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3 10:3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同市 2023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测试
历 史
注意事项院
1. 答题前袁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遥
2.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袁答在本试题上无效遥
3. 回答选择题时袁选出每小题答案后袁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遥 如需改动袁用橡皮擦干净后袁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遥 回答非选择题时袁将答案
用 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遥
4. 考试结束后袁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遥
5. 本试题满分 100分袁考试时间 90分钟遥
第玉卷 渊选择题 共 48分冤
一尧选择题院本题共有 24小题袁每小题 2分袁共 48分遥 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袁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遥
1援 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袁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野书同文冶
A援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援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援铁犁牛耕的使用 D援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2援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遥据研究袁三星堆出土
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尧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袁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
饰类型遥 据此可知袁该时期
A援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援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D援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3援 汉初袁统治者颁行野复弛商贾之律冶袁文景之时袁商贾野因其富厚袁交通王侯袁力过吏势袁以
利相倾冶遥汉武帝时袁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袁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遥这表明汉武帝
时期
A援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援加强了经济控制
C援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 D援解除了国家威胁
高三历史试卷 第 1页(共 8页冤
4援 下表是关于秦朝国家治理的相关记载
叶过秦论曳 叶 窑 曳 叶秦简曳史记 秦始皇本纪
( )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西汉贾谊 西汉司马迁)
墓出土)
秦王怀贪鄙之心噎不亲士 秦王怀贪鄙之心噎不亲士 春二月袁毋敢伐材木山林及
民袁废王道而立私爱袁焚文 民袁废王道袁立私权袁禁文书 雍(壅)堤水遥不夏月袁毋敢夜
书而酷刑法噎以暴虐为天 而酷刑法噎以暴虐为天下 草为灰袁毋毒鱼鳖噎子告父
下始遥 始遥 母尧臣妾告主袁非公室告袁勿
听噎为人父则兹(慈)袁为人
子则孝噎
比较表格中材料袁得出的认识是
A援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B援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
C援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 D援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
5援 叶唐律疏议曳规定院野谓告言尧胃言尧诅詈祖父母尧父母袁纹曰祖父母尧父母在袁别籍异财袁徒
三年曰供养有缺袁徒二年曰居父母丧袁身自嫁娶尧作乐尧释服从吉袁徒三年曰闻祖父母尧父母
丧袁匿不举哀袁流二千里曰诈称祖父母尧父母死袁徒三年遥 冶这表明唐代
A援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援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援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援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6援下表是有关唐宋城市变迁的记载遥 由此推知
记载 出处
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冶 [唐]王建叶夜看扬州市曳
野水门向晚茶商闹袁桥市通宵酒客行冶 [唐]王建叶寄汴州令狐相公曳
每五更点灯博易袁买卖衣服尧图画之类袁至晓即散袁谓 [宋]孟元老叶东京梦华录曳
之鬼市子
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遥东去大街麦秸巷尧状元楼噎噎
以南东西两教坊袁余皆居民或茶坊遥 街心市井袁至夜 [宋]孟元老叶东京梦华录曳
尤盛
A援都城的夜市经济出现 B援商人政治地位提升
C援政府的市场管理弱化 D援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高三历史试卷 第 2页(共 8页 冤
7援 明宣宗时期袁督抚在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常驻官员袁深度介入到地方的各项管理事务之
中遥此后袁督抚从最初仅发挥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巡抚袁继而成为
统领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遥 督抚职能的演变
A援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援弱化了朝廷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援改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 D援进一步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
8援 明末清初张履详的叶补农书曳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院桑田三亩供
一家衣食袁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袁按低标准计袁足可抵十人之食袁即年余五十石袁扣除田
粮等苛扰袁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遥 积十余年袁除野养生送死冶尧读书外袁还可买田数亩遥
该方案重在强调
A援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援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援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援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9援 下表是民族实业家陈启源的生平简介遥 据此可知
1834年 生于以野农桑为业冶的家庭
19 世纪 50 年代 出洋谋生袁经营纱绸袁获利颇丰袁却未尝废农桑之心袁在考察外国机
至 70年代初 器之学时受到启发袁拟回国仿制袁改变家乡手工缫丝的落后状况遥
1873年 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遥
1881年 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袁后被迫将工厂迁到澳门渊几年后迁回冤遥
20世纪初 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袁有女工十几万人遥
A援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B援逐渐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C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D援官僚资本压迫导致缫丝厂曲折发展
10援 五四新文化时期袁学者杜亚泉主编的叶东方杂志曳尧梁启超主办的叶国民公报曳等在传播
西方启蒙知识上比叶新青年曳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袁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
明野主义冶的叶新青年曳遥 这表明当时中国
A援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援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C援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D援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11援 1913年 1月袁北洋政府公布了叶文官任用法草案曳袁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袁第
一是考试袁第二是经历袁野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袁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袁二者皆不可偏
废冶遥 这表明北洋政府
A援避免了徇私舞弊 B援民主政治的确立
C援摆脱了封建束缚 D援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
高三历史试卷 第 3页(共 8页冤
12援 据统计袁1929年 5月袁红四军党员 1329人袁占红四军人数的 33. 2%遥 在这些党员中袁
有工人 310人袁占 23. 3%曰农民 626人袁占 47. 1%曰小商人 106人袁占 8.0%曰学生 192
人袁占 14.4%曰其他 95人袁占 7.2%遥 据此可推知袁当时
A援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B援党在全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援党员的思想建设成为紧迫任务 D援农民在党内发挥了先锋作用
13援 下图是 1938年 10月廖冰兄根据毛泽东的叶论持久战曳一文的思想创作的漫画叶战争
的堆积曳遥 该漫画的主旨是
A援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B援抗日战争已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C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 D援中共担当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4援 1948年 6月袁新华社社论叶爱国运动的新高涨曳写道院谁都知道袁今天蒋管区学生处境
之险恶袁远甚于过去的野五四冶野五卅冶野一二窑九冶时期袁然而他们的奋斗袁就其觉悟性尧
组织性尧勇敢尧机智和坚持性来看袁却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遥 这里野他们的奋斗冶
A援体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B援形成了广泛爱国统一战线
C援主要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 D援有效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
15援1960年袁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尧停尧并尧转袁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遥 1962
年袁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 44万个遥与此同时袁化肥尧农用机械尧农用电 力等方
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袁并不断增长遥 这些措施
A援贯彻了党和政府经济调整的方针
B援促进了国民经济各领域高速发展
C援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
D援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16援 近年来袁中国开始通过承办世博会尧世园会尧冬奥会等诸多大型国际活动袁让更广泛的
受众认识了日新月异的中国袁塑造一个和蔼可亲袁有着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强大
的现代工业和科技能力的国家形象遥 这一举措反映出
A援我国多样化的外交政策 B援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C援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推进 D援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7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野火冶袁火是定形与不定形的统一袁是在永
远运动变化着的袁但变中有不变遥 他认为火在运动中具有自身规律和尺度袁这个规律
和尺度就是野逻各斯冶袁或者说是野道冶袁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个野道冶遥 这一观点
A援蕴含了理性主义精神 B援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C援揭示了宇宙基本法则 D援体现了唯心主义的思想
高三历史试卷 第 4页(共 8页 冤
18援 下表为古罗马时期契约形式的三个发展阶段遥
发展阶段 契约形式 主要特点
十二铜表法 野耐克逊冶渊nexum冤交易 要求双方到场袁有公证人袁对神宣誓
市民法 文书契约 双方到场袁举行特定仪式袁签署文书
万民法 诺成契约 无需双方到场袁无需仪式袁双方同意即可
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化反映了
A援境内商品贸易活动与日俱增 B援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
C援民众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D援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缓和
19援玉米原产美洲袁具有耐寒尧耐旱尧产量高的特点遥 1494年 2月袁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
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袁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遥1618年袁威尼斯共和国政
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袁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遥 据此可知
A援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B援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C援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D援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20援据历史学家研究袁16要18世纪袁荷兰与英国人均 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
国家遥 这一时期荷尧英经济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
A援大西洋沿岸优越的地理位置 B援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C援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 D援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21援17要18世纪袁启蒙运动的代表性主张要要社会契约论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袁经由
霍布斯尧洛克和卢梭三大社会契约理论家对古老契约思想作出重新阐释袁发展到完备
形态袁使其重新绽放生机遥 这一生机
A援复兴了古希腊思想文化 B援否定了君主立宪制度
C援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内涵 D援根除了专制主义思想
22援1839年袁英国墨尔本政府在围绕重要政策表决时仅获得下院 5票的微弱多数袁首相墨
尔本决意辞职遥而维多利亚女王不愿邀请皮尔组阁遥墨尔本说袁一位立宪君主随时有接
受反对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的义务遥 女王只得请皮尔组阁袁但皮尔要求女王撤换宫廷
女官袁女王大怒回绝袁皮尔拒不组阁袁墨尔本最终继续留任遥 这反映了
A援议会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援责任内阁制有待发展完善
C援君主立宪政体受到严重挑战 D援国王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
23援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袁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袁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
易袁而是向贩粮者征税袁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遥 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袁当时苏俄
A援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援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援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援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24援1980年袁威廉窑麦克尼尔写道院野与偏狭历史著作不可避免地增强冲突相反袁一部简明
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袁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遥 冶
高三历史试卷 第 5页(共 8页冤
作者赞同的世界历史是
A援以欧洲历史为中心 B援人类社会应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
C援以殖民扩张为主线 D援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交融的历史
第 II卷 非选择题渊共 52分冤
二尧非选择题院本大题共 3小题袁共 52分遥
25援 阅读材料袁完成下列要求遥 渊 22分冤
揖材料一铱
明初袁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袁至洪武二十六年渊1393年冤袁全国人口数
大约为 7270万遥 清朝建立后袁经过顺治尧康熙尧雍正三朝的增长袁至清道光二十年渊1840
年冤袁人口总数约 4.322亿袁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遥人口的快速增加袁导致米尧布
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袁物价上涨袁原来一人可以养活十人袁而今却不可能了遥 野为农者十倍
于前袁而田不加增曰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袁而货不加增遥 冶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袁还
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遥 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社会问题袁提出了
调剂人口的思想袁但没有被重视遥
要要摘编自任惠玲叶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曳
揖材料二铱
新中国成立初期野鼓励冶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为主导袁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
水平遥 野鼓励冶 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
显袁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关注遥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袁
1973年 7月国务院创立野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冶袁1978年野实行计划生育冶第一次被写进
叶宪法曳遥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袁人口增长速度降低袁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遥 国家投入新
增人口的资金比例相应减少袁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遥国家用于教育尧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
源增多袁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遥
要要摘编自马红鸽尧贺晓迎叶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曳
渊1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袁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袁并指出由
此带来的社会问题遥 渊12分冤
渊2冤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袁指出建国初期到 70年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袁并分析
这一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遥 渊8分冤
渊3冤综合上述材料袁简要说明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遥 渊2分冤
高三历史试卷 第 6页(共 8页 冤
26援 阅读材料袁完成下列要求遥 渊18分冤
揖材料一铱
美国社会贫困人口主要由工人尧黑人尧农民和老人构成遥 1964年袁约翰逊向国会递交
了叶经济机会法曳袁试图将贫困人口纳入服务和培训中袁为穷人提供机会袁让穷人主要通过
自己的努力实现自给自足遥 在保守派阻挠下袁国会只通过了 8亿美元的反贫困支出遥 之
后袁政府开展社区行动计划尧启智计划尧法律服务和志愿队计划袁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穷
人提供援助教育尧儿童健康和营养尧成人识字教育和职业培训袁又为可能永远无法帮助自
己的穷人提供社会保障遥1968年袁被归类为穷人的人数减少了 36%遥接受公共援助的人数
增加了 41%袁但许多核心贫困人口依旧没有改善他们的贫困境况遥反贫困计划共支出 560
多亿美元袁国会无力承担反贫困计划逐渐增涨的成本遥1969年袁约翰逊离职袁野全面消除贫
困冶的承诺成为泡影遥
要要曹睿叶林登窑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研究曳
揖材料二铱
2021年初袁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已消除绝对贫困遥 以下是中国扶贫治理不同阶段的划
分及特征比较遥
综合性扶贫
阶段 救济式扶贫 发展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 脱贫攻坚
治理
时间划分 1949-1977 1978-1985 1986-2000 2001-2011 2012-2020
瞄准单位 无 区城为主 县级 村级 到户到人
民政部门为 分级负责尧以 四到省尧县抓 四到县尧五级
工作机制 多部门协同
主 省为主 落实 书记挂帅
农村制度改 有组织有计 开发式与保 国家行政主
社会救济与
减贫动力 革与经济快 划大规模的 护式扶贫共 导的扶贫治
平均分配
速增长 扶贫开发 同作用 理
(备注院开发式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曰保护式扶贫
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尧农村低保等保护性扶贫手段的运用遥 野四到冶是指责任到尧任务
到尧资金到尧权力到遥 )
要要许汉泽叶新中国成立 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尧经验及启示曳
渊1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袁概括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的特点遥 (6分)
渊2冤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袁说明新中国扶贫治理的变化袁并简析其意义遥 (12分)
高三历史试卷 第 7页(共 8页冤
27援 阅读材料袁回答问题遥 渊12分冤
野少年中国冶
揖材料铱
1900年袁梁启超发表叶少年中国说曳一文袁提出院野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袁则中国老朽
之冤业也曰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袁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遥 冶
野少年中国冶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遥 1908年出版的小说叶新纪
元曳袁描绘了 1999年的中国袁称野这个少年新中国袁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冶遥 1917年袁李
大钊发表叶新中华民族主义曳提出袁少年的责任野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袁而在促进
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冶袁呼吁中华少年为野中华民族更生再造冶而奋斗遥
1919年袁李大钊尧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袁以野本科学的精神袁为社会的活
动袁以创造少年中国冶为宗旨袁创办了叶少年中国曳作为会刊遥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遥恽代英
提出野联合世界革命势力渊苏俄袁各弱小民族革命党袁各国共产党冤袁促进农民尧工人为本身
利益而奋斗的觉悟袁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袁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
解放冶遥胡适根据实验主义袁强调讨论野少年中国冶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尧实验的态度遥王光祈
倾向无政府主义袁设计了集泛劳动主义尧新村主义尧无政府主义之大成的野菜园新村冶的构
想遥
要要据朱俊瑞吴秋华叶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院20世
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曳等
谈谈你对野少年中国冶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遥渊12分冤渊要求院表述成文袁叙述完整曰逻辑
严密袁条理清晰遥 冤
高三历史试卷 第 8页(共 8页 冤
大同市 2023 届高三学情调研测试
历史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 24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B B A D C A A D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A C A A D D C B C D
答案解析:
1、答案:A.材料表明黄帝时期语言种类丰富,后期逐渐减少,到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的现象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由分裂在逐渐走向统一,语言种类的减少正是国家统一趋势出现的标志之一,故
选 A项;华夏认同强调的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语言和文字只是文化的一部分,
不能作为华夏认同观念发展的唯一依据和参照,排除 B项;铁犁牛耕影响的是生
产力水平,和语言文字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C项;贵族等级瓦解即分封制
和宗法制的瓦解,和材料中语言文字的发展没有联系,排除 D项。
2、答案:C.根据“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
纹等,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可得出四川地区的文明与中原地
区的文明有一定的交流,体现在青铜器的风格上,因此反映出当时已出现跨区域
文化交流,C项正确;标准化的说法错误,排除 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流,
排除 B项;当时经济中心没有南移,排除 D项。故选 C项。
3、答案:B.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过秦论》《史记· 秦
始皇本纪》中,贾谊、司马迁指责“秦王贪鄙”“不亲士民”“废王道”等不同,
《秦简》反映出秦在治理国家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家庭伦理等,说明历
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B项正确;“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说法绝
对,排除项 A;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与《秦律》的相关规定不符,排除
C项;材料不能说明考古材料比文献资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排除 D项。故
选 B项。
4、答案:B.据材料,汉初因政府“复弛商贾之律”致使富商大贾势力发展起来。
而从汉武帝开始,“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和“抑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1
是由于汉武帝时采取一系列抑制富商大贾的政策,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故
答案为 B 项。A 项与材料中汉武帝时期商人地位的变化不符,排除;C、D 两项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答案:A.根据材料《唐律疏议》专门以国家力量,严厉惩治打击对祖父母、
父母不敬,不养,不孝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唐朝注重用法律规范
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强化儒家道德,以维护社会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只有
《唐律疏议》的法律规定,没有司法审理与执行,B项错误;只有家庭伦理在某
条法律中的体现,不能证明其是立法的基本原则,C项错误;《唐律疏议》以国
家律法强制孝老敬亲,不能说明“孝老敬亲”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社会行为规范,
D项错误。
6、答案:D.题干所展示为唐宋城市生活变迁的相关记载。题干信息显示当时城
市中经商时间没有严格限制,且住宅区和商业区混杂在一起,故 D项正确。“都
城”材料无法体现,A项说法错误;题干并没有商人政治地位上升的信息,B项
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说法既和题干主旨不符,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7、答案:C.题干所示为明宣宗时期,督抚成为地方常驻官员,且成为统领地方
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表明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改善,故 C项正确。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A项说法错误;B项“弱化了”
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状况,排除;督抚属于地方官职,D项说法错误。
8、答案:A.从“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
抵十人之食”可知张履祥设计的经营方案通过农业种植品种的合理搭配,促使农
业生产结构优化,提高家庭的收益。故 A项正确。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种植
品种搭配的优化,未体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故 B项错误。C项,农业精耕
细作的常见表现是生产工具的改善、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材
料未强调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故 C项错误。D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家
庭为单位,自给自足,题目中强调的是如何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进
而提升家庭的生 活质量。故 D项错误。
9、答案:A.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 世纪末,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推
动了民间工业的发展,因此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十几万人,而
1881 年陈启源的工厂则被政府下令关闭,由此可知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
2
会环境,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CBD 项都
没有体现出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
10、答案:D.近代“救亡图存”是中国人民奋斗的主题,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
习、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因此《新青年》宣传的简明主义(即马克思主义)
更符合时代要求,故选 D;改良主张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早已过时,排除 A;马克
思主义还未成为各界共识,排除 B;民主革命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故排除 C。
11、答案:D.根据材料“二者皆不可偏废”可知,北洋政府文官任用资格之原
则为考试和资历并重,故 D 项正确。AC 两项不符合史实,错误。仅凭材料所述
无法认定其确立了民主政治,B项错误。
12、答案:B.早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共产党就转向农村,建立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排除 A 项;根据材料“有工人 310
人,占 23.3%;农民 626 人,占 47.1%;小商人 106 人,占 8.0%;学生 192 人,
占 14.4%;其他 95 人,占 7.2%”可知,红四军党员来自工人、农民、商人、学
生等多个阶层,体现了党的群众基础比较广泛和良好,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
党员的思想出现问题,党员的思想建设成为紧迫任务,排除 C项;在党内发挥先
锋作用的是工人阶级,排除 D项。故选:B。
13、答案:C.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论持久战》思想
的漫画《战争的堆积》,用日本军人自杀的过程,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
将胜利的主旨,C 项正确;“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战”不是材料强调的主
题和核心,排除 A项;材料并未体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战略态势,排除 B
项;材料主要描绘的是侵略者的下场而非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排除 D项。故选
C项。
14、答案:D.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爱国运动,在觉悟性、斗争性、组
织性和坚持性等方面都超过以往,其斗争目标是“反蒋”,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这与人民解放战争目标一致,在国统区形成了配合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故答
案为 D 项。A 项中“国民革命”时间(1924-192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排除;C项与学生运动主要以和平请愿的方
式不符,排除。
15、答案:A.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59-1961 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
3
时期,因自然灾害农业减产,粮食供给不足;1961 年八届九中全会会议正式通
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
进行调整,提出要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材料中“关、停、并、转”也是当
时经济调整的体现,贯彻了党和政府经济调整的方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6、答案:C.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开始通过承办大型国际活动
如世博会、世园会、奥运会等方法,使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正向好的方面改变,这
说明中国公共外交的效力作用明显,公共外交成为提升中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
感召力的重要途径,故选 C项;材料中的外交行为属于公共外交,“多样化”说
法错误,故排除 A项;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B、D两项。
17、答案:A.根据材料“火是定形与不定形的统一,是在永远运动变化着的,
但变中有不变”,火在运动中具有自身规律和尺度,这个规律和尺度就是“逻各
斯”,或者说是“道”,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个“道”可知,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否认
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属于典型的
朴素唯物主义,蕴含了理性主义精神,A项正确,排除 D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文
的精神,得不出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排除 B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正是建立
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科学理论,揭示了自然界运行的基本
法则,排除 C项。故选 A项。
18、答案:A.依据材料“要求双方到场,有公证人,对神宣誓”、“双方到场,
举行特定仪式,签署文书”、“无需双方到场,无需仪式,双方同意即可”,可以
看出罗马法中关于契约形式的规定逐渐灵活和宽松,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为
了适应境内商品贸易活动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
化,没有涉及司法程序,排除 B 项;“有效保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项;
贵族与平民矛盾缓和与《十二铜表法》有关,排除 D项。故选 A项。
19、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物种之间的传播,经济发
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D项正确;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排除 A项;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排除 B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交
流,而不是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之前也有物种交流的史实,排除 C项。
故选 D项。
4
20、答案:D.A 项不是主要原因;B.表述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确立起
世界工厂的地位;C表述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根
据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6—18 世纪”可知这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航路的开
辟引发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殖民统治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
洲转化为资本,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
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两个重要条件,故 D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21、答案:C.根据“经由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三大社会契约理论家对古老契约
思想作出重新阐释,发展到完备形态,使其重新绽放生机”可得出启蒙运动强调
自由平等,主张天赋人权,这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要求,C项正确;A项只是
表象,只是手段,不是内涵,排除 A 项;启蒙运动没有否定君主立宪,排除 B
项;;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 C项。
22、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 年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女王与两党首
脑墨尔本和皮尔就组阁问题进行的讨价还价,反映出其责任内阁制有待发展完善,
B项正确;直到今天英国议会仍然是其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 A项;英国女王与
两党首脑就组阁问题展开的争吵,并未影响宪法与君主立宪政体的稳定性,排除
C项;19 世纪的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权力不能凌驾于内阁之上,排除
D项,故选 B项。
23、答案:C.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项,根据材料“用于支援战
争和救济饥民”可知,粮食短缺问题并未解决。故 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在
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可知,仅仅一
部分地区没有禁止粮食贸易,反映了自由贸易不是常态。故 B项错误。C项,根
据材料“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
援战争和救济饥民”及所学知识可知,战时经济措施使得农民几乎无偿将粮食借
给国家,限制自由贸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饥民产生,说明战时经济
措施存在弊端。故 C 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一直实行的
是余粮收集制,直到 1921 年才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故 D项错误综上所述,
本题正确答案为 C。
5
24、答案:D.威廉·麦克尼尔主张世界史著作要强调“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
与共”的意识,以减少民族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体现了作者赞同世界历史是展
现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全球史,是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交融的历史,D项正确;以
欧洲历史为中心属于“偏狭历史”意识,排除 A项;威廉·麦克尼尔强调人类历
史的共性,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应当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排除 B项;殖民扩
张的主线是强调了冲突,排除 C项。故选 D项。
25.评分要求:
整句照抄材料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斟酌给分。
(1)历史背景:政局稳定,农业经济繁荣;明清两朝税制改革(明朝实行一条
鞭法、清朝推行摊丁人亩);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统治者
奖励垦荒的政策;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每点 2分,任答三点得 6分)
社会问题: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劳动力大
量闲置,社会动荡;生产不足,贫困人口增加。(每点 2分,任答三点得 6分)
(2)变化:由“鼓励”性人口政策转变为计划生育政策。(2分)
积极影响: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利于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经
济 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完善社
会保障体系;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每点 2分,任答三
点得 6分)
(3)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或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稳
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时调整人
口政策。(每点 1分,两点得 2分)
26. 评分要求:
整句照抄材料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斟酌给分。
(1)特点:立法保障;以为穷人创造公平的机会,使其自给自足为目标;多种
反贫困项目相结合;分类开展反贫困工作,具有针对性。(任答 3点给 6分)
(2)变化:从简单救济、平均分配到开发、发展与救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工
作机制方面日益系统化和精细化;扶贫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扶贫
治理由民生和社会问题转变为政治和国家治理问题。(任答 3点给 6分)
6
意义: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区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
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
化;为人类反贫困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提供了借鉴。(任答 3点给 6分)
27.【答案】(12分)
示例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并广泛流行,“少年中国”成为进步知识分
子追求民族复兴的目标。不同群体实现“少年中国”的途径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4分)
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面对专制统治和经济的落
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独立、富强的“少年中国”
成为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追求。西方各种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武器。(6分)
“少年中国”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这一现象的出
现,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2分)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