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23:16:30

文档简介

莆田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4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中国建筑一大特色。据《史记·秦始皇
本纪》记载,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
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这种文字资料可以看出,中国
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
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
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
陵的前沿兵马俑抗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推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
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一中国民族的实践理性
之美。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
主们所居住的场所。祭拜神灵的场所则又始终贯彻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
俗生活的、象征超越人间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平面铺展、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
间组合,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提供的是明确、
实用的观念情调。它体现了理性精神,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在这里,建筑群体的平面纵深
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巨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莆田市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解析版)
1.(3 分)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概括与整合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中“它(指中国建筑)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和“整个场面
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
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可知,A 项正确。
根据第二段“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的、象征超越人间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
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提供的是明
确、实用的观念情调”和“巨大的空间感受……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因素占着明显优势,从而排斥
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了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等可知,B 项正确。
根据第一段“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
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和第二段“中国建筑不是以单个建筑的体状形貌,而
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可知,C 项正确。
根据“‘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
范”可知,D 项中“中国宫殿建筑早在先秦时期就奠定了它的基础规范”正确;根据最后一段“园林艺
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
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等可知
“它的体制、风貌才被代替”这一说法错。故答案选 D。
2.(3 分)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信息推断的能力。
根据第三段“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的、象征超越人间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
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最后一段“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
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和本文主要观点“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
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中国民族的实践理性之美”可推断,A 项“中国宫殿宗庙建筑明显受
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法正确;根据最后一段“在建筑中……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
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可知,“超越人间”是宗教建筑的特征。故 A 项句中“渲染表达的是超越人
间的生活意绪和观念情调”错在“超越人间”这一限定词使用,它使句子出现“超越人间”与“生活意
绪”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故 A 项错。
根据第二段“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屋顶,反而随
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无头重
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可知,屋顶的曲线与飞檐的装饰是
为了使整个建筑更加协调,与建筑的稳定性无关,故 B 项错。
1
根据第二段“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的、象征超越人间的宗教建筑……”“从而排斥了反
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了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和最后一段“而不是超越现实的
宗教神秘”可推知,C 项“象征超越人间的宗教建筑渲染表达的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说法正确;后
半句“使人舒适平和”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故 C 项错。
D 项属文外推断。根据第一段“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
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第三段“第二,这种理性精神还表
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可知,建筑群的庄严整齐与其中
轴对称布局有关,而故宫建筑群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故 D 项正确。
3.(4 分)
【参考答案】①迂回曲折,趣味盎然,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②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
可以引动更多的想象和情感。③渲染表达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2 点即可。若有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观点的能力。本题结合《红楼梦》第十七回的一段文字考查考
生对文中关于中国园林艺术观点的理解。答案对应的区间是文中最后一段。
①“一带翠嶂”“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体现中
国园林“趣味盎然”“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特点。
②“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微露羊肠小径”体现中国
园林“迂回曲折”“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可以引动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富有浪漫风味”的
特点。
③本段文字写贾政们游园一事,可见中国园林“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
4.(3 分)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A 项,白狗子进村抓人发生在寒冷的冬夜,
所以姆妈的手冰凉是因为天气寒冷,更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因此,本项正确。B 项,因为误认为父
亲是叛徒,所以村民们才会如此对待我们,这体现了村民的爱憎分明,而不是他们的愚昧无情。因此,本
项的理解有误,是答案项。C 项,在得知父亲因革命而牺牲之后,“我”的眼泪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此
时复杂的心情,这其中包含了对自己委屈的释然,对父亲的骄傲以及对母亲的告慰等情感。因此,本项正
确。D 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小说正是通过“我”的经历,塑造了父亲这个地下革命工
作者的形象,歌颂了革命工作者伟大的牺牲精神。因此,本项正确。
5.(3 分)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人物塑造、内容结构等表现艺术的能力。
A 项,小说中多次运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传言再次像山洪一样袭来”“……传言,像风中飘舞
的大雪”等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它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
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从而把事物写得更生动形象。如“水珠吓得不敢动”“风吓得不敢喧
2
闹”等句用了比拟,将水珠、风拟人化,风“横冲直撞”是拟物,将风当成野兽来写。因此,本项正确。
B 项,第四段插叙了父亲过往的经历,他为了革命事业放弃了学业并和“爷爷”起了冲突,表现了父亲执
着的革命精神,为后文他为革命牺牲作了铺垫。因此,本项正确。C 项,小说中并没有对父亲的形象进行
正面描写,其形象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侧面展现。因此,本项的分析有误,是答案项。D 项,考查
对小说结尾的赏析,小说结尾并未明确是谁在跟着“我”以及跟着“我”的原因,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和回味的余地。因此,本项正确。
6.(4 分)
【参考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冬夜。②渲染白狗子进村抓人时的紧张氛围。③烘托姆妈和“我”
的紧张、恐惧心理。④暗示重大事件即将发生。⑤暗示严酷的社会背景。(每点 2分,答出任意 2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必修下《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课文中均出现了典型
的环境描写,关于其作用,根据文本主要可从人物、情节、氛围、点明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等方面思
考作答,这在以上课文中均可找到实证,因此本题亦是对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的考查 。
7.(6 分)
【参考答案】①“我”是故事见证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小说的真实
性。② “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和姆妈所受委屈既衬托出父亲作为地下革命工作者的人物形象,又
突出了文章主旨。③ “我”是一个孩童,以孩童的限知视角来叙述故事,呈现孩子独特的感受,使情节和
父亲的形象更具神秘感。④以孩子的口吻叙述,语言更形象生动、新鲜独特。(每点 2分,答出任意 3点即
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作用。必修下《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课文都涉
及到了“我”的作用,所以,本题亦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述人称,“我”
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和参与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可以表现父亲的形象,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
时“我”是一个孩童,因为孩童对世界的认知有别于成人,所以“我”的限知视角可以让父亲形象更神秘,
“我”的叙述充满了孩子特有的想象力,给读者更生动更独特的感受。本题主要从第一人称叙述的对读者、
对人物、对主题的作用和孩子限知视角特殊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思考作答。
8.(3 分)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一词多义字的积累和根据语境辨析意义的能力。A项第一个“度”字,
意思是“丈量”;第二个“度”字,意思是“计划”。B项第一个“爱”字,意思是“喜爱”;第二个
“爱”字,意思是“吝惜、舍不得”。C项第一个“制”字,意思是“控制”;第二个“制”字,意思是
“规定”。D项两句中的“披”字都是“拨开、分开”,意义相同,是正确选项。
9.(3 分)
【参考答案】B
3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的能力。A项“共”同“供”,“从”同“纵”。B项“振”同“震”。C
项“希”同“稀”,“罔”同“网”。D项“暴”同“曝”,“辨”同“辩”。B项第二句没有通假字,是正确
选项。
10.(3 分)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辨析能力。A项两句都是被动句式。B项两句都是状语后置
句。C项第一句是宾语前置句,第二句是省略句。D 项两句都是判断句。C项两句句式不同,是正确选
项。
11.(3 分)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本题是从课内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
化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文意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
项。A项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用兵车的拥有量作为衡量国力的问题,表述正确。B项是对《左传》的介
绍,《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表述不正确,是答案项。C项是对古代戏曲中舞台说明的介
绍。表述正确。D项概括介绍“理学”,表述正确。
12.(3分)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重点句子翻译的能力。A 项“哀”字为动用法,翻译为“为……悲哀”;“鉴”
字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鉴”。B项“让”的意思是“谦让”,“哂”的意思是“微笑”。C项“再”意
思是“两次”,“却”意思是“退却”,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退却”,意译为“打退、击退”。D项“内”
同“纳”,接纳;“疏”意思是“疏远”。C项两处翻译错误,是正确选项。
13.(3 分)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之处,结合
上下文,通过分析语义和句子结构进行判断,从而排除干扰项。本题在 B、C、两项各设有一处错误,D
项设有两处错误。“进”字是前句的谓语,不是后句的状语,所以 B、D项错误;“高祖”不能做“至”的
宾语,是后句的主语,所以 C、D项错误。A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
14.(3 分)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综合概括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A项
概述的内容是,李世民明察到隋朝气数已尽,暗中谋划起事,常常降低身份礼贤下士,广施钱财供养门客,
那些豪强大侠,没有一个人不愿效死力的。概括正确。B 项概述的内容是,高祖李渊准备迁都,大臣们都
不敢劝阻,惟独太宗说:“霍去病,只是汉朝的一位将帅罢了,尚且立志消灭匈奴。臣惭愧位列藩王,还使
胡人入侵不止,而让皇上商议要迁移京都,这是我做臣下的责任。”他还带领骑兵实地巡察。太宗回军后,
坚决奏请不可迁都,高祖于是停止这一打算。概括正确。C 项概述的内容是,皇上怜悯幽闭深宫的妇人:
4
“现在准备放出她们,任凭她们选择配偶,这不仅仅是爱惜费用,也是成全她们各自的天性。”这句话表示
要放出她们的一个次要原因是“爱惜费用”,后续是派尚书左丞戴胄挑选后放出,没有“给她们钱物”的情
节。D 项概述的内容是,黄河泛滥,冲坏了陕州河北县城,冲毁了河阳中潬城,皇上驾临白司马坂视察灾
情,赐予受灾百姓粮食布匹多少不等。概括正确。本题 C项概述错误,是正确选项。
15.(8 分)
【参考答案】
(1)(4分)皇上说:“如果同意你们的请求,耗费太多。这哪是为民父母的做法呢?”终究没有同意。
(2)(4 分)皇上登上高处看见这种情况,打算放弃处罚他们,又恐怕有损军令,于是回马进入山谷
避开这个场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
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对文言句式的把握。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遂”“糜费”“竟”三处。
“遂”意为“成功”“实现”,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来请成功”“使来请得以实现”,意译为“同意”;“糜
费”是“浪费、耗费过多”的意思;“竟”是“从始至终”的意思,译为“终究”“始终”“最终”均可,这
一句还要关注“岂……也”这一文言固定句式,此句式在文中表示反问语气,可翻译为“难道是……吗”
“哪里是……呢”“怎么能够说是……呢”。 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有“乘”“舍”“亏”三处,“乘”是“登
上”的意思,“舍”是“放弃”的意思;“亏”是“亏损、减损”的意思。
16. (3 分)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
力。秦韬玉,字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又云湖南人。屡举进士不第。中和二年(882),特赐进
士及第,后不知所终。他与杜荀鹤、聂夷中、李山甫等人属晚唐通俗诗派,工七律。他的咏贫女而兼写
寒士的《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今日仍是引用率极高的名句。唐代咏“陈宫”的
诗极多,大都写得很有味道,各有胜处。首联叙写的是陈后主之临春阁的胜景,修建的楼阁仿佛传说中
的瀛洲仙境,而陈后主在此处与宠妃张丽华游宴嬉戏、征歌逐舞,“贪”字暗含对后主沉湎酒色的讥讽之
意。因此,A、B 两项都是正确的。颔联将“江山”与“台榭”相对照,“便把”与“岂知”转折而顿
挫,韵味深长,陈后主以为自己的江山固若金汤,而且是一家的私产,可哪里想得到腐败乃败亡的根
源,这“台榭”反是让他丧身的罪魁祸首?两句诗把陈后主“身死国灭”的教训凝练得十分精警,具有
广泛的概括意义。故 C 项也是正确的。颈联将惨烈的战斗融入美丽的诗情画意里,写得极妙。隋兵冲进
来打破了陈后主的金城铁瓮,敲碎了《玉树后庭花》的“歌声”,震乱了爱妃张丽华的舞步,而后人去楼
空,历史又翻过了一页。此处的“金城”意为“金属铸成的城墙”,比喻城之坚固,与后诗“铁瓮”互
文,D 项把它误解为“黄金铸成的城墙”,显然是错误的。至于尾联二句则将历史的沧桑与无情描摹到了
纸上,赫赫大唐已成昏昏末世,景阳宫井旁的梧桐在雨中怎能经受住瑟瑟的秋风?即景抒情,让人不难
体会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17. (6 分)
5
【参考答案】①对陈后主沉湎酒色而致亡国的讽刺与悲叹。②对统治者以史为鉴,勿重蹈覆辙的讽
喻与劝诫。③对晚唐国运衰微、岌岌可危的忧虑。(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尾联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律诗常见的“起
承转合”之“合”处,结合全诗的内容以及典型的怀古诗常见的内涵,其感情是不难体会的。首先,本
诗以“陈宫”为题,以“陈后主”沉湎酒色发端,写足了其贪图享乐最后导致天下败亡的悲剧,故对陈
后主沉湎酒色而致亡国的讽刺与悲叹是感情的第一层。其次,“古今堪恨”四字含蓄蕴藉,借古讽今,劝
谏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勿重蹈陈后主的覆辙之意也是十分明显的。最后,诗人所处的晚唐国运衰微,
岌岌可危,身处这一时代的诗人,从陈灭亡的历史看到了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危机,对此表达了深切的忧
虑。
18.(8 分)
【参考答案】
(1)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
(3)弊在赂秦 使六国各爱其人
(4)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每空 1分。凡错、漏、衍字均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内容分别出自李斯《谏逐客书》、王安
石《答司马谏议书》、苏洵《六国论》和杜甫《登高》。均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表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建议的诵读篇目。
19.(3 分)
【参考答案】C
本题考查考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能力等级为 C 级。
①林黛玉因还要去给拜见二舅舅而婉言谢绝邢夫人的留饭,是对“礼”的遵从。合乎题意。
②宝黛共读《西厢记》体现二人追求爱情自由的反封建礼教的意义。不合题意。
③薛宝钗对黛玉、湘云和宝玉等的劝说,体现宝钗以封建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合乎
题意。
④《侍坐章》中子路的“率尔”,体现他直率、鲁莽的性格,不合乎儒家谦逊辞让的道德规范。不合
乎题意。
⑤《祝福》中四叔的告诫,体现他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遵从,符合题意。
⑥《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代表她青春觉醒,是对父母、塾师谆谆告诫的反叛。不合题意。
故答案选 C 。
20.(3 分)
【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考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能力等级为 C 级。
6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暗含“晴”“雯”二字。两句判词用难以相遇的雨后明月,易于消散的彩云
来比喻晴雯短暂易逝的美好生命,“霁月”也比喻晴雯光明磊落的高洁品性。A 项正确。
秦可卿死后,尤氏生病。贾珍在宝玉的推荐下,请求邢、王二夫人让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协理宁国
府体现王熙凤管理能力的出众。B 项正确。
蘅芜苑是大观园中宝钗的居所。潇湘子即潇湘妃子,是林黛玉的雅号(贾探春给起的)。四十二回目
中“蘅芜君”和“潇湘子”各以居所名和诗名分别指称宝钗、黛玉。C 项正确。
抄捡大观园中,顶撞凤姐和打王善保家的是“探春”而非“惜春”,故 D 项错误,为答案项。
21. (3 分)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踌躇满志”一词出自《庖丁解牛》,意为悠然自得,心满意
足,对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而此处的语境为“对未来”,显然使用错误。故 A 为答案项。“勠力同心”
一词出自《鸿门宴》,意为同心协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缘木求鱼”一词出自《齐桓晋文之事章》,意
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抱薪救火”一词出自
《六国论》,意为用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方法不对,反而使祸害扩大,此处也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22. (3 分)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病句的能力,正确的选项是 B 项。A 项 “给世界产生不同凡响的体验与
惊喜” 搭配不当,应把“产生”改为“带来”。C 项“约 26%左右”语义重复,应去掉“约”或“左右”。
D 项“通过建团 100周年主题团日的学习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成分残缺,应将“通过”或“让”去
掉。
23. (6 分)
【参考答案】
示例:①虽然叫“黑匣子”。②它把飞机上的各种数据即时记录下来。③必须把它放在飞机上最安全的
部位。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简明、连贯的能力。从①的前一句“‘黑匣子’是判断飞行事故原因的最重要最
直接的证据”与后一句“但它的颜色却不是黑的”,可见①与后者构成转折关系,所以应填的内容是:虽然
叫“黑匣子”。②紧承上一句 “另一个是飞行数据记录器”,由前面关于“驾驶舱语音记录器”的内容可知,
本处应填关于飞行数据记录器的诠释,所以所填的内容应为:它把飞机上的各种数据即时记录下来。至于
③,由上一句“为了确保记录器在飞机失事后也能保存下来”以及最后一句内容可知,本处应该填:必须
把它放在飞机上最安全的部位。
24.(60 分)
【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个材料作文。本题以热点人物邓清明为写作对象,考察学生对热点人物和争议事件的感悟和
思考。材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邓清明 1998 年入选”到“坚持刻苦训练”,简要概括了邓清明 20
多年来一直无缘飞天却仍坚持梦想的人生经历。在这一层的表述中,突出了他“一直无缘飞天”的无奈现
7
实以及他从未放弃梦想、坚持训练的执着精神。
第二层是人们对他的质疑以及邓清明自己的回答。这是理解本题的关键,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
的解读。对于邓清明 20 多年的坚持,社会上有些人不以为然,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样的“备份”人生没有
意义,邓清明应及时调整人生的方向,在更适合的位置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邓清明的回答也包含多
层意思,首先,“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指个人的功成名就,也可指为伟大事业
而默默奉献和牺牲,正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体现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更体现
了一种为国家默默奉献的精神。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邓清明认为他的选择是有意义的,他的人生是有
价值的。其次,“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这句话
是对“为什么还要坚持”的回答。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有实现梦想的希望,
即使这个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但毕竟我们努力过、坚持过,也是一种无悔的人生。
材料设置的任务提示是“你如何看待邓清明的选择”,重点应落在“选择”二字上,意在引导学生在质
疑的人和邓清明的不同看法中做出选择,思考邓清明的坚持是否值得,还是应及时调整人生方向,才能更
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学生可围绕他为什么希望渺茫却仍要坚持,他的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他的人生到底
有没有价值等问题展开探讨。
【参考立意】
1. 为梦想而坚持
2. 奉献小我,成就大我
3. 没有希望时,不要盲目坚持,应及时调整人生方向
4. 歌颂像邓清明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和精神
5.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