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学习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即: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一、作者:丁肇中(1936—)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掌握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得到知识。
端正心思。
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检查预习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zhào
cuò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急。
pánɡ
huánɡ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检查预习
1、注音:
2、释词: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话题(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心论点
3、“格物致知”引自哪部著作?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3、 “格物致知”引自哪部著作?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推究。致:获得。
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即通过做实验获得对事物的真知。
格物致知精神: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考察事物获得真知的精神。
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一、论点: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本论(3-12)
结论(13)
提出问题
首先,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引论(1-2)
三、内容结构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讨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不一样。《大学》里讲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4、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5、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
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引 论
(提出论点)
本 论
(阐明道理)
结 论
(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贡献人类社会
培养实验精神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小 结:
拓展延伸
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作业布置:
1.课后作业:一、二、三。
2.完成练习册作业。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补充作业:阅读第六段至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3.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4.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6.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