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目录
01
课程标准
02
思维导图
04
精巧点拨
03
课前预习
05
同步训练
06
素养提升
课程标准
1.位置与分布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环境与发展
(1)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2)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思维导图
课前预习
一、自然地理概况
1.黄土高原是世界__________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西抵__________,东到_______。
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__________。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__________的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貌类型。
最大
长城
秦岭
乌鞘岭
太行山脉
脆弱
沟壑纵横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3.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__________。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4.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如__________________以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造成___________;在沟里__________________,打坝淤地等。
窑洞
植树造林、种草
水平梯田
建坝拦蓄泥沙
5.黄土高原地区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如山西__________基地、陕北________________基地。
6.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________________经济重点开发区,2011年把__________高新区确定为国家级高新区,2012年设立国家级__________新区。
煤炭
煤炭与油气
关中—天水
西安咸阳
兰州
7.填图。
(1)在图8-5-1中相应的位置分别填注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
(2)在图8-5-1中相应的位置分别填注秦岭、太行山脉、祁连山脉。
精巧点拨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黄土土质疏松,裂隙较多,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长期的滥垦乱伐,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表8-5-1
(2)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②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2.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主要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同步训练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图8-5-2),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分布的省级行政
区域单位不包括( )
A. 晋 B. 鲁
C. 陇 D. 宁
知识点①: 自然地理概况
夯实基础
B
2.下列关于山脉①②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以东是以黑土壤著称的东北平原
B. ①是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分界线
C. ②是我国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
D. ③是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D
3.地坑院(图8-5-3),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在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部、陕西及甘肃部分地区有分布。地坑院反映了当地突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 长冬无夏,气温年较差小
B. 温带大陆性气候,缺少木材
C. 黄土层深厚,且有直立性
D. 地处西北地区,降水稀少
C
读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图(图8-5-4),完成4~5题。
4.图示地貌的名称为( )
A. 黄土塬 B. 黄土峁
C. 黄土梁 D. 黄土坡
5.在图示地区极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有( )
①崩塌 ②寒潮 ③洪灾 ④滑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C
D
6.小贝的家乡位于陕西的黄土高原,当地常常能听到高亢、豪放的秦腔,但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可能是因为黄土高原( )
A. 冰川广布,雪峰连绵 B. 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C. 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D. 山岭众多,山高谷深
7. 塑造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人为原因是( )
A. 退耕还林、还草 B. 植被遭到人为破坏
C. 黄土土质疏松 D. 降水集中,多暴雨
C
B
8.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给当地带来的危害有( )
①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 ②使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③泥沙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④加剧地震灾害的发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C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图8-5-5是一幅关于窑洞的剪纸作品。据此完成9~10题。
9.作品呈现的景观可能出现在我国的( )
A. 云贵高原
B. 黄土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内蒙古高原
知识点②: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B
10.若你前往该地区旅游,还能看到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是 ( )
A
11.下列最有可能是黄土高原地区美食的是( )
A. 清蒸大闸蟹 B. 荞麦面
C. 干炒牛河 D. 红烧珍珠鲍鱼
12.黄土高原地区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信天游”是该地区特有的民歌形式
B. 秦腔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戏剧之一
C. 该地区的主要食物是米饭
D. 该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杂粮
C
B
13.下列关于如今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部分居民仍住在传统窑洞中
B. 居民出行以马车作为交通工具
C. 网络信号普遍差,居民上网特别困难
D. 居民饮食中常用醋来调味
D
14.(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田面坡向与山坡坡向相反的梯田被称为反坡梯田(图8-5-6)。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建反坡梯田的目的是( )
A. 修路采矿
B. 利于耕作
C. 保持水土
D. 修筑窑洞
知识点③: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C
泾河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杜甫在《秋雨叹》中写道:“浊泾清渭何当分。”据记载,历史上泾、渭两河的清浊变化有六次反复。据此读泾河与渭河位置示意图(图8-5-7),完成15~16题。
15.引起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气候的变化
B. 地形的变化
C. 降水的变化
D. 植被的变化
D
16.为实现长久的“泾清渭清”,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
①植树造林 ②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③修筑梯田 ④跨流域调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C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图8-5-8),完成17~18题。
17. 图示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
A. 草场退化 B. 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土地盐碱化
18. 如图所示,水库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河流源头附近,推断该地水库的最突出作用是( )
A. 水产养殖 B. 拦蓄泥沙 C. 防洪减灾 D. 调节径流
C
B
19.黄土高原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 )
A. 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 B. 加快发展交通运输
C. 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 D. 招商引资,发展畜牧业
C
20.读黄土高原略图(图8-5-9)和黄土高原地表形态读(图8-5-10),完成下列问题。
(1)A__________山脉是黄土高原与__________(地形区)的分界线。
能力提升
太行
华北平原
(2)B__________(山脉)是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__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之一。
(3)C是__________(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_(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E是__________(河流)。
(4)据图8-5-10,描述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特征:__________。
秦岭
北方
南方
甘肃省
兰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黄河
沟壑纵横
(5)下列有关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煤炭资源特别丰富 ②森林资源特别丰富 ③甘肃、宁夏水能资源丰富 ④是中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D
(6)将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各项叙述a~f正确分配到图8-5-11中。(填字母)
a. 土质疏松,裂隙较多,地表植被稀少
b.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c.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d. 滥垦乱伐,过度放牧、采矿等不合理活动
e.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成为“地上河”,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增大
f.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降低
a
b
d
c
e
f
素养提升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黄土峁、黄土墚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为减缓黄土高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