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22:0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释义: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织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激趣导入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3.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
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ITLE
诵读体会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ITLE
文本研读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ITLE
艺术赏析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ITLE
目 录
任务一
知人论世
了解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主张无为而治。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
老子轶事
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老子轶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了解《老子》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了解老子思想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朴素辩证法)。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春秋前后时期地图对比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背景简介
任务二
诵读体会
活动要求: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从音量大小、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恰当点评。
学习活动一
活动一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任务三
文本研读
文本探究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②共:共同占有,共用。
③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④当:在(某处,某时)。
⑤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⑥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⑦户牖:门窗。
⑧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车的作用正是产生在车毂中空的地方。揉和黏土用来制作器皿,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在器具中空的地方。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问题探究
1.探讨:这一则蕴含着老子什么思想?
明确:“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问题探究
2.如何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
问题探究
2.如何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问题探究
3.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明确:
①运用举例论证,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
②运用排比,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2022/7/12
第7则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延伸拓展
明确:矜守柔弱,反对逞强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探讨:这一则蕴含着老子什么思想?
小结:
学了上面两则我们看到了老子的智慧,他总能看到我们平常思维没有的东西他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逆向思维
顺向思维——坚强比柔弱好,强大能战胜柔弱,我们看到的是有用者的用处。
逆向思维——柔弱比坚强好,柔弱能战胜强大,看到“无用之用”。
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见:同“现”。 ④彰:彰显 。
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⑥长:长久
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
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⑩处:为,做。
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问题探究: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企者、跨者——不是人体最自然的状态,违背人体的自然规律。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2.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
顺道而行,谦虚谨慎,无为而治。
3.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反面设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企立、跨行的两种现象及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学习迁移】
『学习任务』现实中,有些老师和家长特别鼓励同学们去积极地展现自我,彰显自我个性,对此你怎么看待?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示例: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
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
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释义: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本章中四句话之间的关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
2.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文本探究
研读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守成
兆:征兆,苗头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分散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
未有:没有发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文本探究
释义: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①荀子的观点强调的是如何做能达到最终的结果,因此他认为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强调要重视开端的细微之处,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执者失之:(对权利)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释义: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从事:行事,办事
几jī:接近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慎终如始:如同开始时一样,谨慎地对待结束。
释义: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欲不欲:一“欲”,动词,想要。二“欲”,名词,想要的东西。
贵:崇尚,重视。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
不敢为:不妄加干预。
释义: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问题探究:概括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始终保持谨慎,不要懈怠,做事情保持初始时的那种热情,提升韧性,才能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活动四
艺术赏析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4.善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
拓展探究:
对比儒道两家思想探究其异同:
第八章 上善若水
译文:最高的善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人们厌恶的地方——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宽广,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丽不与之争。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绚丽的颜色使人眼睛迷乱;纷繁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浓郁强烈的味道使人味觉受损;纵马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奇珍贵的物品使人行为有害。因此,圣人只求满足温饱,不沉迷于感官享乐,所以应该抛去外物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解读】
本章揭示了“为腹”与“为目”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物欲文明对人的伤害,并通过色彩、声音、味道、狩猎、稀有之物对于人身心的种种伤害,进而导出自己的观点:沉迷于感官上的享乐会导致人感触功能减退,会使人的品行偏离正道。老子坚决排斥这种生活方式,而是提倡“为腹不为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把前一章的“利”和“用”关系归结到人体科学上来。表明了老子以“道”为本的微观认识论。只不过是老子在本章继续列举防碍心法达到“无”的事例。眼睛失去辨别事物的能力,就会迷惘。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儒家的核心思想 ?
“仁”——伦理道德学
“克己复礼为仁”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道家的核心思想 ?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核心思想对比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异同



加法
减法
拓展探究: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互补


粮店
加法
减法
药店
精神失意之良方
立身处世之根本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请根据课本中老子的思想,对《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该人物做一个点评。
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答案】C
【解析】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故选C。
随堂练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伐者无功
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伐”是动词,夸耀。
A项,“伐”是名词,功劳,功业。句意: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B项,“伐”是动词,讨伐,攻打。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C项,“伐”是动词,砍伐。句意: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D项,“伐”是动词,夸耀。句意: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故选D。
随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答案】(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