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19:38:42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抚顺六校协作体”
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
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辉了艺术作
期末考试试题
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高一语文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演3场战成功“破图”、着轮遥演木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回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道
于创新性的传墙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
命题人:孙莹莹王孟
年段形式亮相中星中里跨年晚会,格出时间段内,实时在钱观看观众达1,8化。2022年1月31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除夕夜,《只此青绿)滤段登上央视春晚的每台,节日一经墙出,相关话题使开始须繁登上新浪微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博、科音等平台的热控。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图,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者的模仿和桃战。
材料一: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插利用线上传格果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蝶体宣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四东方演艺果图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
传,初步在海外布场上营造出“木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远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
底蕴深厚。汤有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发布海外根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镜文化超力”的讨论热潮。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每站诗制《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牙
一桶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府少年画家王希重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
材料二:
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菜、情、颜林、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
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日,是把平面种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
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文相耳缺,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并创造者、传承者的零高登意,
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任中,宋的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载,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流峰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到
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国》兼为人称道者,莫过
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思感的工匠制象,丛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
于其散点连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间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
创造的。母制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图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奇的文化记忆与执
《千里江山国》的独特在销本设色,以青绿山水里现江南风统,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
着信念,将年台艺术与非通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成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舍,又有捕鱼、放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照《林泉高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测源,通过诗性表达和母台里现的平衡,
技》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副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疏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遮择淡化戏剩情节与
《富春山居国》与《千里江山国》无疑都是步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色更突出“舞始诗制”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
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摄痒之痛。
较多运用“颗柱状”的动作连成异指句于,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的味和舞蹈语汇。
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亿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满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指《只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国》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
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四》变为整个流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2页2021-2022 学年度下学期“抚顺六校协作体”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D项原文“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人们在观看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时对宋韵所产
生的感觉,并不是从陆游、苏轼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
2.C(A项“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的并不是工匠,而是舞
剧《只此青绿》;B 项不存在目的关系;D 项“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错误,
而是两幅图都有体现。)
3.B(B项中的电视剧《古剑奇谭》并不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来进行创作的,而是改编自
网络游戏。)
4.①开篇提出观点: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②接着,结合作品阐释“沉浸
感”的内涵。③然后,以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为例论证观点。④最后,指出沉浸感在传承中
华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每点 1分)
5.①题材选择上,选取屈原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创作,将舞台艺术与文学思想相结合,赋予更丰富深刻
的内涵。(关键词:屈原代表性的作品)②创作手法上,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情感,突出“舞
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关键词: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③审美风格上,要表现屈原的审美志趣,通过客体
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感受屈原文化之美。(关键词:屈原的审美志趣或屈原文化之美)(每点 2 分)
6.B(这是因为他们彼此都感到对方似曾相识。)
7.C(最后“叭的一声枪响”是追兵为壮胆而放的,故事氛围开始松弛下来。)
8.①关大妈回答清剿大队盘问时的声音很响,跟她以往忍气吞声的说话习惯不同,她比以前的自己,
更勇敢大胆。②关大妈回答时从容镇定,这种冷静机智也是与以前的自己大有区别的。③这说明关大妈已
从一个普通农妇向革命者转变靠拢。(意思对即可,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小说开头部分对“穷鬼滩”坟场荒凉冷寂的描写,意在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儿子牺牲后关
大妈内心的悲苦。②作为社会环境描写,阴森荒凉的“穷鬼滩”表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残酷和普通民众生
活的艰难。③小说在情节展开后,对“穷鬼滩”坟场阴森荒凉的环境特征还有几次描写,其作用主要是推
动情节的发展:正是“穷鬼滩”坟场的阴森荒凉,为关大妈对倪老虎的救助和清剿大队的疏于盘查提供了
合理性。(意思对即可,每点 2分)
10.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
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
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依据语法结构,“甚高”是对安石“文行”的评
价,“甚”是“高”的状语,“甚”和“高”不能拆分,排除AC;“贤相”作“求”的宾语,两者不可拆分,
排除B。故选D。)
11.A(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宋代演变成常设官职,文中指王
安石官居正宰相”分析错误,宋代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故选A。)
1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分析错误,依据原文
“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可知,“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主语应是宋神宗,不是王安石。故选C。)
1
13.(1)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容许其中有一两个人办错事,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
(2)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
安石负责这项工作。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词的解释:(1)“使”,派、让;“败事”,办错
事;“异论”,指别有用心的议论;“乘”,趁着。(每点 1分)(2)“经画”,经营筹划;“通”,使动用法,
“使……流通”;“领”,负责。(每点 1分,句子大意 1分)
14.①获得了宋神宗的支持,宋神宗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且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和改革措施,并让王安石等人负责。
②获得了吕惠卿的支持。遇到政事,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
大多是吕惠卿写的。
③获得了曾布的支持。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
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上奏。(每点 1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依据原文“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可知,宋神
宗不认为唐介和孙固的话是对的,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再依据原文“甲子,议行新法”和“帝纳
其说”“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可知,讨论推行新法,宋神宗十分赞同王安石的这种判断,并采纳了
他的建议,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所以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2)依据原文“事无大小,安
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可知,(宋神宗)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文字之
职,政事不分大小,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大多是吕惠卿
写的,所以得到了吕惠卿的支持。(3)依据原文“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
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可知,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曾布一定会上
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上奏,
所以得到了曾布的支持。)
【参考译文】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
荐他,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王安石喜爱学习却拘泥古法,不知变通,所以(他的)见解不切
实际,如果让(他)处理政事,一定会有很多改变。”宋神宗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孙
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
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
选。”宋神宗不认为(唐介和孙固的话)是对的,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人们都不
(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
“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宋神宗说:“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
位?”王安石回答说:“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社会风气,(是)贤良的人不能够实践道德、正义,品行不端的
人(反而)有机会不行仁义,地位卑下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显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此)改
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宋神宗十分赞同这种判断。甲子日,
2
讨论推行新法,王安石说:“周代设置泉府这一官职,通过专卖制度来抑制兼并,平衡贫富差距,使天下
的财富得到调节和流通。如今想要管理财物,就应当修订泉府之法,来收回掌管财物之权。”宋神宗采纳
了他的提议。王安石又指出:“人才不容易得到,又不容易被了解。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容许其中有
一两个人办错事,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发生
失败,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关键)应当权衡利弊各有多少,
不被别有用心的议论迷惑。”于是(宋神宗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
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起初,吕惠卿从真州推
官任上任期届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二人)结为朋友。趁
机对宋神宗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杰出的)儒士也不容易胜过(他)。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
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于是((宋神宗)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文字之职,政事不
分大小,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大多是吕惠卿写的。(宋
神宗)又任命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
的,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
们)不敢再上奏。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
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
15.C( “一望幽燕隔”中描写的是安史叛军占据北方幽燕之地,而不是“郡国之间高山峻岭的阻
挡”。 )
16.①前四句追昔,盛赞张骞沟通东西方的功绩,缅怀汉代的强盛。②后四句伤今,写唐朝倾全国之
力与各国结和而不可得,感叹国力衰落,末句写黄昏时分,远处传来羌笛之声,令人酸楚,同时暗示了国
家的悲哀。③全诗使用对比手法,面对安史之乱给国家百姓带来的混乱局面,抒发了诗人凄楚哀伤之情。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7.(1)使六国各爱其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3)非曰能之 愿学焉 (每空 1分,错字不得分)
18.①天翻地覆 ②啧啧称奇 ③魂牵梦萦
第一空,“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闹得很凶,秩序大乱。语境是用夸张的口吻,写煮汤时的情况,
故填“天翻地覆”;第二空,“啧啧称奇”,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从语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
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看,侧重强调鱼翅瓜的奇妙,故填“啧啧称奇”;第三空,“魂牵梦
萦”,形容万分思念。语境强调女儿对鱼翅瓜汤强烈的思念,故填“魂牵梦萦”。(每空 1 分,其他答案,
合乎语境亦可得分。)
19.示例: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
口。(4 个短句即可,每句 1分,酌情赋分)
20.①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如同”上,强调“浓香”像什么;原句重心在“牵动”上,强调
“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②语意轻重不同:改句用“细长、柔韧”形容线,不如原句词语
3
叠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③语意连贯不同: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原句陈述主体“浓香”
与上文一致,语意贯通。④适应语境不同: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
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解答时,可从两句语意重心、语意轻重、语意连
贯、适应语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
21.C
(甲处,结合“然后固定在服装面料内”可知防烫伤服装最后应该是“进一步加工成平网状”,排除
A、B;乙处,逻辑上应该是先“被触发”再“变回”,排除 D。)
22.示例:
①前半句运用了比喻,将形状记忆材料与纺织品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比作“火花”,把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效
果表达得形象可感;
②后半句运用了拟人,将应用形状记忆材料的服装当作人来写,把这种服装智能的特点表达得更生动有趣。
(答对一点给 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
本题所配图片是为凸显“上”“止”“正”三个字依次多一笔,这锁定了三个概念的排列顺序。
这一点由材料中“人生的成长历程”的说法进一步强调。所以本题要求论说在人生中如何或为何要依
次经历“上进”“知止”“守正”,而不是选则其一而论,或者将三者作为并列概念进行阐述。
关于“上进”的概念,没有什么争议。人要上进,也是天然成立的。“知止”可以有多解,每一
解就提出一种停止的理由:《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是要人知道适可
而止,见好就收,不然后继乏力,难以持久。《大学》“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要人明确
以“至善”境界为目标,不然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成了谬误。《谏太宗十思疏》“知止以安人”,“知
止”是要人抑制奢靡、贪婪之念,不然就会侵害到他人的利益,也有损自己的德性。
“上进”和“知止”属于外在行为。“守正”则偏于内在精神,比较抽象。一般理解为“恪守正道”,
是对于原则的坚持。现在流行“守正创新”的说法,“守正”可扩大为掌握规律、把握基础等内涵。“上
进”和“知止”一前一后,要人先有为再不为,这符合中国的“贪多必失”“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
传统思想。如果到此为止,难免落入“谦退保守”的价值观。所以“守正”一环是提升文章主旨的关键。
“守正”由对外部世界的占有或放弃,转向对内部世界的关照,把自我从属于一个更高的理念,从而跳出
了进退得失的循环,进入不忧不惧的境界。或者说,从“上进”到“知止”是寻找自我和外物的平衡点,
从“知止”到“守正”是找到了自我在大道中的安顿之处。体会到了这样一些层进关系,我们就可以再具
体事件中看看这种处世之道的运用:
成长历程:顺着好奇心和进取心,不断探求自然、介入社会,追求一段时间后,明白知也无涯、
世事难为,于是停歇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深耕或创新,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核心价值。
人生哲学:孔子“志于学”和“立”,就是“上进”阶段;“不惑”是不为名利打扰,“知天命”
“耳顺”是与世无争,这都是“知止”阶段;“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道在心中,进退从容,就
是“守正”。
4
生命智慧:繁衍生息是“上进”,物种竞争、环境变化必然造成扩张的停止,在不断消长中,变
异和进化才是常道。
求学:一路升学到博士固然可喜,止步于硕士或本科甚至高中,也是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做
出的正确决定,为学历的学习停止了,为人生的学习才真正开始,永远守住修身立德的初心。
处友:朋友越走越近,也要适当保持距离,无论甘若醴还是淡如水,都要坚持超功利、有肝胆的
原则。
从业:升职加薪固然是打工人的上进心,但逐级提升的人员必然有限,不必追求不止,停留在自
己适合的岗位后,才能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发现工作的意义。
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鲜明立
一类文
意,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
54~6O分
任务指令限定的文体或主题要求,明确读者对象。D.文体特征鲜明。
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
一类文
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文体或主
符合题意 48~53分
题要求,明确读者对象。D.符合演讲稿、书信或随笔的文体要求。
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
三类文 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
42~47分 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文体或主题要求,但行文中存在读者对象意识
不清的问题。D.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部
基本符合 四类文 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缺、思路
题意 36~41分 混乱。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文体或主题要求,脱离写作交际情境。
D.不符合文体要求。
五类文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 要求
偏离题意
35分及以 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四)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O 个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
酌情
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4OO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O个字扣 1分)
②4OO 字以下的文章,2O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2OO 字以下的文章,1O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 O分。
⑤只写标题的,给 2分,不评 O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
O分。
⑥完全空白的,评 O分。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