中出现。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总之,私人生活是依附于公共生活而存在的,是公共生活空间扩大与缩小带来的衍生性产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物。以上对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出现及其原因的剖析,对理解农村青年私人生活演变具有重要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意义。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摘编自陈瑞华《大众媒介下乡与农村青年私人生活意识变迁》)
答无效。
材料二: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农村青年的择偶已经从之前的父母包办到个人对爱情的体验,择偶标准已不再是“老实”
“憨厚”而是“英俊”“风流”“漂亮”。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女性更加自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家庭的关系结构中,横向的夫妻关系已日渐取代纵向的父子关系,同时,家长的权威日渐下
降,更多的“空巢家庭”由此形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老人后半生的悲惨境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村落在装修过程中重新改造住房,老人与子媳逐渐分割开来,而这种
材料一:
新的空间安排也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家庭的隐私还是家庭内部个人的隐私都
农村青年私人生活之所以长期被遮蔽,与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社会秩序观念有着紧密关
开始凸显。子女婚嫁已经逐渐考虑到自身的财产问题,并尽可能向父母索取,同时提前分家。
系,尤其是家庭、国家赋予青年的社会角色规制着私人生活出现。社会秩序约束着个性,为了秩
这种变化显示了个人在财产权利方面的觉醒和发展,但也开始瓦解家庭组织结构。一方面老人
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的境遇更加悲惨,另一方面在分家过程中充满了困惑、愤怒与钩心斗角,影响了人们在情感上的
农村青年自我观念觉醒与五四运动密切相关,如李大钊、新村运动与几次“下乡运动”都推
联系。
动了该进程。因为除民主和科学外,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亦是五四精神的
农村孝道的缺失以及新生育计划的形成,造成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然其本身由社会环境所
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促使青年在婚姻、家庭等诸多私人领域产生诉求,进而对家族本位的孝顺、
致。而且,这些问题开始在农村成为主流,意味着城市风气之败坏更是可想而知,因为这些变化
婚姻等观念产生不满,催生并强化了农村青年的自我意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断了这种自
首先发生在城市,逐渐蔓延到农村,而农村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守护的最后一个阵地。“中国遇几
我意识觉醒。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社会改革再次催生并强化青年群体的私人生活转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想而知,更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摧残中的沦陷。
型,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性别观、婚姻观与消费方式等。
农村私人生活的这些变化,说明了在这半个世纪里,随着时代背景的变革,“农民私人生活
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出现亦离不开家庭关系的重构,因为传统家庭制度对青年有很强抑制
经历了双重的转型”:私人家庭的崛起以及家庭内部的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而其核心在于个
性。传统的家庭事业属性及其需求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这意味着家族在父权制领导下强调的是
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合作模式”,个体必须牺牲自我以授入到家族事业发展中。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现代化对农
(摘编自朱少军《大背景下之私人生活》)
村社会的改造,很大程度摧毁了传统的家庭基础。尤其是公社这种集体生产模式的确立,消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存在必要。这导致父权地位的衰弱,由父权制延伸出来的农村婚烟、孝
A.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社会秩序观念,家庭、国家赋予青年的社会角色等,影响了农村青年
道与性别等观念日渐式微。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加剧、经济上的独立性等更是促使农村青年
的私人生活方式。
开始摆脱家庭的束缚,在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方面不断强调私人特征。与此同时,在择偶以及对
B.农村青年自我观念自五四时期觉醒后,在各个时代都得到强化;如今其价值观导向更加多
待两性的态度上,青年个体强化了婚姻的自我选择与目的满足,小家庭结构模式成为新的向往
元化、流动化。
【高一期末统考试卷·语文第1页(共8页)】
221891D
【高一期末统考试卷·语文第2页(共8页)】
221891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