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1. 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1. 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13 09: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因数与倍数教学案例
一、概况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对“数的认识”以及“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到找公因数与公倍数,以及通分与约分的教学,因此我将本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为以后轻松学习打下基础。
二、活动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理解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学法指导: 自读课本第12~13页,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准备方格纸3张和水彩笔。
三、导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1.画出面积是12平方厘少的长方形。有几种画法 (要求:边长是整厘米数)
2.小组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学生汇报:1×12=12,2×6=12,3×4=12。
(二)、问题引领
1、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
2、因数与倍数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
1、观察3×4=12,并从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名称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练习
()和()是()的因数。 ()是()和()的倍数
3、用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说说算式1×12=12,2×6=12的关系。
4、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问题: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
学生活动:
1、写出乘积是20的所有乘法算式(提示:不出现小数)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展示
3、教师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1×20=20 结论:1和20是20的因数 2×10=20 2和10是20的因数 4× 5=20 4和5是20的因数
20的因数有:
1、20、4、5、10、2 。
4、学生练习;
24的因数有(); 36的因数有();
问题: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
1、2的倍数有:()
提示:从小到大写
2×1= 2 ; 2 ×4=8 2×7=14 2×2=4 ; 2 ×5 =10 2×8=16 2×3=6; 5 ×6=12 2×9=18 …… 2的倍数有:( 2、4、6、8、10、12、14、16、18、…..)
2,练一练:3的倍数有:();从小到大写10个; 5的倍数有:()从小到大写10个; 50以内8的倍数有:()
(三)展示交流
问题:体验新知应用——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学号是3的倍数的请起立。
(2)学号是5的倍数的请起立。
(3)学号是36的因数的请起立
问题: 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其他发现?
学生汇报: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达标测评
1、5的倍数有(),6的倍数有()。从小到大写6个
2、12的因数有(),18的因数有()
3.判断。
(1)因为2×3=6,所以2和3是因数,6是倍数。 ()
(2)因为0.5×2=1,所以1是0.5和2的倍数。 ()
(3)一个数的倍数总比它的因数大。 ()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体验、交流探讨等活动,为探求新知提供一定铺垫。例如:学生围绕问题,探索写出20的所有因数的方法,既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空间,在方法上也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方法,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成功突破教学难点。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生也利用了列除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因数,对于这种方法,在应对求一个较大数的因数时,比较实用。求因数的方法虽简单,但难的是把这个数的所有因数求出来,例如,求60的因数(出错率高),因此在做题的过程中出错率较高,对于课堂上的练习题的设置不够典型,全面,梯度不高,因此对于优等生的培养就不明显。再者,对于列除法算式求因数的方法没有讲解,练习较少,课后应加强训练,掌握多种方法,拓宽学生思维,培养认真细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