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一、阅读《袁隆平》一文,回答小题。
①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②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
③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地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
④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⑤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⑥“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⑦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
⑧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⑨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有删改)
1.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水稻研究,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请你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为下面的对联补写下联。
上联:埋头几十年,成就水稻之父。
下联:
2.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第⑧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糖丸爷爷
①1955年,有一种怪病在中国集中爆发。染病后,超过四分之一的孩子死亡,活下来的手脚和四肢变形,终身残疾。这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②有一次,一个妇女背着孩子,一看到穿着白大褂的顾方舟走出来,就一把拉住他哭喊着:“大夫,你救救我的孩子吧!”顾方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看了看孩子,眼睛扑闪扑闪的,很是机灵,身子却瘫痪了。想到几万个孩子不是死就是残疾,自己却无能为力,顾方舟比孩子的母亲还悲痛。那一刻,顾方舟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脊灰!
③1957年,他日夜奋战,到处寻找当时医务工作者不愿接触的患者粪便,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1959年,脊髓灰质炎成了中国当时最严重的公共防疫事件。3月,卫生部派顾方舟等四人到苏联考察脊灰疫苗。当时,世界上对付脊灰病毒只有两种疫苗:一是美国Salk死疫苗,需注射三次(每次高达5美元),这对财政拮据的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第二种是活疫苗,美国赛宾教授用动物研究所得,但其风险极大,一旦发生毒力返祖,人就会因服用疫苗而得病。赛宾教授把疫苗分送至世界各地著名实验室,共同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就有苏联!顾方舟隐约感到,活疫苗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他必须立刻得到活疫苗的资料。顾方舟开始在苏联寻找活疫苗的下落。令他惊讶的是,有活疫苗的苏联科学家正是自己留学苏联期间的导师——丘马可夫教授。恩师二话没说,就将活疫苗赠送了一些给他。9月,从莫斯科开往中国的车上,顾方舟守着行李箱,生怕稍有颠簸弄碎了里面的玻璃容器。
④回国后,他立即成立研究小组,争分夺秒地研究活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给227只猴子做了4500张病理切片,这些切片足有四层楼那么高。活疫苗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后,还需要在人身上测试通过,才能算真正安全。冒着可能瘫痪的危险,顾方舟和同事们亲自喝下疫苗溶液,以身试药。可是,疫苗还必须对小孩儿进行身体试验。找谁的孩子呢?若不敢给自己孩子吃,凭什么给别人的孩子吃?顾方舟思来想去,最后毅然决定瞒着妻子,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参加临床试验!在顾方舟的感召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疫苗。这些初为父母的年轻人,用一种看似残酷的执着,表达着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的挚爱。10天观察期过后,大家喜极而泣:疫苗是安全的!疫苗确实是安全的!
⑤随即,进行了2000人的更大规模的II期试验,全部成功。III期要扩大到450万人,如何进行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成为摆在顾方舟面前更大的难题!
⑥1960年顾方舟和同事们到达昆明,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荒郊野岭,困难超乎想象。顾方舟干起了苦力,200斤的水泥扛起就走;为了给蔬菜施肥,他跳到化粪池中;山上没有冰箱,存不了疫苗,他每天把疫苗背到山下的肉制品厂冷藏,一天往返十多次……恰逢三年困难时期,科学家们都是饿着肚子干活!仅仅9个月,面积达13700m2的研究所(疫苗生产基地)终于建成了。这一年,周总理也来到昆明。顾方舟激动地说:“周总理,我们的疫苗如果生产出来,给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就可以消灭掉脊髓灰质炎!”周总理听了,认真地问:“是吗?”顾方舟拍着胸脯道:“我们有信心!”于是1960年到1961年,北京、上海等十一座城市,450万名孩子开始服用活疫苗,93%的防疫率,让顾方舟和同事们欣喜不已。至此,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正式宣告成功!
⑦然而,疫苗是液体的,味道苦,小孩很抵触。怎样才能制造出既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
⑧一天,顾方舟看到三岁的儿子拿着糖果,他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固体方便运输,小孩还爱吃!就这样,上亿中国儿童都吃过的“糖丸”正式诞生。
⑨自1964年“脊灰”糖丸疫苗在全国推广以来,“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1978年,这颗糖丸正式列入计划免疫,每个孩子都会吃到。1994年,中国最后一例脊灰病毒被消灭。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彻底消灭了脊灰野生病毒的传播,成为无脊灰国家!
⑩直到顾方舟80多岁时,还指导学生研究更好的脊灰疫苗,比如无需冷冻的糖丸:更安全、更高效的滴剂。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可就是这一颗小糖丸,挽救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2019年1月2日,93岁的“糖丸爷爷”顾方舟老人走了。如果他能见到总理,一定会自豪地拍着胸脯说:“总理,咱们中国人已经消灭了脊髓灰质炎,您可以放心了!”
今天,当我们跟孩子说起中国的超级英雄时,一定别忘了他——“糖丸爷爷”顾方舟!
(有删改)
1.文章写了顾方舟试验疫苗,治愈一种让孩子手脚和四肢变形,甚至终身残疾的脊髓灰质炎这种病的过程。阅读④-⑩段,完成下列表格。
试验目的 试验过程
活疫苗Ⅰ期试验,疫苗的安全性 ①
活疫苗Ⅲ期试验,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②
糖丸疫苗,疫苗的运输方便性和孩子的易接受性 顾方舟从孩子爱吃的糖果获得灵感,制造出孩子爱吃的糖丸疫苗
③ 顾方舟80高龄时指导学生研究
2.请你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中国的超级英雄”顾方舟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划横线的句子。
顾方舟干起了苦力,200斤的水泥扛起就走;为了给蔬菜施肥,他跳到化粪池中;山上没有冰箱,存不了疫苗,他每天把疫苗背到山下的肉制品厂冷藏,一天往返十多次……
4.你认为文章用“糖丸爷爷”做标题与用“顾方舟”做标题相比哪个好,为什么?
5.截至2021年6月2日,国家卫健委通报,全国新冠疫苗免费接种超过7亿剂次。就此,写一段话,任选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是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他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②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③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了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成绝对正比。
④_________________。麻省理工的学子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黑板上写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雏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⑤天才绝对出自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整栋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表示歉意。”
⑥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认真,全心全意放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吃饭去了。回来的时候,他正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竞敢跑去吃中饭!”
⑦如果你关注钱学森归国后的履历表,你会发现,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什么都得管。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这些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
⑧钱学森晚年与不同领域的后辈有过多次学术合作,在发表文章时,他常常坚持把年轻人的名字署在前面。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⑨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⑩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更加令人喜爱。
1.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
2.请认真阅读选文,补充第④段空缺的句子。
3.选文第④⑤⑥段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下面两个句子中的“绝对”能否删去,为什么?
A.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成绝对正比。
B.天才绝对出自勤奋。
5.传记类作品有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特点,请从这三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用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胡博士
张中行
①胡博士1917年来北大,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不惑”。看外貌更年轻,像是三十岁多一些。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②形貌本土,心里,以及口中,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这有思想,或说具体一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种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学)的看法。——这方面问题太大,还是谈小一些的,那是科学方法。我们本土的,有时候谈阴阳,说太极,玄想而不顾事实。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对本土说是比较新鲜的。可是也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那里是猜谜,甚至做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碎了。在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1921年,刚刚“五四”之后,此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也是用这种方法,胡博士还写了几种书和大量的文章,得失如何可以从略。
③“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还有个原因,其实也不次要,是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还是有所为而然,这要留给历史学家兼心理学家去研究;专从现象方面说,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这种和易的态度还不只是对校内人,对校外的不相识,据说也是这样,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带有讽刺意味的说法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④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当时同学们都有个共同的感觉,胡博士聪明过人,所以精力过人。30年代初,他讲大一普修的中国哲学史,在第二院大讲堂(原公主府正殿)上课,每周两小时,我总是去听。现在回想,同学们所以爱听,主要还不是内容新颖深刻,而是话讲得漂亮,不只不催眠,而且使发困的人不想睡。还记得,那已是1946年,西南联大三校各回老家之后,清华大学校庆,我参加了。其中有胡博士讲话,谈他同清华大学的关系,是某年,请他当校长,他回个电报说:“干不了,谢谢!”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在场的人都笑了,这口才就是来自聪明。
⑤再说一件,十足的郑重其事,是他对朋友能够爱人以德。那是1938年,中国东、北半边已经沦陷,北大旧人还有住在北京的,其中一位是周作人。盛传他要出来做什么,消息也许飞到西方,其时胡博士在伦敦,就给周寄来一首白话诗,诗句是:“减晖(案为胡博士化名)先生昨夜做一个梦,梦见苦雨庵(案为周的书斋名)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用诗的形式劝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情很深,“智者识得重与轻”,意很重,我忝为非人,今天看了还感到做得很对。可惜收诗的人没有识得重与轻,辜负了胡博士的雅意。
⑥说起北大旧事,胡博士的所为,也有不能令人首肯的,或至少是使人生疑的。那是他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学系主任,立意整顿的时候,把系里多年的教授林公铎解聘了。林先生傲慢,上课喜欢东拉西扯,骂人,确实有懈可击。但他发牢骚,多半是反对白话,反对新式标点,这都是胡博士提倡的。自己有了权,整顿,开刀祭旗的人是反对自己最厉害的,这不免使人联想到公报私仇。如果真是这样,林先生的所失是鸡肋,胡博士的所失就太多了。
节选自《负暄絮语》张中行
1.文章说胡博士身上“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那他身上有哪些异样的东西?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胡博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胡博士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4.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胡博士的?此文跟《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在选材上有何不同?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国无门空遗憾 生不逢时辛弃疾
①有人说,南归后的辛弃疾虽未能重上战场,但他依然在战斗,只不过那是一场内心之战,是意志与情绪的交战。无法报国杀敌,仍显英雄本色。
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作数不胜数,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但苏轼写豪放词,倾注的是意境,而辛弃疾倾注的是心境。苏轼写英雄,是在写历史;辛弃疾写英雄,是在写现实,写人生。
③狂放时,他写: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金菊对芙蓉·重阳》)
④失意时,他写: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英雄迟暮,他写:倦客新丰,貂裘敞、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
⑥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却是辛弃疾个人的大不幸。
⑦辛弃疾很推崇陶渊明,但他对陶渊明的理解,相当独特。
⑧他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他眼里,隐居乡间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借他人境遇,浇心中块垒。
⑨从1181年冬天,他41岁时遭到弹劾罢官起,直到去世的20多年时间里,除了偶有两三年被起用为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之外,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江西上饶带湖边的家中栖居。
⑩他把这个后半生的家,命名为“稼轩”。你拿起他的词集,翻看这一时期的作品,扑面而来都是这样的意境:愁、酒、剑、白发……
待到时代需要英雄时,英雄早已老去。
南归整整40年后,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上前线的机会。此时,南宋的实权派人物韩侂胄,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试图发起对金国的北伐。1203年,韩侂胄征召63岁的辛弃疾出山,出任浙东安抚使。
尽管年纪大了,尽管蛰伏半生,但辛弃疾仍是整个国家最清醒、最冷静的主战派。他未被周遭叫嚣北伐的氛围冲昏头脑,而是上疏建言,北伐应进行精密的筹备,从士兵的训练、粮草的供应,到军官的选拔,都要力求完善,不能草率,否则将功亏一篑。
开禧元年(1205),65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期间,他登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辛弃疾流露出深深的纠结:一方面,他以廉颇自喻,说自己虽老矣,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提醒韩侂胄,千万不要像以往的北伐一样,草率出兵,以致遭遇重创。
任何年代都不缺邀功自赏的人,缺的是清醒自守之人。在主战派当权的岁月里,辛弃疾仍然遭到了弹劾。开禧北伐如期进行,辛弃疾却已辞官在家。
战争的结果不幸被辛弃疾预见,南宋因为军事准备严重不足,先胜后败。韩侂胄想再把辛弃疾请出来,作为抗金的一面旗帜。这次授予辛弃疾的职务是枢密院都承旨,一个相当重要的军事职位。当皇帝的任命诏书到达江西乡下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他没有赴任。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符号。
开禧三年(1207),67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之际,他还在大喊杀贼!
可怜辛弃疾,至死,他的故乡山东仍是沦陷区、收复中原,魂牵梦萦,无期更无望、他越是不曾认命,生命的悲剧色彩就越浓烈。凡人无力,我们能抱以同情;但英雄无力,我们又当如何呢?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大幸”和“大不幸”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理解。
2.选文的第⑦⑧段中,辛弃疾为什么要把陶渊明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
3.选文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请概括总结这一写法的妙处。
4.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翟天东
①贝聿铭,1917 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系吴中名门“贝氏家族”之后。18岁赴美国留学,学习建筑,后从事建筑行业,被誉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今年4月,他即将迎来103 岁的生日。
喜散步,坚持清淡饮食
②对于锻炼,贝聿铭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欢散步,最喜欢在旅行中锻炼。青年时,贝聿铭就游览了欧洲各国,在罗马、巴黎寻找建筑灵感。到了晚年,一有时间,贝聿铭就到有田野、河流的地方走走看看。手携一卷书,坐在谷堆、土块上,闻闻阳光、泥土的气息,甚至牛羊粪便的气味都让他安心惬意。亲近大自然,使他身体放松愉悦的同时,也在他的建筑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离乡几十年,贝聿铭依然对儿时的鸡头米念念不忘。生于中国东南沿海的贝聿铭,保持着南方人清淡的饮食习惯,这是流在血液里根深蒂固的乡思。虽然身在异乡无法吃到家乡味,但贝聿铭的夫人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一些蔬菜,如四季豆,在家就可以吃到中餐。食不过饱,少油少盐,即使到了人瑞之年,贝聿铭的体型仍与年轻时无太大差异。
自信,克制
④1948年,贝聿铭加入房地产建筑公司,打破了美籍华人做不了建筑师的历史。成为建筑师伊始,美国人用傲慢的眼光轻视这位华人建筑师,但贝聿铭用一个个充满人性化的作品征服了美国人的挑剔,并被亲切地称为“人民的设计师”。
⑤20世纪50年代,贝聿铭自立门户,成立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启了事业的新篇章。1963 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身亡,肯尼迪家族为纪念他,决定修建肯尼迪图书馆。贝聿铭作为三位备选建筑师之一,他的对手是大名鼎鼎的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对比之下,他最没名气和经验。然而他并没有紧张,反而更加淡定从容。他把工作室营造成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喜欢的样子,并放上馥郁的鲜花。他穿戴整齐,态度谦逊。而他的竞争对手虽然名声在外,但态度傲慢,衣着邋遢。贝聿铭就是通过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战胜了对手。
⑥但贝聿铭的事业并不总是顺风顺水,20世纪60年代,由他设计的波士顿人寿保险公司大楼的几千块玻璃被风吹落,散落了整个街道。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在最难熬的时光,贝聿铭依然保持自我。7年之后,贝聿铭沉冤昭雪,调查证明,门窗公司对这件事情负责。贝聿铭非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开玩笑地说:“那次事故以后,那些公司都愧见于我。”
⑦瘦削的身材,黑框圆眼镜,西服加领带,面对镜头总是眯着眼微笑的贝聿铭,既有东方人的温文尔雅,又有西方人的自信从容,他用他强大的精神征服了世人,他的长寿正是来源于此。
停不下来的思考
⑧耄耋之年,本该退休的年纪,贝聿铭却没有停下工作。在贝聿铭 80岁晚会上,他亲手接下了苏州市政府的聘书,担任苏州城市建设高级顾问,2002年,贝聿铭正式接受邀请,着手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他的小儿子、著名建筑师贝礼中对苏州博物馆设计曾表示出很大的兴趣,但贝聿铭严肃表示:“这个设计要是我做不了,我的儿子更不能做。因为他们的中文已经生疏了,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2006年,贝聿铭着手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顺利落成。2008年,91岁的贝聿铭又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他顶着高温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
⑨晚年的贝聿铭每天听新闻,读报纸、杂志,从不间断,床头、桌面放满了书。他时刻关注着行业的新动向、新材料、新技术,保持思想意识与时俱进。即使到了老年,他的作品仍然闪耀着先锋、时尚的光芒。
⑩熟悉他的人曾说过:“我从不记得贝聿铭曾经沮丧过。他是一位非常冷静的人,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总是保持着那种独有的迷人微笑。”他的微笑,持续百年。
(选自《特别文摘》2020 年第 6 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贝聿铭虽然身在外国,但仍心系祖国,骨子里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念情怀。
B.肯尼迪的家族最后采用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理念。
C.作为一个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身上的多重文化性,使他能够同时拥有东西文化的精华,并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D.第⑧段中“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他顶着高温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可以看出贝聿铭不纸上谈兵,注重实地考察。
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_____________的写法,肯定了贝聿铭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思想特点。
3.阅读第⑧段并结合下面材料,简要概括博物馆设计的最主要特点。
【材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 梁思成
参考答案
一、1.示例:造福亿万众,充盈口粮之仓。
2.交待袁隆平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地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凸显他辉煌的事业成就与人格魅力作铺垫。
3.语言描写,揭示了袁隆平一生坚守目标,拒绝浮躁,勇于放弃的高尚品质。
4.①不向命运低头,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价值。
②坚守本心,抛弃浮躁,终生致力于自己的看准的目标,一定会有所成就。
③生活中有些事情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④“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不断给予自己前行的动力,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成就。(以上答案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补写对联。
上联:埋头几十年,成就(动词)水稻之父(偏正短语)。
可结合文章第⑥段“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和第④段“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等内容拟写为:造福众百姓,铸就辉煌成就。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第①段提及了袁隆平的出生年代、家庭、学校等信息。“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在此种情况之下,他取得了成功,更能够凸显出他的人格魅力。因此,第①段描写袁隆平先生的家庭经历以及自己所获得的社会地位,这样的一种描写,让读者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袁隆平同志扎实严谨的学术态度、刻苦认真的钻研精神,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是为下文具体写袁隆平同志人生辉煌事业成就与人格魅力作铺垫。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
由“他拒绝说”可知是语言描写,“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揭示了袁隆平一生坚守目标——研究水稻,他拒绝当院长,拒绝名利与浮躁,表现出他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高尚品质。
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可结合人物的性格、事例等谈论。
如第①段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偏居乡下小城。第②段“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袁隆平不向命运低头,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价值。
第④段袁隆平最初尝试无性嫁接,都以失败告终;后花了10年的时间,才研究出“野败”;第⑤段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他又去研究“超级杂交稻”。由此可见,袁隆平能够坚守本心,终生致力于自己的看准的目标。
根据第⑤段“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可知,袁隆平一心为民,好胜心强,会不断给予自己前行的动力。
可据此谈论。
二、1.①顾方舟和他的同事舍己舍孩子,进行活疫苗试验②顾方舟和他的同事在荒郊野岭克服超乎想象的困难,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③无需冷冻的糖丸,疫苗的更安全、更高效性。
2.顾方舟看到那么多孩子得病,自己却因为无能为力而伤心,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为了研制疫苗,他日夜奋战,舍己舍孩子,说明他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为了给蔬菜施肥,他跳到化粪池中等行为,说明他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彻底消灭了脊灰野生病毒的传播,成为无脊灰国家!74岁的顾方舟作为中国的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说明他是一个无比伟大的人。
3.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顾方舟为了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克服重重困难亲力亲为的种种做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不怕困难的顽强品质,也显现出作者的崇敬之情。
4.用“糖丸爷爷”做标题好。首先题目中的“糖丸”一词概括了顾方舟一生的功绩:研发出了骨髓灰质炎疫苗,而且制成了孩子爱吃的糖丸,挽救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爷爷”一词是从孩子角度称呼的,显得亲切,表现出人们对顾方舟的尊敬、感激、赞美。
5.可从国家角度谈,如国家的经济实力之强,科研能力之强,执行力度之强,执政为民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等;也可从科研工作者角度谈,背后的艰辛与付出;还可从接种者角度谈,响应号召,全民抗疫。
解析
1.本题考查过程概括。
①空:根据④段“可是,疫苗还必须对小孩儿进行身体试验。找谁的孩子呢?若不敢给自己孩子吃,凭什么给别人的孩子吃?顾方舟思来想去,最后毅然决定瞒着妻子,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参加临床试验!在顾方舟的感召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疫苗”可以概括为:顾方舟和他的同事舍己舍孩子,进行活疫苗试验;
②空:根据⑥段“1960年顾方舟和同事们到达昆明,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荒郊野岭,困难超乎想象”可以概括为:顾方舟和他的同事在荒郊野岭克服超乎想象的困难,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
③空:根据⑩“直到顾方舟80多岁时,还指导学生研究更好的脊灰疫苗,比如无需冷冻的糖丸:更安全、更高效的滴剂”可知此次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无需冷冻的糖丸,疫苗的更安全、更高效性。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②段“他看了看孩子,眼睛扑闪扑闪的,很是机灵,身子却瘫痪了。想到几万个孩子不是死就是残疾,自己却无能为力,顾方舟比孩子的母亲还悲痛”可知顾方舟是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
根据③段“1957年,他日夜奋战,到处寻找当时医务工作者不愿接触的患者粪便,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为了研制疫苗”和④段“回国后,他立即成立研究小组,争分夺秒地研究活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活疫苗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后,还需要在人身上测试通过,才能算真正安全。冒着可能瘫痪的危险,顾方舟和同事们亲自喝下疫苗溶液,以身试药。可是,疫苗还必须对小孩儿进行身体试验。找谁的孩子呢?若不敢给自己孩子吃,凭什么给别人的孩子吃?顾方舟思来想去,最后毅然决定瞒着妻子,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参加临床试验”可知为了研制疫苗他日夜奋战,舍己舍孩子,说明他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根据⑥段“1960年顾方舟和同事们到达昆明,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荒郊野岭,困难超乎想象。顾方舟干起了苦力,200斤的水泥扛起就走;为了给蔬菜施肥,他跳到化粪池中;山上没有冰箱,存不了疫苗,他每天把疫苗背到山下的肉制品厂冷藏,一天往返十多次……恰逢三年困难时期,科学家们都是饿着肚子干活”可知他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
根据⑨段“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彻底消灭了脊灰野生病毒的传播,成为无脊灰国家”这一成就的取得最大的功臣就是顾方舟,这说明他是一个无比伟大的人。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扛起”“跳到”“背到”“往返”均为动词,本段运用的是动作描写,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细致地写出顾方舟为了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克服重重困难亲力亲为的种种做法;面对这种种困难,顾方舟没有被吓倒,没有退缩,而是迎着困难前进,这充分表现了他不怕困难的顽强品质,也显现出作者的崇敬之情。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和作用。
用“糖丸爷爷”做标题好。
先说“糖丸”:根据⑧段“一天,顾方舟看到三岁的儿子拿着糖果,他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固体方便运输,小孩还爱吃!就这样,上亿中国儿童都吃过的‘糖丸‘正式诞生”和⑩段“直到顾方舟80多岁时,还指导学生研究更好的脊灰疫苗,比如无需冷冻的糖丸:更安全、更高效的滴剂。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可就是这一颗小糖丸,挽救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可知“糖丸”是顾方舟一生的功绩:研发出了骨髓灰质炎疫苗,而且制成了孩子爱吃的糖丸,挽救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
再说“爷爷”:这个词是小孩子对老人的尊称,非常亲切,联系全文可知顾方舟为了孩子们奉献了一生,也通过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挽救了无数儿童,所以孩子们应该尊敬、感谢、赞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用“爷爷”这个称呼正好表达此意。
所以本文题目用“糖丸爷爷”更好。
5.本题考查感想表达。
示例:看到国家卫健委通报的数据不禁感慨万千:若不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辛苦研究,我们怎么可能这么快用上有效的疫苗呢?若不是我们国家日益强大,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这么多的疫苗我们可能根本就用不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分明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感谢伟大的祖国,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感谢伟大的科学家,如此快速地研制出疫苗;感谢所有为之付出辛苦的人们!我们一定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全民抗疫。
三、1.①严谨认真、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②实事求是的态度;③不容置疑的才能;④勤奋的特点;⑤淡泊名利的胸怀与情操;⑥粗犷而任性的个性;⑦对学生要求严格。(写出3点即可)
2.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围绕天才,或者能力不容质疑即可。
3.侧面描写,突出了钱学森能力卓越和好学勤奋,使文章内容真实、丰富即可。
4.A.删掉就变成“所有人的成才都跟成绩不成正比”不符合事实。
B.强调所有天才都来自勤奋,无一例外,删掉强调的意味就削弱了。
5.示例一 内容真实:事件、地点、人名准确。年龄、官职准确。
示例二 事件典型:可以列举文中的具体例子,并说明表现了钱学森的那种特点。
示例三 注重细节: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钱学森粗犷而任性的个性。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①段“无论是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他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分析可知,介绍了钱学森严谨认真、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
根据第③段“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分析可知,介绍了钱学森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第④段“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不容置疑的才能;
根据第⑤段“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整栋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表示歉意”分析可知,介绍了钱学森勤奋的特点;
根据第⑥段“钱学森教学很认真,全心全意放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分析可知,介绍了钱学森教学很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的特点;
根据第⑦段“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什么都得管。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这些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分析可知,介绍了钱学森淡泊名利的胸怀与情操;
根据第⑨段“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分析可知,介绍了钱学森粗犷而任性的个性;
2.本题考查补写能力。根据第④段“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分析可知,本段记叙的是他的能力不容置疑。据此应补写为:钱学森具有不容置疑的才能(意思对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第④段“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第⑤段“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整栋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表示歉意”、第⑥段“钱学森教学很认真,全心全意放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分析可知,三段都采用了侧面描写,④⑤⑥段分别引用同学、同学、学生的话,故三段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突出了不容置疑的才能、勤奋、教学很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使文章内容真实、丰富即可。
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结合语境写出理由即可。“绝对”的意思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
A.结合“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成绝对正比”分析,去掉后,就变成“所有人的成才都跟成绩不成正比”,这与事实不符,故不能删去。
B.结合“天才绝对出自勤奋”分析,“绝对”一词,强调所有天才都来自勤奋,无一例外,删掉“绝对”后,句子的含义就没有力度了。
5.本题考查传记作品的特点。
根据第⑦段“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什么都得管。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这些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分析,事件、地点、人名准确。年龄、官职准确。符合人物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根据第④段“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第⑤段“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整栋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表示歉意”、 第⑥段“钱学森教学很认真,全心全意放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分析可知,引用了钱学森同学和钱学森的学生的话,说明钱学森的不容置疑的才能、勤奋、教学很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的特点,据此分析,本传记具有事件典型的特点。
根据第⑨段“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分析,采用了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钱学森粗犷而任性的形象特点。据此分析,本传记具有注重细节描写的特点。
四、1.思想:对社会、人生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种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学)的看法。科学方法:主要内容是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如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引》。在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
2.形貌本土,但思想先进;勤勉努力,从容不追;交游甚广,爱人以德;坚持己见等。
3.指胡博士的穿着打扮具有中国当时最典型的特征。
4.两文都选择了人物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相关事件来写,本文主要从思想观念、治学写文待客交友等方面来写,表现胡博士的独特个性;《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选择人物的日常小事,如给他人的文章描标点,注重文章语言的简洁等事件,以小见大,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宽厚待人和严以律己两方面的思想品格。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②段“形貌本土,心里,以及口中,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这有思想,或说具体一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种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学)的看法”可知,胡博士身上“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首先体现在思想上,是是对社会、人生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种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学)的看法。
从“……还是谈小一些的,那是科学方法。我们本土的,有时候谈阴阳,说太极,玄想而不顾事实。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对本土说是比较新鲜的。可是也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那里是猜谜,甚至做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碎了。在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1921年……”可知,胡博士身上“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还体现在科学方法上,他详考因果,遵循逻辑,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如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引》。在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考证》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②段“形貌本土,心里,以及口中,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这有思想,或说具体一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种种事物(包括语言文学)的看法”可知,胡博士是个形貌本土,但思想先进的人;
从第③段“……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第④段“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可知,胡博士是个勤勉努力,从容不追的人;
从第③段“……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对校外的不相识,据说也是这样,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第⑤段“……是他对朋友能够爱人以德”可知,胡博士是个交游甚广,爱人以德的人;
从第⑥段“说起北大旧事,胡博士的所为,也有不能令人首肯的,或至少是使人生疑的。那是他任。院院长,并进一步兼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主意整顿的时候,系的多年教授林公铎被解聘了林先生”可知,胡博士不易被人改变,坚持己见。
3.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
本土,原来的生长地。具有本土特点,就是是指由地域、文化习俗、时间累积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成的在人群中得到具体体现出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性,和其他地区性有着明显的差异。
“胡博士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是指胡博士形貌本土,不追求国外的那种时尚穿着打扮,他的穿着打扮具有中国当时最典型的特征。
但从第②段“形貌本土,心里,以及口中,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可知,胡博士思想和做学问的方法已然受到西方的影响。
4.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理解。
从第②段“形貌本土,心里,以及口中,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第③段“……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第④段“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第⑤段“……是他对朋友能够爱人以德”可知,胡博士是个交游甚广,爱人以德的人可知,本文选择了胡博士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相关事件来写,从思想观念、治学写文待客交友等方面来写,表现胡博士的独特个性;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的几件事,从文字往来谦和待人、日常交往守礼敬人、写作言文如一、文风倡导简洁、重语文求完美等,也是选择人物的日常小事,用小事件表现大品格,刻画了叶圣陶先生的宽厚待人和严以律己两方面的思想品格。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五、1.“大幸”指的是辛弃疾作为著名豪放派词人,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对中国文学贡献很大。“大不幸”指的是空有一身好本领却不能上阵杀敌、为国效力,至死也没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
2.辛弃疾虽像陶渊明一样赋闲在家,但是他的理想并不在田园,他渴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可惜的是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机会,这是辛弃疾借陶渊明和诸葛亮来诉说自己的人生境遇。
3.(1)用辛弃疾的作品说话,避免了作者个人主观情绪过多地直接在文章中流露。(2)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辛弃疾,把握其情感,理解其心声。
4.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强烈愤慨之情,表达了对英雄的同情,对英雄所处时代的批判,突出了主题;从结构上看,收束全文,呼应标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推断词语具体含义。从第⑥段“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可知,从文学的角度看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作数不胜数,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他的词写现实,写人生,是“词中之龙”,所以这里的“大幸”指的是辛弃疾是著名豪放派词人,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对中国文学贡献很大。从个人的角度看,辛弃疾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将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是“国之大侠”,却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未能重上战场,无法报国杀敌,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所以这里的“大不幸”指的是辛弃疾空有一身好本领却不能上阵杀敌、为国效力,至死也没能实现收复中原的远大志向,这是人生的不幸。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从第⑧段“在他眼里,隐居乡间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可知,辛弃疾认为隐居乡间的陶渊明是风流人物,陶渊明不满官场黑暗,隐居桃源,逃避现实,“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是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辛弃疾赋闲在家,但是他的理想并不在田园,他渴望上阵杀敌,为国效力,实现收复中原的远大志向,希望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可惜的是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机会。“借他人境遇,浇心中块垒”,这是辛弃疾借陶渊明和诸葛亮来诉说自己的人生境遇。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选文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辛弃疾的词写现实,写人生,倾注的是心境,辛弃疾空有一身好本领,却被迫闲置,报国无门,不能上阵杀敌、为国效力,至死也没能实现收复中原的远大志向。用辛弃疾自己的作品说话,表现辛弃疾的主观情感,避免了作者个人主观情绪过多地直接流露,用辛弃疾自己的独特的境遇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辛弃疾,透视辛弃疾的内心世界,体会其深沉而丰富的慨叹,感悟其强烈的爱国情怀,把握其情感,理解其心声,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从选文看,辛弃疾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生不逢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强烈愤慨之情,表达了对英雄的无限惋惜与同情,对英雄所处时代的强烈批判和揭露,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看,收束全文,言已尽而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照应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六、1.B
2. 对比 注重细节 做人谦逊
3.博物馆的设计要有民族文化特色,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根据文章第⑤段“他把工作室营造成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喜欢的样子,并放上馥郁的鲜花。他穿戴整齐,态度谦逊。而他的竞争对手虽然名声在外,但态度做慢,衣着邋遢。贝聿铭就是通过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战胜了对手”,可知:肯尼迪的家族最后采用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是因为贝聿铭在“工作室营造成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喜欢的样子”“穿戴整齐,态度谦逊”,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的用心。选项“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理念”分析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划线句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贝聿铭“穿戴整齐,态度谦逊”,而他的对手“态度傲慢,衣着邋遢”,从穿戴和态度两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贝聿铭谦虚有礼,注意细节的特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博物馆的设计最主要的特点需从文中找到依据,并结合出示材料作答。
根据第⑧段中“这个设计要是我做不了,我的儿子更不能做。因为他们的中文已经生疏了,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他顶着高温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可知:博物馆的设计需要设计者体现民族文化;
根据材料中“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可知:本句强调的是博物馆建筑要展现文化内涵。
据以上分析可概括:博物馆的设计要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现,博物馆建筑应该展现与文化内涵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