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文档属性

名称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12 10: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文本具体语言材料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2.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实物投影,集体评价,自由读、指名读,集体纠错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自由读、讨论、交流、读思结合、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情感。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背诵重点段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写作要用心抒情,我笔写我心,我心道我情。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教师板书课题(3、把我的心脏带回中国 ) 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你读了课题后,从课题上知道了哪些信息?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信息:“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
疑问:“我”是谁 “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 “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
3.提问:你对肖邦有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把课前预习搜集的有关肖邦的生平资料给大家读一下: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大量的去阅读有关他的东西,如有关他的书籍、报刊、杂志、网页等,或他的作品等。咱们这篇课文也是一个例子,就让我们走进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文章中,了解这位波兰音乐家肖邦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怎样的爱?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1) 检查预习,看学生预习单完成情况。(实物投影,集体评价)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2)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3.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咏、腔、忧、烛”这几个字要写的左窄右宽;“黎”还要注意不要多写一撇。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4.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段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读后同学们找出读错处,断句不准处,然后集体再读。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脉络:
①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出自课文的哪句话,你能找出来吗?(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课件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句话在课文哪个自然段里?请你找出来再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读了这段后,肖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默读思考,然后轻声读一读)
②简单交流: (他很爱国)
③再次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你心中对肖邦有什么质疑吗?
(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动脑思考,举手简要回答理由(列强瓜分波兰),教师简介当时波兰的时代背景。
④师生讨论理清课文脉络:离开——告别——思念——带回
(2)谁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语:“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一句话充分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至死不渝的挚爱之情。心脏代表一个人的生命、思想,心脏在哪里,人的生命和思想就在哪里。让肖邦痛苦一生的是,他的生命最重要的和最后一刻不是祖国度过的。这让他死不瞑目。只有将心入祖国之土才能安息自己灵魂。这是一个爱国者最终的要求,充满了悲壮。
(3)让我们再来自由读全文感受一下。(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情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场景体现了肖邦的爱国情感?哪些语句让你感动?请在文中画下来(边默读边思考画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读后的体会、感想。)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⑴教学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从第一段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颇深?(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②教师启示语:在战场上与敌人正面交锋是为国而战斗;作为一名音乐家要为祖国波兰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创作出更多的能够激发起祖国人民斗志的音乐作品。所以他必须走。这走不是躲避,不是畏难怕死,而是一种更好的战斗,但是这种战斗毕竟不是直接的,所以不到迫不得已,肖邦是不走的,他的走是“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③让我们带着“满怀激愤”的感情来朗读课文这段话吧。(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过渡语:那"不得不"离开的场景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悲伤吧!11月,波兰的深冬,河边,气温很低,以致河面上出现了薄薄的雾霭。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是的,肖邦已是“涕泪满衣裳”
⑵教学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令你感动?
全班交流理清顺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故土。
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全班交流: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教师过渡语:肖邦一人在外,故国的亲人朋友怎能不记挂?即使是衣食住行,一个人在巴黎的肖邦也是充满艰辛的。更何况,肖邦还要用音乐和敌人作斗争。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课件音乐响起送别曲--《你远在他乡》)
A.请你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学生想象、指名回答:难过、不舍、悲伤等等。)
B.请读一下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的话。(课件出示:“……无论……都不要……啊”)
联系下文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说这番话?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C.读中悟请:教师指导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④教师启示语:泥土作为礼物,是至贱又是到贵的礼物。泥土不值钱,可是这盛在银杯中的泥土不仅仅是泥土了,它是祖国波兰,有什么礼物能够高贵过祖国?这是一份特殊珍贵的礼物。接过这样特殊意义的礼物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
指名读有关语句。重读:“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等词语,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⑤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肖邦心中百转千回,祖国呀,祖国呀,我不会把你忘记,无时无刻你都在我心中,我可以为了你付出所有的一切。肖邦登上马车,毅然离去。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导学生背诵。(学生理清思路: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练背。检查。
⑶教学第三自然段
教师过渡语:满怀悲愤的肖邦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波兰。可是一个噩耗让他“悲愤欲绝”。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令肖邦悲愤欲绝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指名回答)
①课件出示句子: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a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肖邦“悲”的是什么?
b联系下文可以知道,肖邦“愤”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同位讨论回答)
②“悲愤欲绝”的肖邦为祖国做了什么呢?(指名回答:谱写了《革命练习曲》鼓舞波兰人民继续战斗)
教师引导语: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课件出示音乐《革命练习曲》学生欣赏感受肖邦的爱国热情。
⑷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感动你?(指名回答)
①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②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③第一句话和后文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总——分的关系。肖邦忘我的工作的动力就是源于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④读到这里,看插图小结:
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你觉得此时的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⑤小拓展:
教师启示语:肖邦化悲痛为音乐,化音乐为力量,他在以音乐为武器催人奋进,号召波兰人民呐喊、抗争。同学们,在各种战争中,有很多革命者就像肖邦一样用不同的方式来抗争,你知道谁?(指名回答:音乐家聂耳,鲁迅用笔做武器与敌人作斗争等。)
⑸学习五、六自然段
过渡语:就是因为他没命的工作,所以才肺结核病复发。生命即将结束,在他弥留之际他还喃喃地说这段话:(课件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吧!(学生深情地齐读)
①什么是“弥留之际”?(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在他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说这段话?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学生思考,指名回答:对祖国的热爱。)
③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与世长辞”这个“辞”字,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告别人世的肖邦当时他才39岁。
④带着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和对祖国深深的爱,我们再来齐读这段话。(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总结课文。
师生总结: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配上课文录音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思想共鸣。)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引导学生按“离开——告别——思念——带回”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第二段(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第三段(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四段(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回归课题,升华情感:“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是的,谁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教师引语: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是深爱着祖国的。同学们此刻请你再朗诵我们第一课:《我们爱你啊,中国》,相信你的心里一定会对祖国母亲有了更深厚的情感。让我们满怀激情一起来朗诵吧。(师生一起深情朗诵《我们爱你啊,中国》)
(七)链接生活,激情写作
1.搜索有关肖邦的小故事或者其他爱国人士的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我站在肖邦的画像前……(小练笔)。
(八)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波兰
不得不离开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肖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一想,还可以和同学交流。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搜集说明肖邦爱国的资料和当时波兰的时代背景更能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人物情感。小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像肖邦一样爱国的人水到渠成的引导,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2.我在课堂教学时想先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让学生初步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把肖邦弥留之际的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为教学的切入口,推进学生读懂课文。抓住 “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
3.在精读感悟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品读充分感受人物情感,老师适度的引导激情学生情感和肖邦的共鸣,在告别时的那一场景,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更能激发学生由文本而升华情感,受到爱国的教育。
4.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读中悟情。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用音画激情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当学生被肖邦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为之感动时,我再就势引导作为炎黄子孙也要爱国,齐背《我们爱你呀,中国》,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篇课文学习的目的才算达到。
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教学内容较多,细节处理相对有些放不开手脚,想面面俱到,但是又感觉重点在课堂上突出不够。
2.学生的读引导还是不够深入,对人物当时的情感感悟不够深刻,想象人物内心情感时,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不够生动。
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中,觉得课堂容量比较大,两课时比较紧张,如果3课时教学本课较适合。
2.对于学生读的指导,还要好好引导,让朗读的情感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煽情或模仿。
正确
规范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你做到了吗?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