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第三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第三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5 14:30: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第三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元朝时设置的(  )
A.驻藏大臣 B.军机处 C.伊犁将军 D.澎湖巡检司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D符合题意;
驻藏大臣管理的是西藏,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伊犁将军管辖的是新疆,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
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可得出,历代对丞相职能的改变以及最后明朝废除丞相,都是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皇权的表现,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本质,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
3.(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A.严禁对外贸易 B.长期闭关锁国
C.加强封建皇权 D.抵御外敌人侵
【答案】B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闭关政策虽然在早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海盗式的掠夺和侵扰东南沿海时起过积极作用,但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的萌芽和发展,阻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
4.(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故A正确;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洋务运动的积极评价,不属于“不除旧”的后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洋务运动,进步性(积极作用)1、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局限性(消极作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5.(2021·南充)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清帝退位”“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即可作答。
6.(2021·广安)“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材料反映的应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
A.中共三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A.中共三大,不符合题意;
B.古田会议,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之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灵活作战,走上了新的正确的道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中共七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错误;
B.1946-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故B正确;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与题干材料无关,故C错误;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为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努力发展生产力,高呼“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到蒋介石,拔掉老锅根”的口号,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8.(2021·常德)一位英国的记者在《泰晤士报》中写到:“这是1941年12月份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还有人评价“这场战争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台儿庄战争的意义,其指挥官薛岳将军更是因为这场战争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国民党派人士的尊重”。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扬言要到长沙过新年。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日军伤亡惨重,被迫突围北撤。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三次长沙会战,故D项正确;
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徐州会战爆发于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于1938年,均与题干“1941年12月”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项。
【点评】 本题考查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9.(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与该会议相关的史实是(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制定了“一五”计划
C.会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通过了土地改革决议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图片反映的是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意义:这是我过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0.(2019八下·灌阳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注意掌握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相关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11.(2021·抚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所以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12.(2021九上·丰县月考)“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发现新大陆 B.三角贸易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B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船队从欧洲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这就是罪恶的“三角贸易”。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贸易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三角贸易”的过程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3.(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她沿着桃树街往前走,后面跟着蹒跚的嬷嬷。一路上人仍像战争紧张时期一样拥挤,这复苏的城镇仍然是一片仓皇喧扰的气氛,街上到处是游闲的黑人,有的斜倚着墙壁,有的坐在路边石上,天真好奇地观看过往的车辆。——看,这些社会最低层的人(原来他们不被看作人)获得了解放。(选自玛格丽特·米切尔《飘》(Gone with the wind))选文所反映的史实是(  )
A.独立战争获得胜利 B.英军将领率兵在约克镇投降
C.黑人奴隶获得解放 D.单独颁布《宅地法令》文献
【答案】C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街上到处是游闲的黑人,有的斜倚着墙壁,有的坐在路边石上,天真好奇地观看过往的车辆。——看,这些社会最低层的人(原来他们不被看作人)获得了解放。”可知,黑人奴隶获得了解放。结合所学知识,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洲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军队。故C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南北战争时期,故A错误;
英军将领率兵在约克镇投降是独立战争时期,与黑人解放无关,故B错误;
颁布《宅地法令》使得黑人奴隶获得了土地,与黑人解放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北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促使大批黑人加入反抗南方叛军的行列,战争局势倾向北方,为北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4.(2021·四川)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一种崭新的国家制度的革命事件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国大革命
【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 由材料“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可知,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从此诞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
15.(2021·遂宁)“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B.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 ”,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是要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调整,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不符合题意;
C. 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不符合题意;
D. 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人类摆脱了长期来自人口数量、食物供应、人类迁移以及经济产量等各方面的束缚。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工业革命,而在工业革命当中,最为重要的突破就是人类对矿物燃料的利用。这一突破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据[美]约翰 R.麦克尼尔等著《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材料二:“世界工厂”的转移(摘编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
特点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
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使人类生存条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人类社会分别进入什么时代?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世界工厂”国家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英国和美国先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1)突破: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时代:第一次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进入“电气时代“。
(2)共同特点:都是以发展制造业以及注重科技研究。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或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3)原因:新中国的成立;科技体系的建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工业革命”可知,使人类生存条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最重要的突破是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依据材料二可知,“英国和美国世界工厂”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发展制造业以及注重科技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是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或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是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3)依据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新中国的成立;科技体系建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
故答案为:(1)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制造中心和科技中心;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或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3)新中国的成立;科技体系建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两弹一星等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重视人才的培养。
17.(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于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这条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它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389.3亿元 57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50.2元 24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307.8万人 3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执著于城市”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端”,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发生什么变化?“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体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三项新型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原因: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以俄国革命为榜样,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变化:从城市转向农村。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2)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力;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共领导下,各政党、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是中共探索与各党派合作的创举。
(3)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繁荣;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等。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可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执著于城市”的原因是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以俄国革命为榜样,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端”,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发生的变化是从城市转向农村。“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据材料二“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并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力;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共领导下,各政党、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是中共探索与各党派合作的创举。
(3)根据材料三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
(4)结合以上材料,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繁荣以及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1)原因: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以俄国革命为榜样,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变化:从城市转向农村。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力;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共领导下,各政党、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是中共探索与各党派合作的创举。
(3)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繁荣;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组织答案。苏联和革命道路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等。
18.(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历史上中国、美国和苏联三国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世界国际关系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参加这场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摘自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意味着欧洲的“风向”变了,从分裂与战争向“整合”、磋商、相互调节、非战状态转变了。数十年来虽然时时出现紧张局势、东西对峙、尖锐而复杂的摩擦和冲突,但欧洲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了。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三:当今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联系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扩展,世界贸易的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率。2003年从出口角度计算的世界贸易总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达9.5万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3.9倍。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是1980年的22倍。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中的中美关系,分析这场战争及战争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对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苏美关系“‘风向’变了”的表现,客观分析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苏三国应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1)关系:共同参与协约国一方作战,是盟友系;影响:对中国而言,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对美国而言,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苏联而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2)表现:战争期间是盟友关系,战后走向敌对关系;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世界紧张局势和东西对峙,军备竞赛加剧,并出现局部的战争。另一方面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动武,世界相对和平。
(3)特点:世界的生产活动相互依赖联系密切;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世界资金流动增加,国际投资迅速增加;对策: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合作反对对立与纷争;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等等。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美国的冷战政策;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一战,一战中中美是共同参与协约国一方作战,是盟友关系;这场战争及战争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对中国的影响是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对美国的影响是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苏联的影响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2)根据材料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意味着欧洲的“风向”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中苏美关系“‘风向’变了”的表现是二战期间是盟友关系,战后走向敌对关系;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两极格局一方面造成世界紧张局势和东西对峙,军备竞赛加剧,并出现局部的战争。另一方面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动武,世界相对和平。
(3)根据材料三“各国的生产活动联系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可知,世界的生产活动相互依赖联系密切;根据“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扩展,世界贸易的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可知,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根据“世界贸易总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达9.5万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3.9倍。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可知,世界资金流动增加,国际投资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苏三国应对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应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合作反对对立与纷争,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等等。
故答案为:(1)关系:共同参与协约国一方作战,是盟友系;影响: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以染指中国的局面);对美国而言,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苏联而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2)表现:战争期间是盟友关系,战后走向敌对关系;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世界紧张局势和东西对峙,军备竞赛加剧,并出现局部的战争。另一方面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动武,世界相对和平。
(3)世界的生产活动相互依赖联系密切,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世界资金流动增加,国际投资迅速增加;对策: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合作反对对立与纷争,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二战、两极格局、经济全球化等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二战后世界形成对两极格局;两极格局使世界顺利的完成了由战争向和平的过度,美苏之间的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同时促进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发展,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消极:美苏不断的对外推行其霸权主义,导致一些地区的不稳定;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成为未来战争的隐患,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极大的阻碍了国际和平进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第三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元朝时设置的(  )
A.驻藏大臣 B.军机处 C.伊犁将军 D.澎湖巡检司
2.(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
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A.严禁对外贸易 B.长期闭关锁国
C.加强封建皇权 D.抵御外敌人侵
4.(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2021·南充)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6.(2021·广安)“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材料反映的应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
A.中共三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7.(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8.(2021·常德)一位英国的记者在《泰晤士报》中写到:“这是1941年12月份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还有人评价“这场战争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台儿庄战争的意义,其指挥官薛岳将军更是因为这场战争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国民党派人士的尊重”。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9.(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与该会议相关的史实是(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制定了“一五”计划
C.会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通过了土地改革决议
10.(2019八下·灌阳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1.(2021·抚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1九上·丰县月考)“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发现新大陆 B.三角贸易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3.(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她沿着桃树街往前走,后面跟着蹒跚的嬷嬷。一路上人仍像战争紧张时期一样拥挤,这复苏的城镇仍然是一片仓皇喧扰的气氛,街上到处是游闲的黑人,有的斜倚着墙壁,有的坐在路边石上,天真好奇地观看过往的车辆。——看,这些社会最低层的人(原来他们不被看作人)获得了解放。(选自玛格丽特·米切尔《飘》(Gone with the wind))选文所反映的史实是(  )
A.独立战争获得胜利 B.英军将领率兵在约克镇投降
C.黑人奴隶获得解放 D.单独颁布《宅地法令》文献
14.(2021·四川)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一种崭新的国家制度的革命事件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国大革命
15.(2021·遂宁)“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B.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人类摆脱了长期来自人口数量、食物供应、人类迁移以及经济产量等各方面的束缚。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工业革命,而在工业革命当中,最为重要的突破就是人类对矿物燃料的利用。这一突破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据[美]约翰 R.麦克尼尔等著《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
材料二:“世界工厂”的转移(摘编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
特点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
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使人类生存条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人类社会分别进入什么时代?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世界工厂”国家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英国和美国先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7.(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于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这条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它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389.3亿元 57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50.2元 24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307.8万人 3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执著于城市”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端”,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发生什么变化?“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体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三项新型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得出什么启示?
18.(2022九下·港南开学考)历史上中国、美国和苏联三国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世界国际关系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参加这场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摘自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意味着欧洲的“风向”变了,从分裂与战争向“整合”、磋商、相互调节、非战状态转变了。数十年来虽然时时出现紧张局势、东西对峙、尖锐而复杂的摩擦和冲突,但欧洲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了。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三:当今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联系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扩展,世界贸易的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率。2003年从出口角度计算的世界贸易总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达9.5万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3.9倍。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是1980年的22倍。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中的中美关系,分析这场战争及战争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对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苏美关系“‘风向’变了”的表现,客观分析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苏三国应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D符合题意;
驻藏大臣管理的是西藏,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伊犁将军管辖的是新疆,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可得出,历代对丞相职能的改变以及最后明朝废除丞相,都是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皇权的表现,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本质,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
3.【答案】B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闭关政策虽然在早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海盗式的掠夺和侵扰东南沿海时起过积极作用,但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的萌芽和发展,阻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
4.【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故A正确;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洋务运动的积极评价,不属于“不除旧”的后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洋务运动,进步性(积极作用)1、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局限性(消极作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5.【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清帝退位”“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A.中共三大,不符合题意;
B.古田会议,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之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灵活作战,走上了新的正确的道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中共七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错误;
B.1946-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故B正确;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与题干材料无关,故C错误;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为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努力发展生产力,高呼“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到蒋介石,拔掉老锅根”的口号,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8.【答案】D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扬言要到长沙过新年。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日军伤亡惨重,被迫突围北撤。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三次长沙会战,故D项正确;
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徐州会战爆发于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于1938年,均与题干“1941年12月”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项。
【点评】 本题考查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9.【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图片反映的是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意义:这是我过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0.【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注意掌握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相关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所以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是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12.【答案】B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船队从欧洲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这就是罪恶的“三角贸易”。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贸易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三角贸易”的过程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3.【答案】C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街上到处是游闲的黑人,有的斜倚着墙壁,有的坐在路边石上,天真好奇地观看过往的车辆。——看,这些社会最低层的人(原来他们不被看作人)获得了解放。”可知,黑人奴隶获得了解放。结合所学知识,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洲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军队。故C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南北战争时期,故A错误;
英军将领率兵在约克镇投降是独立战争时期,与黑人解放无关,故B错误;
颁布《宅地法令》使得黑人奴隶获得了土地,与黑人解放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北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促使大批黑人加入反抗南方叛军的行列,战争局势倾向北方,为北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4.【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 由材料“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可知,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从此诞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
15.【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 ”,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是要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调整,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不符合题意;
C. 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不符合题意;
D. 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1)突破: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时代:第一次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进入“电气时代“。
(2)共同特点:都是以发展制造业以及注重科技研究。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或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3)原因:新中国的成立;科技体系的建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工业革命”可知,使人类生存条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最重要的突破是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依据材料二可知,“英国和美国世界工厂”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发展制造业以及注重科技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是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或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是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3)依据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新中国的成立;科技体系建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
故答案为:(1)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制造中心和科技中心;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或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3)新中国的成立;科技体系建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两弹一星等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重视人才的培养。
17.【答案】(1)原因: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以俄国革命为榜样,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变化:从城市转向农村。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2)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力;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共领导下,各政党、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是中共探索与各党派合作的创举。
(3)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繁荣;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等。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可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执著于城市”的原因是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以俄国革命为榜样,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端”,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发生的变化是从城市转向农村。“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据材料二“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并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力;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共领导下,各政党、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是中共探索与各党派合作的创举。
(3)根据材料三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
(4)结合以上材料,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繁荣以及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1)原因: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以俄国革命为榜样,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变化:从城市转向农村。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力;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共领导下,各政党、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是中共探索与各党派合作的创举。
(3)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迅速增加。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繁荣;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组织答案。苏联和革命道路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等。
18.【答案】(1)关系:共同参与协约国一方作战,是盟友系;影响:对中国而言,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对美国而言,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苏联而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2)表现:战争期间是盟友关系,战后走向敌对关系;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世界紧张局势和东西对峙,军备竞赛加剧,并出现局部的战争。另一方面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动武,世界相对和平。
(3)特点:世界的生产活动相互依赖联系密切;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世界资金流动增加,国际投资迅速增加;对策: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合作反对对立与纷争;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等等。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美国的冷战政策;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一战,一战中中美是共同参与协约国一方作战,是盟友关系;这场战争及战争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对中国的影响是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对美国的影响是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苏联的影响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2)根据材料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意味着欧洲的“风向”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中苏美关系“‘风向’变了”的表现是二战期间是盟友关系,战后走向敌对关系;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两极格局一方面造成世界紧张局势和东西对峙,军备竞赛加剧,并出现局部的战争。另一方面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动武,世界相对和平。
(3)根据材料三“各国的生产活动联系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可知,世界的生产活动相互依赖联系密切;根据“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扩展,世界贸易的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可知,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根据“世界贸易总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达9.5万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3.9倍。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可知,世界资金流动增加,国际投资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苏三国应对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应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合作反对对立与纷争,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等等。
故答案为:(1)关系:共同参与协约国一方作战,是盟友系;影响: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以染指中国的局面);对美国而言,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苏联而言,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2)表现:战争期间是盟友关系,战后走向敌对关系;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世界紧张局势和东西对峙,军备竞赛加剧,并出现局部的战争。另一方面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动武,世界相对和平。
(3)世界的生产活动相互依赖联系密切,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世界资金流动增加,国际投资迅速增加;对策: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合作反对对立与纷争,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二战、两极格局、经济全球化等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二战后世界形成对两极格局;两极格局使世界顺利的完成了由战争向和平的过度,美苏之间的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同时促进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发展,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消极:美苏不断的对外推行其霸权主义,导致一些地区的不稳定;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成为未来战争的隐患,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极大的阻碍了国际和平进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