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6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5、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小组内成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并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2、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以及谭千秋的介绍。
教师: 1、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以景激情,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有人说:“生命诚可贵,幸福最渴求。”可是,由于这样一场灾难却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和幸福。(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了这情景,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视频配以教师深情并茂的解说,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接着,让学生说说感受,学生有了最直观的印象,自然就能体会到情况的危急以及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揭示课题。
师:是呀,就是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二、借助预习单,汇报预习情况
过渡: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相信你收获颇丰。下面就让我们汇报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1、分享生字词方面的收获。
(1)生读生字、词语(PPT出示词语,以小组的形式读,一人读一个,纠错,全班齐读) 师指导写“漱”“释” “凹”(板演笔顺),学生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指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2、分享读课文的快乐。
(1)指名分段读课文。
及时纠正读音,适时评价朗读情况。
(2)抓住一些特殊的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让孩子充分朗读课文,走进文本;通过个性化朗读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为下文学生感受谭老师的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2)交流。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师小结。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真是收获颇丰呀!
4、质疑。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生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让他们产生新的阅读欲望。]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品读细节 感受人物品质
过渡: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时刻,去共同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1、请大家打开书。PPT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2—7小节,划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默默地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在旁边写上批注。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感受。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只不过是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愿意动脑筋,很多事情自己能够处理,教师教给的任务也能很好地完成。于是,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让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2、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师:谁来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A、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抓住省略号的用法,感受灾难降临的突然)。大公无私 (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这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写他的“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B、齐读这段话。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A、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抓住谭老师语言的描写体会他把学生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谭老师非常爱自己的学生)
(五个感叹号一个省略号)五个感叹号体会到了情况的危急。
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 没想到什么?)指导学生去想象。
B、感情朗读。
谁能把这危机的场面读出来呢?指名读、评价(危急吗?再危急些!真危急呀!)
师生评价:从你的声音里,老师仿佛感觉到地震来了。
C、教师范读。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
【设计意图】:有的教师可能觉得,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不需要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充分展示朗读就可以了。我认为,教师既是学习的组织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进行范读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定能产生师生共鸣、生本共鸣的教学效果。]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A、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生:我感觉到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一刻,毫不犹豫地想到了保护他的学生。
生:我还从“拉、撑、护”中感受到了谭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否则他不会这么做。
生:“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边说边摆出“双手撑”的姿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开一把保护伞,使躲在桌下的学生们能逃过一劫。
生: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学生,他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一个“护”字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
B、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C、感情朗读:
师:谁能读出谭老师对学生的这份爱呢?(找生读,齐读。)
评价:你把感受融入到了朗读中。
【设计意图】:本片段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中的“立即”、“双手撑”、“护”等字词赏析推敲,感知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到文本蕴含的情感:谭老师舍身护生的行为令人崇敬。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谭老师脸上痛苦的表情,仿佛听到了谭老师骨头碎裂的声音,但他却不停地对我们说:—— 生:想象说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既是对文本的理解再开发,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3、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小结:情况越来越紧急,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大难来临时,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的姿势。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五、品读细节((侧面描写) 感受人物品质
过渡: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却永远地告别了人间的欢笑泪水,同学们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他充满活力的身影了。但是他依然活在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
1、请大家默读8——10小节,从别人的话语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呢?简单批注。
2、汇报交流。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A、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抓住“双臂张开趴在”“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
B、感情读。
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配乐朗读)。
师评:通过你的朗读,我看到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情景。齐读。
【设计意图】:用音乐以及富含感召力的朗读深深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的情感波涛得以沸腾与升华。)
师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他仍然(生接读):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C、感情朗读。
谭老师都被砸得血肉模糊,还“死死地”护着学生怎能不令人震撼?让我们一齐读出心灵的震撼吧!齐读。
(2)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学生。
A、学生谈感受:(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心中只有学生。)
B、感情读:
师:是呀,谭老师的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
A、学生抓住关键词谈感受。(抓住“生死攸关”体会谭老师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B、谁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生死攸关?(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品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让谭老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
3、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侧面描写: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也最能表现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4、小结。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六、品悟(最后的姿势)
过渡: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头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音乐起 ),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生接读:PPT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PPT出示: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练习
(2)教师小结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积累延伸
1、课文学到这儿,你是否和老师一样思绪万千,心中涌起了千言万语呢,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您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说话已经有了一定的条理,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谭千秋老师高尚品质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由崇敬的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句句都是肺腑之言,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深深地震撼了你们。 (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PPT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板书: 爱 责任
八、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是呀,谭千秋老师用他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九、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恪尽职守 舍己救人
附件一:
《最后的姿势》——预习单
自主学习——语文
课 题
走进背景林
与你议主题
我会写生字
词语我知道
品味重点句
质疑问难
附件二:
《最后的姿势》问题解决—评价单
班级: 姓名:
【复习巩固】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线,再读一读。洗漱(sù shù) 深凹下去(āo ào) 誓死(sì shì) 塌陷(tā tān) 生死攸关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故事?
【合作学习】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拓展训练】课文学到这儿,你一定和老师一样思绪万千,心中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您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对于整体感知这一部分的学习,我放手给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交流预习情况,采用过三关的形式:字词关、朗读关、感知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等等),我感觉环环相扣,训练扎实,体现了双基训练。在精读感悟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让学生在自主的天空中自由驰骋。“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品悟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而感受到谭千秋老师伟大的精神品质,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话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文中几处环境描写,我让学生反复阅读,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为了减缓难度,我设计了一个练习的形式。从而,学生理解了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对于这部分的处理,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好,学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不足之处:在“拓展小练笔”时,先让学生进行口头说话练习,再让学生根据学习课文所得以及了解的信息进行写话联系,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这样更好。
爱!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