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夕次盱眙①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盱胎:曾是淮南西道的属地,也称淮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韦应物的故乡。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一、二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换乘驿车到别处去,暗含奔波之意。
B.【乙】诗五、六句写城池暗黑,人们纷纷归家,大雁飞藏的芦苇丛,在晚霞余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
C.两首诗三、四句都是写景,【甲】诗用“正”“悬”写出了平野开阔的大景;【乙】诗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
D.两首诗都是羁旅之作,【甲】诗借大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乙】诗借钟声烘托旅思之情,但比【甲】诗的情思更浓。
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②幢(chuáng)幢: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对上面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过五溪”,写出朋友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
B.“惊坐起”,生动传神地写出诗人听闻友人遭贬后的震惊和担忧,也表现出诗人与白居易的友情之深。
C.两首诗的首句都写景兼点时令,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D.两首诗都是为好友被贬官而作,都表达诗人对朋友遭遇贬谪的同情、关怀和伤感之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①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②,翠峰如簇③。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④,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故国;即故都金陵。②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③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④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乙】词的上阕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视野高远,气象开阔。词中依次勾勒出了水、陆、空的雄浑场面,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动静相生,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秋景图。
C.两首作品都运用了典故。【甲】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抒发大无畏的精神;【乙】词下阕“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化用《泊秦淮》的诗句,透露出作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D.两首作品均为登高怀古之作,【甲】诗体现了作者早期作品昂扬激越的风格;【乙】词则体现了作者豪纵沉郁的风格。
4.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题目。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对上面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行路难(一)》,以“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开篇,似乎在写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表现,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B.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以“泻水”比兴,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C.从思想内容来看,两首诗都是写怀才不遇、悲愤不平的感情,且都是借助于“行路难”这一特定的含义,来暗指宦途的艰难。
D.从情感抒发来看,两首诗都写得语气畅通,气势连贯,给人酣畅淋漓之感。在写沉郁之后,两首诗都表现出昂扬向上的积极态度,显示出乐观豁达的情怀。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题。
【甲】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为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咏叹世路艰难及贫苦孤苦的处境的作品。
B.【甲】诗以叙事开篇,使用夸张手法写宴饮的欢快气氛,实是以乐写哀,强化了诗人因仕途艰难而无限悲慨的程度。
C.【乙】诗实写巨额数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表现豪迈诗情却无空洞浮夸感,根源在于潜在酒话底下波涛汹涌的乐观情绪。
D.两首诗中都表现了诗人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状态,传神地表现了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乙诗首联中的银烛、金樽、绮筵,都可以看出饯别酒宴气氛的凝重。
B.甲诗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添上浪漫的色彩。
C.乙诗颈联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实写朋友已经远去。
D.无论是甲诗的托明月寄情,还是乙诗的以琴瑟表意,都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深厚情谊。
7.下面对甲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甲】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A.【甲】诗首联,诗人用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渲染离别气氛,从而引出下文。
B.【乙】首联,诗人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色彩明丽,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地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C.【甲】诗尾联,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与好朋友,虽难舍难分,但还是别像儿女情长一般抹眼泪,充满乐观豁达之气。
D.【乙】诗尾联,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感情真挚热诚,感伤别离,不由使人灰心、颓废。
8.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漂泊。③寥落:荒芜零落。④干戈:本指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都通过诗文前小序介绍了写作的原因和背景。
B.【甲】词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寓哲理于抒情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C.【乙】诗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D.【甲】【乙】尾句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都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A.[甲]诗“断人行”写更鼓之后实行宵禁。“一雁声”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B.[乙]诗“客行悲故乡”中“悲”字,给全诗奠定了悲伤凄凉的氛围,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C.[乙]诗尾联虚实相映,梦中故乡的生机勃勃与旅途景色形成鲜明对照,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甲】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乙诗诗人是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背景下完成的。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
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B.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C.乙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只是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
D.乙诗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这种笔法,正好直接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二、诗歌鉴赏
11.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甲】【乙】两首送别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请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说明两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表达内心情感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①班马②鸣。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①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②班马:离群的马,此处指载人远离的马。
12.乙诗“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用得最妙,请加以品析。
13.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不同,请联系诗句具体分析。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①巨舰一毛轻②。
向来枉费推移力③,此日中流④自在行。
【注释】①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②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③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④中流:河流的中心。
有人认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蕴含的哲理是阅读要常读常新,《观书有感·其二》蕴含的哲理是创作要积累知识。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诗的内容阐明理由。
15.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①,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③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莲花寺:即孤山寺。②桡(ráo):船桨。③卢橘子:枇杷的果实。
对上面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点题。远跳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从大处落笔,勾画西湖早春的轮廓。
B.乙诗首联交代“西湖晚归”,先写全景,波光涟漪的柳湖,然后镜头逐渐推近,由人到景,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C.两首诗颔联、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甲诗描绘出一幅莺燕争春、花草初长的美丽画面;乙诗描绘归途所见之景,清爽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两首诗都交代行踪,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情景交融,从美景中自然流露诗人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乙】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下,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7.下面对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其中兴高采烈之情,溢于言表。
B.甲诗“怜”表达对故乡菊花的眷恋,写出对菊花开在战场的怜惜之情。
C.乙词上片“秋”点明了季节,暗示秋季草盛马肥,烘托了肃杀的气氛。
D.乙词下片前两句将“弓弦发声”比作“霹雳”,表现战斗场面的激烈。
18.两首诗或实或虚都写到了战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9.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和《如梦令》,完成题目。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渔家傲》和《如梦令》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词人的心情有何不同。
20.【甲】
登科①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乙】
及第后忆旧山
[唐]白居易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②忆中林③。
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注:①〔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称登科。②〔招隐〕晋左思、陆机均有《招隐》诗,咏隐居之乐。③〔中林〕林野。
【甲】【乙】两诗都是及第后所作,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1.愁
〔唐〕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①
盘涡鹭浴底②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疲病虎纵横。
【注释】①世情:唐宋人俗语,即世故人情。②底:唐宋人俗语,用法同“何”字,相当于“什么”。
《愁》中的“江草日日唤愁生”与《黄鹤楼》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都借“愁”来寄情,请简要分析异同。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这两首诗歌中,诗人在暮春时节所表露出来的心境是否一样?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C.【乙】颔联“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展现的是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致,这两句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营造凄清的意境,而非“浩渺、壮阔的意境”,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故选C。
2.C
C.《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这首诗的首句“残灯无焰影幢幢”的意思是: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描写的是灯影,表明夜已深,没有点明时令,此选项中“两首诗的首句都写景兼点时令”说法错误;
故选C。
3.D
D.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登飞来峰》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登飞来峰》并非怀古之作;“两首作品均为登高怀古之作”表述有误;
故选D。
4.D
D.李白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意: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表现了作者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昂扬向上的积极态度。鲍照的《拟行路难 其四》末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句意: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表达了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的浓郁之后,心情依然愤激,没有显露出乐观豁达的情怀。因此本项中“在写沉郁之后,两首诗都表现出昂扬向上的积极态度,显示出乐观豁达的情怀”说法错误;
故选D。
5.C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意思是: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煮羊宰牛姑且尽情享受欢乐,一气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千金”,为虚指,写诗人不因散尽钱财而苦恼,相信自己定会有所作为,尽显其自信豪迈的心胸;“三百杯”,为虚指,竭力夸张饮酒之多,展示筵宴中的痛快气氛;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当年陈王曹植平乐观摆酒宴,一斗美酒值万钱他们开怀饮)”“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管它名贵五花马还是狐皮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长愁)”,写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通过“千、百、万”等数字均为虚写,意在表现诗人心中豪迈,展现其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实写巨额数字”“表现豪迈诗情却无空洞浮夸感”表述有误;
故选C。
6.D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
A.乙诗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意为: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银烛高烧,青烟缭绕,金樽频传,酒席丰美,朋友们珍重友谊,殷勤饯别,主客双方沉浸在宴饮之乐的氛围里,“都可以看出饯别酒宴气氛的凝重”表述有误;
B.甲诗第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这里的“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愁心’”表述有误;
C.乙诗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意为: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这里作者借环境描写,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实写朋友已经远去”表述有误;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诗人选择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通过明月寄托相思,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和不舍。《春夜别友人》一诗,诗人先写离别时室内的人和物,以琴瑟表情达意,再写与朋友告别时的环境,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故选D。
7.D
D.有误,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意思是: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又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不不舍之情。诗歌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因此,“感伤别离,使人灰心、颓废”表述有误;
故选D。
8.D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乙】诗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思是: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凄惶、夜深难寐,表达了对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的思念,没有表现旷达乐观的精神;
故选D。
9.D
D.有误,《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听觉、视觉角度描绘了边城战事频繁、戒备森严的情境;《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听觉、视觉角度渲染出一幅荒山早行图,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从视觉角度写景。两诗均没有从嗅觉角度写景;
故选D。
10.D
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的理解与分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恰当的一项。
D.“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所以选项中“直接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表述不正确;
故选D。
11.【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乙】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空中随风飘浮的白云,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落日依恋大地比喻与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表现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意。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甲诗诗题意思是,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州任职,写即将与友人分别;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分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是真挚的友谊不会因距离的遥远而变淡,心永远是在一起的;意在表达真挚的友谊可以超越事件、空间的限制,满含诗人的宽慰之意,意境旷达;
乙诗诗题意思是,送别友人;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思是: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浮云的漂泊无定比作游子之意,将落日对山的依恋比作故人之情,在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的背景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12.“重”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
13.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间接传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韦诗尾联直抒胸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
解析
1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字题答题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重”,读作“zhòng”,诗中“漠漠帆来重”,是写帆重,指船帆因雨而变得又湿又重,这既是眼前作者看到的实景,也是他心情的外化——心情因与朋友分别而显得沉重,情景交融,表达朋友分别的深深离愁。
13.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常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人喻己)等。
李诗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意为: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这是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借我与朋友挥手作别,两匹马萧萧长鸣的情景来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韦诗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意为: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在衣襟的泪水像是散落在江面的雨丝。这是直抒胸臆,“情无限”,直接点明朋友间的友情深厚。据此作答。
14.示例:同意。第一首诗,从诗题“观书有感”可以看出,作者以自然景物为例谈读书心得体会,我们要不断学习新内容,汲取新知识,就像“半亩方塘”一样,之所以不但永不干涸,而且始终保持明净澄澈,能清晰地折射出“天光云影”,就是因为有一股脉脉长流的“源头活水”,这样才能保证智慧之花常艳。第二首诗中“春水生”,正是经历一种汇小流而成大川的积累过程。写作就像“春水生”那样,日积月累,守恒不渝,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等学养深厚,知识充盈,写作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产生出不乏源头活水之快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哲理理解。
有人认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蕴含的哲理是阅读要常读常新,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观书有感·其一》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应共徘徊”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诗题为“观书有感”,诗文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用“天光、云影”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这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询问渠中为何水清澈透底,其实表现人若想有所追求,内心澄澈就需要有“活水”注入,时时补充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才能大有裨益;赞美有成就的人往往有深厚的学问基础,不断追求新知,为自己的思想补充“活水”,以开阔的心胸包容万物,才能思想永新。
《观书有感·其二》蕴含的哲理是创作要积累知识,这种看法也是正确的。“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意思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意思是: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如今却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本诗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诗文创作与积累积累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春水生”像百川汇海一样,意在强调日积月累的重要性,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艺术灵感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沉着深厚,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15.①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②异: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③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同:《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绪?“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塞上听吹笛》: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异:
《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整体意境寒冷凄清,感情悲凉哀怨。
《塞上听吹笛》: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
16.C
C.“两首诗颔联、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错误。甲诗颔联和颈联写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动静结合,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乙诗颔联和颈联意思是:卢橘饱含雨水而使果实沉重而低垂,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湖面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齐地倒映在夕阳下。都是动景。
故选C。
17.A
18.示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甲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乙词)抒发了词人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解析
17.A.结合【甲】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意思: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一个“强”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无人”更是体现出作者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因此A项“其中兴高采烈之情,溢于言表”表述错误,故选A。
18.本题考查对诗的情感的理解。
结合【甲】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意思: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结合【乙】诗《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二句极富战争氛围,看剑是写视觉,吹角是写听觉,视听交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出作者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结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体现出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报国无门,写出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19.示例:《如梦令》中的“日暮”写的是词人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而《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表现了词人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文主旨和环境描写的理解。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因此写的内容都是生活之乐,人生之趣,表达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联系本词“常记溪亭日暮”可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写的是作者因游玩而没有觉察到已经天黑,结合“兴尽晚回舟”中的“兴尽”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游玩的兴致之高。
《渔家傲》中,词人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渗入本诗中,只用“路长”“日暮”四字,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0.【甲】诗的作者孟郊在登科后一吐心中郁积多年的烦闷,借用“春风得意”和“一日看尽”等语句,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登科后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和踌躇满志的喜悦心情。
【乙】诗则抒发了作者及第后视功名如虚名的淡然情怀。
本题考查诗文对比阅读。
【甲】诗中“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意思是: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诗文开始就直抒自己的心情,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生动描绘出诗人登科后得意之态,抒发了诗人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
【乙】诗首句“偶献子虚登上第(我像汉代的司马相如一样,只因偶然献上了一篇《子虚赋》,所以及第登科)”写诗人考取功名,本应是豪情满怀;第二句“却吟招隐忆中林(可是及第之后的我却吟诵着招隐诗,回忆起在故乡的田园生活)”却运用典故(招隐),吟咏隐居之乐,写诗人向往隐居生活;第三、四句“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春天的藤萝,秋天的桂花你们不要惆怅;纵然我会被浮名所牵绊但是我的心还是和你们在一起的)”写田园之景莫因自己的离开而惆怅,写自己心系田园生活,自己看透官场,不会被名利所影响,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
21.同:两首诗都借愁抒发思乡之情。异:《愁》诗,一开始写景已表现了自己的“愁”。《黄鹤楼》诗,诗人因景生情,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意对即可)
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
杜甫的《愁》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到抒情。诗人说,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长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还能再见不。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艰辛,自己也无法还乡。《黄鹤楼》诗中“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结合作者看到黄鹤楼之景以后想到的画面,以及对故乡产生的情思分析。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以夕阳西下,烟波飘渺,望不见归乡之路,引发乡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尾联又以“愁”字结尾,将诗人的乡愁之情充分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故两首诗歌相同之处在于都借愁抒发思乡之情,不同点在于,《愁》诗,前四句写景中即已抒发愁情。而《黄鹤楼》诗则是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先感慨江面烟波渺渺,望不见归乡之路,而后引发乡愁。
22.两诗的心境不同。叶诗通过描写动态的暮春画面来反衬书房的宁静,体现出诗人沉浸书本世界的愉悦闲适。黄诗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凄美哀愁的暮春意象, 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充满失意惆怅。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与情感主旨把握。《暮春即事》是宋代学者叶采的诗作,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暮春》是宋朝诗人黄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先直抒胸臆,一腔春愁惟落花能解,却无人可知,充满伤春之愁。然后又借景抒情,用已经飘白的柳绵、老去的东风,还有隔着树枝斜照过来的夕阳,凄凄鸣叫的子规等典型的暮春意象,表现出春意已去,远不可追的流年之叹和惆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