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铁链的长度
学科 数学 学段: 小学 年级 六
相关领域 数学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11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的立足点是借助几何直观探索规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铁链的长度”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基础上编排的,每个铁环都是完全相同的圆环,连成铁链。连成铁链后,由于所在的位置不同,每个铁环露出的长度不完全相同。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以及借助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情况:学生认识圆,能正确指出圆的直径,并且知道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探索规律的方法、能力以及借助几何直观探究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方式:利用学具、自己动手画圆环,自制圆环等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10个圆环的铁链长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环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1.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探索中发现、总结规律,应用规律解决“10个圆环的铁链长度”的问题,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尝试用符号构建模型,解决这一类问题。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和借助几何直观探索规律的能力。3.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教学重点:借助几何直观探索规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探索规律中所运用的分析、推理、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图片引入,感知铁链的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铁链的长度。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铁链有哪些应用?学生举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生活中的铁链图片(饰品用和工业用)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感受铁链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根据需要提出问题,获取信息1.理解题意,揭示内容过渡:铁链有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有在工业上的应用,接下来,我给大家一个铁链,它由10个圆环连接而成,你能求出它的长度吗? 现在你需要哪些信息? (1个圆环的长度、外直径、内直径、厚度)我给你们提示这样的信息,课件出示外直径10厘米,内直径8厘米, 内直径、外直径到底怎么回事呢?现在老师把这个圆放大一下,课件出示,谁能到前边指一指。师:知道8厘米、10厘米,还知道什么?10-8不是2吗?怎么是1了呢?有几个这样的1厘米?我们叫他圆环的厚度,一个圆环有几个这样的厚度?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看出直接的信息,还看出了隐藏的信息。【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根据实际分析并提出问题的能力。2.估算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知道了一个圆环的长度是10厘米,记录下来,板书:10现在你能求出10个圆环连成的铁链的长度是多少?不就是100厘米吗?同意吗?预设:不是100厘米,因为这样只是一个挨一个地摆着,没有连在一起,不是铁链。一拿就散了。师:估计一下,这条铁链的长度比100长一些,还是短一些?为什么?生:短一些。因为连接在一起的部分重合了。【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估算即是一种检验方法,帮助学生规避错误;也是实际经验和空间感觉的培养。】三、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活动1:借助几何直观,研究2个圆环1.自主选择研究材料过渡: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就来研究10个圆环的长度,老师为每组准备了实物圆环图片,除了这,你能自己创造研究材料吗?预设:画很好,没有图能自己画,借助图形能让我们直观地思考问题。启发:我们有没有现成的圆环呢?圆环来了!(拇指食指围个圈)指一指这个圆环的内直径,外直径。2.确定研究方法——从简单处开始师:圆环有了,咱们开始研究吧?给1分钟问:好了吗?怎么还没好?预设:算乱了、圆环不够了。师:看来10个圆环有点儿多了,华罗庚爷爷说过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我们要学会知难而“退”, 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简单而又不失关键的地方。让我们也退回最简单的情况,你想从几个铁环开始研究?【设计意图:从简单处思考是化繁为简思想的体现,借用华罗庚的话引出这一数学方法,即走进数学大师,又感受这一重要的数学方法。】3.研究2个圆环师:我们先来研究2个圆环连起来的长度。大家先来猜一猜是多少?预设:19厘米、18厘米师:到底是18还是19?咱们动手操作研究,学生交流,展示。预设1:每个圆环10厘米,重复2厘米,是18厘米。(追问:为什么减2?)预设2:从中间算,第一个圆环少了1厘米,第二个也少了1厘米,所以是18厘米。(请学生指一指)预设3:第一个圆环10厘米,第二个圆环8厘米,是18厘米。(追问:为什么第二个圆环是8厘米?)预设4:2个圆环的内直径连接在一起8×2=16厘米,再加上2个圆环的厚度1×2=2厘米,一共18厘米。过渡:教师用实物演示,强调中间连接处,怎么会是18厘米,刚才没有看清楚的现在我们看一下课件。借助直观模型能让我们清楚的思考,找到解题思路。【设计意图:借助手、纸质圆环、电脑动态显示等一系列几何直观解决问题,并且回到图中找依据,数与形结合,学生学得更明白。】活动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1.小组合作研究3、4……个圆环⑴回顾,猜测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研究2个圆环连成的铁链长度的?先猜测,然后借助手、图或圆环研究。师:那你们愿意老师领着你们接着研究,还是自己试试?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研究3个、4个……圆环连成的铁链长度,先猜测,再验证。按照学习单来研究,把过程记录下来。⑵小组合作研究⑶全班交流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们组的研究成果?究3个圆环预设1:3个圆环有2个连接处,一个连接处少2厘米,一共少4厘米,30-4=26厘米预设2:第1个圆环从头到尾是10厘米,从第1个的尾到第2个的尾是8厘米,第2个尾到第3个的尾是8厘米,10+8+8=26厘米追问刚才的27厘米,刚才这位同学猜27厘米,也有一定道理,哪有道理?预设3:两边的圆环是9厘米,中间的只剩下内直径8厘米。多算了1厘米。②研究4个圆环回顾,猜测师: 4个圆环连成的铁链长度是几厘米?生:34厘米师:怎么想的?预设1:每次加8,所以是34厘米。师:说具体些。生:1个圆环10厘米,2个圆环就用10+8,3个圆环是10+8+8,4个圆环是10+8+8+8。师:你们听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问他?预设:5个圆环加几个8?10个圆环加几个8?照这样下去100个圆环呢?验证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加8的关系,这与图有联系吗?指着图说一说:8是从哪到哪。小结:由形到数,有数用形来表示,数形完美地结合可以帮我们学到很多知识。预设2:两边的是9厘米,中间2个是8厘米,用9+8+8+9=34厘米。预设3:4个铁环是40厘米,连起来之后有3个连接处,每个连接处少2,用40-2×3=34厘米(边指边说)问:你们听明白了吗?有问题问他吗?预设:怎么有3个连接处?生:连接处比圆环少1。【设计意图: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比较清楚地表达本组想法。】2.研究10个圆环过渡:3、4个圆环的长度研究完了,那么用这种方法想一想,如果5个圆环长度是多少呢?8个呢?10个呢?预设:10+8×9=82厘米10×10-2×9=82厘米9+8×8+9=82厘米【设计意图: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尝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3.自主构建模型如果是一长串纸环连成的链,问:这条链有多长?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吗?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圆环的个数,建构模型。预设:10n-2(n-1) 10+8(n-1)问:你想问什么问题?预设:为什么用n-1?生:连接处比圆环个数少1.小结:数学知识之间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现联系,能帮助我们把握事情的本质。【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产生建模的需求,变“要我建模”为“我要建模”,不止是几个字顺序的调整,而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4.观察比较,发现联系指板书:10n-2(n-1) 10+8(n-1)问:我们研究了这么多方法,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点?5.回顾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思想方法师:回顾研究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预设1:数太大、问题太复杂时,我们退回到最简单的。(板书:化繁为简)预设2:边研究,边寻找规律,用找到的规律猜测下一个,再验证。经过几轮以上的推理验证,可以归纳方法。(板书:猜猜——推理——验证——归纳)预设3:模型和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并主动回顾活动过程,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四、解决问题课件,师:你发现了什么? 问:按照这个规律,第5幅图几个点?第8幅图呢?第23幅?第n幅呢?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1010×2-2×210+8+810×3-2×310+8+8+810×4-2×410+8×9……10×10-2×910+8×(n-1)10×4-2×(n-1) 铁链的长度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