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Ⅱ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国至唐宋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历史事实及其成因。本课虽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未加要求的内容,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此外,还影响到中国古代手工业分布的变化。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战国至唐宋之际全国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重点了解经济重
心转移的历史形态及其转变的历史原因。结合历史的变迁来分析区域经济的
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图、分析图表、层层递进式设问、分析文字材料、归纳概括核心观点、
进行课堂讨论、猜想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再加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网络来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切实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战国直至唐宋这一历史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态势,尤其是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原因,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树立热爱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形成及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包括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转移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原因,尤其是中原人口的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理解材料,进而使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探究学习法。在掌握相关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开展课堂讨论、猜想,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三、说教法
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图表、文字材料设计多种学生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小结,制作知识网络来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切实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开展课堂讨论、猜想,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揭示当今中国的经济格局,进而导至历史上的中国区域经济。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副历史地图“四大经济区分布图”,让学生判断、阅读教材第一目,进行层层设问,以表格、知识网络来小结“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这是重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形成”的解决方案。
重点“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包括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转移的表现”解决方案:通过阅读各种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以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原因,尤其是中原人口的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解决方案:通过让学生结合汉代经济分布特点的成因来进行猜想,以初步感知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并自然过度到本课的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分析文字材料引入“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让学生填表、分析图表,以知识网络、表格总结来掌握“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影响”;开展课堂讨论、展示讨论成果、以知识网络来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原因及影响”,进而思考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3.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重难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