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3 21:1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酌》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思乡之作,当时诗人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得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通的名篇。
律诗
1.共有八句。
2.二、四、六、八句押韵。
3.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4.颔联、颈联均为对偶句。
律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释题
次北固山下
次: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诗题点名了写诗的地点,意为“作者旅途中在北固山下停泊”。
朗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歌品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即说明路途十分遥远,又透露出羁旅漂泊之情。
旅途在青山之外,(游子)在绿水中行舟。
诗歌品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境?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小景
映衬
壮丽之景
胸襟开阔
心情舒畅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难点突破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何妙处?
一是用词凝练精妙。“潮平两岸阔”的“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而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下一向“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竖直高挂的样子。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意味。
这两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诗人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诗歌品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颈联展现的画面。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2、选任一角度简要赏析颈联
修辞角度:
“生”、“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两字使海日和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
哲理角度:
日与夜,新春与旧年,都是时序交替中的景物。“生”与“入”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诗歌品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情。(哀而不伤)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身处的地点:绿水前
诗人的身份与处境:他乡漂泊(客路、行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平、阔、悬(壮阔)
点名时令
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淡淡思乡愁绪
(哀而不伤)
小结
随讲随练
1、诗歌中直接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的句子是:
2、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是:
3、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主题探究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胡应麟:“形容景物,妙绝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