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3 14: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线索演变。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时空定位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前2070--前1600年)-王位世袭制
禹王像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1.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
2.形成 :王位世袭制
(一)夏朝(前2070--前1600年)-王位世袭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3.评价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政权性质:公天下→家天下
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二)商朝(前1600--前1046年)
1.地方制度:内外服制
2.中央管理: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评价: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内外服制
中央管理
具有神秘色彩,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商王: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分封制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1.分封制-权力分配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1.分封制-权力分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
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文公十三年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 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2.宗法制-权力继承
盖天下之大利莫若定,其大害莫如争若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焉。疑生争,争乱。
——《吕氏春秋》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世袭制
聚族而居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国家管理日益完善、有效
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相同: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①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血缘或姻亲关系。②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3.礼乐制-权力认同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宗法制
家国一体
礼乐制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材料一: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周礼·春官·小胥》中有对乐队的规定: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
——《论语·八佾》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4.商周-民主传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左传·昭公四年》
特点:
(1)神权政权相结合;(2)家国一体;(3)等级制度鲜明;
(4)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四)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四)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材料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材料一: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特点:
(1)等级森严;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随堂演练
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创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解释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一)皇帝制度
嬴政(前259—前210)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妙妙之身,兴兵诛暴乱……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制曰:“可”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思考: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1)特 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重大事务,供皇帝裁决。“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三)地方制度-郡县制
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四)秦朝文书管理制度
材料一: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 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律》
材料三:“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作用:
(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2)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随堂演练
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中外朝制-尚书台】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宋——【二府三司制】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元——【中书一省制】
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百官志》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代——【内阁制】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太祖)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
——《明清简史》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清——军机处
特点:①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②密:地处内廷、便于保密
③速: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办事效率高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中外朝”制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中书省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军机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南海郡-番禺县
岭南道-广州府
广南东路-广州府
江西行省-广州路
广东布政使司(省)-广州府
两广总督辖区-广东省-广州府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朝代 制度 内容
秦 郡县制 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汉 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隋 州、县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唐 道、州、县三级制→ 节度使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书》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朝代 制度 内容
宋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 路、州(府)、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元 行省制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 省、府、县三级制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清 省、府、县三级制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特点:
(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2)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阶 段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 强
巩 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武帝 推恩令 加 强
完善 唐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加 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
新 发 展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 省制开端
明 废行省,设三司 加 强
清 督抚制度 加 强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
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1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4
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4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西周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两宋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