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
【教学理念】
本课在教学中从设计到实践始终坚持“以学定教” ,凸显“学”的主体地位, 基于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聚焦学生就近发展区, 设计有效活动,突破学生障碍区,建构合理的、可发展的科学概念,发展学生的 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简析】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通过 前面 5 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体。 而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帆船实验、月食现象两个 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通过本课,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 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学生 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学情分析】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你知道月食吗? A.知道 B.不知道 第二题选 A 回答下题,选 B 此题不作答 你知道发生月食时,月球被什么天体挡住了? A.太阳 B.地球 C.其他星球 D.不知道
笔者对三 (1) 、三 (2) 班 2 个班 60 人进行了问卷课前调查。问题如下: 分析问题 1 前测结果,77%的学生认为地球是圆形,15%的学生认为地球是其他 的形状,只有 8%的学生认为地球是球体。整理数据得知只有 8%的学生能正确地 用科学词汇描述地球的形状。
1
分析问题 2 前测结果,36 个学生,占 60%学生知道月食,24 个学生,占 40% 的学生并不知道月食。其中知道发生月食时月球被地球挡住的学生 10 人,占 17%。 由此可见,明确并用正确的科学词汇描述地球的形状和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 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是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 圆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地球模型。
学生准备:船模、手电筒、圆球、立方体、地球仪、 白纸、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 问题导入--地球是什么形状?
2
预设学生:圆形、球体……
2. 实物展示--球体和圆片
提问:圆形和球体有什么区别?
预设学生:圆形是平面的,而球体是立体的。
实物展示—地球仪
追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预设学生:球体。
3. 小结--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 (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
等) ,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
4. 揭题--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 是一种猜想,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 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今天我们踏着古人的足迹,和他们共探地球的形 状。
设计意图: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切入点 ,问题导入,暴露学生前概念引发矛盾 ,引导 学生思考圆形和球体的区别,明确地球是球体。本课需要做一个情境铺垫——“然 而在古代,人们不是这么认为的”。古代人们没有那么高的科学技术,是无法知道 地球全貌的,所以“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引导学生们将自 己代入古代人的视野 ,进而引发思考。
二、探索:地球的形状
( 一) 猜想:天圆地方
1.观察--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先进的科技,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教师出示动图。
猜测--如果你是古人,看到眼前的景
象,你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
预设学生:大地平平的。 2.图片--“天圆地方” 。一开始古人猜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3.小结--人们在猜测地球是“天方地圆”的同时,不断观察和思考,去寻找探 究地球形状的方法。一个古人认为地球是球体,不是方形?作为古代人你同意吗?
预设学生:不同意,需要证据。
设计意图: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观察 ,去思考。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会发现, 天空虽然很高很广阔,但却有弧度,地是十分平坦的,是没有弧度的,于是学生 会提出和古人一样的想法,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观察体会,代入古人的角 色 ,提出猜想并寻找证据。“天圆 地方”是一种朴素的科学猜想 ,支撑的证据 是人们在生活中的直接观察。
(
3
)
(二) 验证猜想 1:模拟并观察远处驶来的帆船
[材料准备:帆船模型,篮球,桌面,圆形圆片]
1. 视频播放--帆船进港动画。两千多年前,古人在海边观察帆船从远处驶来 时发现了一个现象。他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学生: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
2. 猜想--你们觉得这种现象会支持哪种猜想呢?如果地球是方形会出现什 么样的现象? (预设:学生预测支持的猜想。)
3. 验证猜想--引导学生需要用到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教师出示准备材
料: (预设:船模模拟船只,地球仪模拟球体地球,桌面模拟方形地球。)
4. 微课视频--船模在不同物体表面的运动 温馨提示:
(1) 观察者的视线要与球体或桌面最高点平行
(2) 小船贴近表面慢慢移动小船贴近表面慢慢移动
(3) 每个实验至少做 3 次做完实验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4)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我的猜想部分
(5) 做完实验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附记录单 1
4
5. 小组活动,合作实验。
6. 交流汇报
(1)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谁愿意分享自己的观察?
(2) 个人汇报:展示记录单,学生介绍。
(3) 集体论证:有不同意见或补充?
(4) 达成共识:通过多人补充以及老师的科学词汇引导达成一致观点,在 记录单上完善记录。
7.小结--看到这个现象古人接受这一观点吗?一点都没有怀疑吗?
学生预设:可能是海浪把船身遮住了;地球可能是带弧度的形状……
(
设计意图
:
1、
本环节设计
思
路为“推测—验证”,意在发展学生推测能力和
证据意识。经过前概念调查发现大多学生认为地球是圆形
,故模拟实验中设
计船模在圆形面上移动
,学生亲身体会圆形地球和球体地球的区别。学生从
中学会
质
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2、
记录单的设计采用涂色
的形式让学生记录
,为后面月食现象的探究预留更多的时间
,但又能为
学
生
提供观察的支架。
3
、
观察后的汇报尤其重要,所以笔者从三个层次来帮助学
生汇报。首先是个人汇报之后
,组员补充;其次小组之间论证
,通过集
体
论
证
,补充完善;最后
,通过完善记录单
,帮助学生进行个体的修改
。
)
5
(
球体投
射的影子
)(三) 验证猜想 2:月食的变化
[材料准备:手电筒,正方体,球体、 白纸]
1. 出示月食动图--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还在继续寻找证明猜想的证据,在 观察月相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
提问--月食是怎么产生的?是谁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光线? 预设学生:地球的影子。
2. 推测--从月食现象上怎么推测地球的形状? 预设学生:观察地球的影子形状
3. 引导--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地球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 (预设:球体) 方体
可能吗?怎么验证?引导学生需要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出示准备材料
6
月球
太阳
方体地球 球体地球
4. 微课视频:对比观察正方体和球体投射的影子。
正方体投射的影子
温馨提示:
(1) 注意观察球体和正方体投射的影子形状
(2) 实验操作过程中白纸、遮挡物、手电筒放在固定位置
(3) 每个实验至少做 3 次
(4) 做完实验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附记录单 2
5. 小组活动,合作实验。观察后讨论:通过模拟实验你们发现了哪种现象符 合我们生活实际。
6.汇报交流。
7.小结--看到这个现象古人接受这一观点吗?一点都没有怀疑吗? 学生预设:地球有可能是圆柱体的形状;可能是有圆弧的弧度……
设计意图:1、出现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学生对这个现象是不 容易理解的 ,用动图帮助学生理解 ,模拟实验和让学生画一画地球投射的影子也 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提出地球是球体的猜想。2、在教具上,在正方体和轻泥做的 球体上固定上牙签 ,减少实验操作中手投影造成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固定屏幕、 手电筒、地球三者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到月食现象。3、三年级学生在观察 活动中易出现漫无目的现象使观察活动效益低下 ,微课视频指导有助于规范实验 操作和明确目的。4、学生从中学会质疑 ,学会推理 ,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四) 实践证据:麦哲伦环球航海
1. 过渡--为了能证明自己的猜想地球是个球体,古人们坚持不懈地寻求证据。
2. 视频展示--麦哲伦环球航海图。在五百多年前又有什么发现呢?通过麦哲 伦的航海实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预设:地球是个球体,不可能是平面的……
3. 演示实验--学生上台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实验。
7
4. 小结--麦哲伦环球航海实践为地球是球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设计意图: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不仅开辟了新航线 ,还通过他的船队进行 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这是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比较科学的实践证 据。通过演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实验 ,学生体会到地球不是平面的,是球体。
(五) 现代技术:
出示图片--人类拍摄到的地球,随着人类科技的的发展,20 世纪,人类走出地 球,寻找到更多的证据。
设计意图:现代技术明确地球是一个球体。
三、研讨
1.学生反馈交流--你能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服“天圆地方”说的 古人,哪些信息证明地球是球体的?
2.总结--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体的?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小结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总结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口述表达 ,PPT 流程图的形式总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作业设计】
8
□我是小老师
讲一讲,向同学和家里人讲一讲这节课学到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体的。
□我是小达人
做一做,搜集更多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其他科学史,图文结合方式记录或做 成手抄报。
☆我是小主播
说一说,试着向大家介绍你搜集到的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拍成“我是 小主播”视频,将视频上传至班级钉钉班级圈。
(
【设计意图】
□
为全班作业,每个学生都需要完成;☆为自选作业,学生根
据自
己的兴趣
,选择作业。兴趣驱动任务
,学生按自己的兴趣亲自收集感
兴趣
的资料并参与记录的过程
,促使学生完成得更高效。与此同时
,分享
平台的建立
,促进学生交流和表
达
)
(
设计意图
:通过简洁
的文字、符号、图片
,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脉络
,更高
效
地传递教学内容。
时间轴顺序罗列证据
和
立体地球
板贴使整节课的结构非
常明显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对这节课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顺序和地
球
是球体有一个整体和具体地感受。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