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3份共10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3份共10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7-12 13:48:08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学科网课程标准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探讨生物进化的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课标解读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4.探讨生物进化的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生物是由___________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
_______。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低等到高等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
(2)是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的进化学说。
(3)反对_______和___________,强调生物的进化。
提示 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得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叶片,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2.进步意义[思维激活1] 利用拉马克的观点,如何解释长颈鹿脖子长?比较完整神创论物种不变论(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比较持续地使用,则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1.对拉马克的两个观点的理解(1)进步意义:拉马克是第一位提出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观点的学者,由于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他遭到了种种非难和攻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他的进化学说。他的进化学说在人们信奉神创论的时代是有进步意义的,他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2)不足: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科学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对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评价A.前一代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一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解析 “获得性遗传”是指前一代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获得性性状”包括遗传物质变化和环境引起的变化。现在来看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只有遗传物质的变化导致的变异才是可遗传变异。
答案 A【巩固1】 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 (  )。(1)_________: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它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2) _________: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它是自然选择的手段。
(3) 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是_________的结果。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1)合理地解释了_________的原因。
(2)揭示了生命现象的_______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_____ _______。
(3)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_______。
(1)对于___________的本质,未做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_____ _______等现象。2.进步意义生物进化统一性共同的祖先多样性3.局限性遗传和变异个体渐变物种大爆发提示 长颈鹿在繁殖后代中发生了变异,有的长颈鹿脖子长,有的脖子短。在干旱的草原上,只有脖子长的才能获得更多食物,在代代相传过程中,有利变异(脖子长)逐渐积累,最后形成了长颈鹿物种。[思维激活2] 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如何解释长颈鹿脖
子长?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图示解读:
①过度繁殖——自然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例如,每条雌性鲫鱼一年所产的卵中,大约有3 000个可以孵化。
②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动力
生存斗争包括三个方面: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竞争)。而种内斗争对某个个体是不利的,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
③遗传和变异——进化的内因
生物在生殖发育产生的后代中,具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即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生物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存或淘汰。自然选择只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的选择,生物微小的变异得到积累。A.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
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需要
D.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选项A为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的;公鹿用鹿角进行争夺配偶、抵御敌害的生存斗争,鹿角发达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而得到保留,鹿角不发达个体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巩固2】 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
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  )。(1)对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_____水平深入到_____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对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_________为单位,发展到以_____为基本单位。
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2.发展的结果1.发展的原因基因性状生物个体种群自然选择学说提示 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仍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思维激活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不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的全盘否定?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比较
(1)共同点: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均以可遗传变异作为进化材料并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2)不同点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一缺点。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则将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在进行。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
C.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
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与自然选择学说相比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仅阐明了遗传和变异的实质,而且对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并且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 C【巩固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是(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示例一 拉马克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比较【例1】 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①②③ B.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思维导图:
深度剖析 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相反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这些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③均为“用进”的实例,④为“废退”的实例。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答案 C
归纳提升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例2】 下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地区使用两种杀虫剂的
实验结果曲线图,试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示例二 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和应用(1)曲线下降为什么不可能达到0?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3)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结果导致甲虫抗药性的产生。
(4)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其缺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导图:深度剖析 根据自然选择学说可知,变异是不定向的,在马铃薯甲虫的种群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体,有的没有抗药性,而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使用杀虫剂Ⅰ时,一部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但另一部分个体具有抗药性,能生存下来,逐代繁殖后代个体数量逐渐增加。当使用另一种杀虫剂Ⅱ时,同样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昆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杀虫剂与害虫之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起了选择作用,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选择了抗药性的个体,所以这种选择是定向的。使用农药灭虫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同时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这是农药灭虫的缺点所在。为了避免产生上述负面影响,可以采用激素防治(如使用蜕皮激素、性外激素等)、生物防治(如以虫治虫)、培育抗病和抗虫新品种农作物等措施。答案 (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部分甲虫具有抗药性 (2)甲虫与杀虫剂 生存斗争 (3)选择 定向 (4)使害虫形成抗药性;对环境造成污染
误区警示 利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有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
(1)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不定向的。
(2)选择是定向的,方向是适应环境或人为的选择。
(3)变异在先,选择在后,药物只是起到选择作用,而不是引起生物的变异。在对照实验中常用设置对照组的方法来消除无关变量。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
(1)空白对照:对照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空白对照能明显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
(3)条件对照:给对照组以某种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的自变量。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对照实验的设置———技法必备金鱼是常见的观赏鱼,有的尾鳍较小,有的尾鳍较大。为证明大尾鳍的雄鱼在吸引雌鱼方面有利,有人做了下面的实验设计:能力展示①选取三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编为1、2、3号,放在水槽中(如图所示)。
②选取大尾鳍雄鱼、雌鱼、小尾鳍雄鱼各一条,分别放入1、2、3号烧杯中。
③观察雌鱼的游动。
这个设计还不完善。请回答:
(1)改进一:大尾鳍雄鱼、雌鱼、小尾鳍雄鱼在装置中的位置不当,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二:该设计证明不严密,应设置对照,对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判断金鱼尾鳍的进化方向,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雌鱼的活动受限,无法做出准确的观察。(2)没有对照,即使趋向大尾鳍雄鱼也不能说明是雌鱼做出了选择。应设对照,旨在说明在只有小尾鳍雄鱼时,趋向小尾鳍雄鱼;在只有大尾鳍雄鱼时,趋向大尾鳍雄鱼;在两品种雄鱼同时存在时,趋向大尾鳍雄鱼。这样更能说明问题。(3)大尾鳍雄鱼更容易招引雌鱼,得到更多的繁殖机会,在生存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答案 (1)把雌鱼放在水槽里 
(2)取三个如原图装置,①如改进一处理;②在1号烧杯里放大尾鳍雄鱼,水槽中放一尾雌鱼;③在3号烧杯里放一尾小尾鳍雄鱼,水槽中放一尾雌鱼
(3)金鱼尾鳍越来越大。因为大尾鳍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繁衍后代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解析 拉马克的进化思想相当丰富,并且在进化论的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体系;他所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缺乏科学的论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答案 C1.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
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
自己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解析 本题考查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正确理解。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环境的确起着重要的选择作用。但拉马克学说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盲螈失明是黑暗不用眼睛所致,食蚁兽长舌是因捕食需要反复使用的结果,春小麦冬种变成冬小麦是因低温所致,这些结论的得出是遵循了这样的推理:环境2.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改变→生物性状(蛋白质)改变→改变的性状可以遗传(导致DNA的改变)→代代逐渐积累形成新物种。这种后天(环境改变)获得性性状得不到现代遗传学“中心法则”的证实。因为遗传信息不可能由于蛋白质改变而发生改变。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解析 生物具有过度繁殖能力,但由于生存斗争,理论值与实际生存数差别很大。
答案 B3.如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
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4.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A→B段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段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
了抗药性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可产生多种变异类型。在与农药这种无机环境进行生存斗争时,只有少数个体保留下来,即A→B段,此后这些个体大量繁殖,即B→C段。
答案 DA.生物具有的适应性
B.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生物具有多样性
D.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原因
解析 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达尔文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并不清楚,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
答案 B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的内容是 (  )。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6.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面
的问题。(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20 ℃环境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28 ℃环境的个体。所以,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把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引起水蚤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_______,就要被环境淘汰。解析 通过实验过程可知两组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说明温度是自然选择的条件,在两组中第一步都有部分个体得到了保存,说明个体间存在差异,这是不定向变异的结果,在28 ℃中生存的个体放入20 ℃环境后全部死亡,说明这部分个体中没有适应20 ℃环境的变异。
答案 (1)25 ℃ (2)差异 不定向 (3)选择 定向
(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课堂小结课件47张PPT。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学科网课程标准
1.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课标解读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4.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5.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
6.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学科网(1)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生物的_________构成一个种群。
(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____个体所含有的____基因,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_________ _____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同种全部个体全部全体全部等位基因学科网(2)可遗传变异的结果
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______,不能决定______________。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_________会发生_________,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进化。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突变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原材料学科网①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②甲地池塘中的鲤鱼和乙地池塘中的鲤鱼。
③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成年鲤鱼。
提示 都不是。①不是同种生物;②不是同一区域;③不是所有个体。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提示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思维激活1] (1)判断下列是否是一个种群,并说明理由。学科网(1)三要素
①同一物种,注意树、鱼、鸟、蛇等名词都包含很多种生物。
②全部个体,包括所有的雌性、雄性个体及各年龄段的个体。
③一定自然区域。
(2)种群有时空限制,如徐州云龙湖冬季有野鸭种群,而其他季节没有。
(3)种群内个体是有机组合的
①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因为种群中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产生后代。
②从微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1.种群概念的理解(1)上图中的大圈表示的是基因库,即种群中全部基因,除去A与a外还有其他的多种基因,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2)上图中的每个小圈表示的是个体的基因型。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①A或a的基因频率为:
通过上图可以估算出A的基因频率要远大于a的基因频率,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②AA或Aa或aa的基因型频率为:③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关系:
特别提醒 ①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使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②生物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的,而不是以物种为单位的。因为同一物种个体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域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③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迁移等等。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
C.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
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解析 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相互联系,并通过交配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因此,种群不是个体的机械集合。
答案 C【巩固1】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进化实质的把握和理解。A中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中基因频率的变化与自身的遗传变异也有关;C中频率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D中在持续选择条件下,可淘汰掉某种基因。
答案 B【巩固2】 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
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_________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
_________的一群生物。
(2)隔离
①概念:不同_____间的个体,在_________下基因不能
_________的现象。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隔离与物种自然状态可育后代种群自然条件自由交流②常见类型
不同物种同种互相交配基因交流可育后代(1)实例分析
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进化为例,同一种地雀,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从而产生地理隔离。
①内因:不同岛屿上的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______________。
②外因:不同岛屿上的_______________互不相同,自然选择
对种群_________发生的变化起的作用不同。
③结果: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_,从而形成不同种的地雀。
(2)结论: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突变和基因重组食物和栖息条件基因频率生殖隔离隔离提示 须经隔离,但可不经地理隔离。
(2)如何判断两种动物是否是同一物种?
提示 观察二者能否交配,并能否产生可育后代。
(3)生物的进化是否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提示 不一定。[思维激活2] (1)物种的形成是否必须要经过隔离?是否必
须要经过地理隔离?(1)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①渐变式(如下图)
②爆发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由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如下图)。1.物种形成(2)三个环节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三者关系如下图:(3)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关系2.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比较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
B.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
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解析 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包括不同的亚种,可形成不同的种群。
答案 B【巩固3】 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1)概念:_________之间、_____与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主要内容: __________、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
(2)原因:生物的_________。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同物种生物无机环境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进化传粉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现有生物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是以______ 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提示 从个体考虑,对被捕食者来说是有害的;从种群考虑,有利于种群的发展。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自然选择学说[思维激活3] 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共同进化中,从生物个体
和种群两个方面分析,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特别提醒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过来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基因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图解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 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面对生产者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生产者的捕食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答案 B【巩固4】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
法是 (  )。【例1】 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示例一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思维导图:
答案 B归纳提升 有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已知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①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5个条件是:种群是极大的、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自然选择。
设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则p+q=1。
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特点AA、Aa、aa三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p2+2pq+q2=1,即为(p+q)2=p2+2pq+q2=1。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示例二 隔离与物种形成【例2】 如图是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
的是 (  )。思维导图:
深度剖析 图中A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只有生物进化了才有可能形成新物种;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但仅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也包括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答案 B
误区警示 (1)生物进化并不必然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2)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然经过生殖隔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根据以上分析可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技法必备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材料
纯种雄性长翅果蝇、雌性残翅果蝇
[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果蝇是XY型生物]。
(2)实验过程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能力展示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3)请分析回答:
①通过该实验过程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当子六代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考查设计实验的对照性原则和完成设计实验的能力。生物学实验必须设置对照,才使实验结论更让人信服,同时,在实验组中控制好单一变量,即人工去除残翅果蝇。答案 (3)①不能令人信服。因为没有对照实验
②b.将子一代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除去残翅果蝇
d.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③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备环节,因此A选项错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而B选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C选项错误。
答案 D1.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基因库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
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解析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个体中不可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基因库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则基因库组成一定会发生变化。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随繁殖的进行而不断延续。
答案 C2.下列有关基因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
解析 解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变化,说明生物一定发生进化。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答案 A3.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只有地理隔离的时间足够长,使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足够大时,才会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答案 B4.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B.猎豹捕食斑马
C.光合作用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
解析 共同进化过程中的两种生物相互选择,而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正是共同进化的反例,狼灭绝则谈不上进化,鹿的数量激增对环境会有较大的破坏,对鹿本身也不利。
答案 D 5.下列叙述中,不是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  )。(1)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和_____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依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进化的原材料是由________提供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6.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
请回答下面相关的问题。答案 (1)55% 45%
(2)42.5% 32.5% 55% 45%
(3)没有进化 因为两年中生存环境没有变化,即自然选择没有起作用,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4)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课堂小结课件14张PPT。章 末 整 合学科网学科网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
说的比较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
实现的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
论结合起来【典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改内容的是 (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答案 B
解答此问题,必须明确:一要从群体的角度看问题;二要看其是否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三要注意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典例1】 某高等动物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有AA、Aa、aa三种,其个体数比例分别是10%、60%、30%,雌雄比例为1∶1。则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一代,AA、Aa、aa的比例分别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6%、48%、36%【典例2】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1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
A.12%         B.9%
C.6% D.4.5%
答案 A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典例3】 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
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乙和丙已经是两个物种,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丙种群是由甲种群进化而来的,所以两个种群之间虽然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但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同。由于甲和乙是两个物种,所以二者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典例】 (2011·江苏)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解析 A项,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项,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导致生物不断进化;D项,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
答案 C
考情分析 有关生物进化的知识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亦常与其他部分知识结合综合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