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的性质: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专利申请的步骤:
3.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4.在设计中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信息的交互
(1)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静态尺寸是指人的构造尺寸。动态尺寸是指人的功能尺寸,包括人的动作范围、体形变化等测量数据。
(2)心理需求:产品的色彩、材质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影响人的心理感受。
(3)信息的交互:人与产品的互动过程就是人与产品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即人机之间运用信息语言交流的过程。
5.技术试验的常用方法
(1)优选试验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定若干次典型意义的试验,逻辑地推出全部试验所达到的最佳效果。
(2)模拟试验法:通过再现的形式来模拟现实发生情况的方法。
(3)虚拟试验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虚拟现实中的技术设计原型并进行试验的方法。
(4)强化试验法:通过扩大和强化试验对象的作用,提高试验效率。
(5)移植试验法:在相互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的方法。
6.设计的一般过程
7.设计的一般原则:创新、实用、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原则(注: 降低成本可以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批量生产、自动化操作和管理;降低材料消耗和节约能源,产品的包装、运输、销售、储存和回收等各个流通环节的畅通等。)
8.设计的评价可以分为两类:①对设计过程的评价;②对设计成果(即最终产品)的评价。
(1)设计过程的评价内容:设计过程是否完备,过程是否全心投入,计划是否科学严密,组织是否协调;分工是否合理;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各个环节或阶段的任务是否完成;形成的中间成果(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全过程是否有质量控制和相应的监督、改进措施等。
(2)对最终产品的评价有两个基本依据:一是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评价,二是依据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在实际评价中,两者也可以结合起来。
评价的形式常用评价表和坐标图(雷达图)来表示评价结果。(注:坐标图中,“价格低”维度的得分低说明产品价格比较高,质量小、成本等均有类似特点;一般情况下图形面积越大表示产品越好,但是安全、道德等维度分数很低,则一票否决,产品不好。)
9.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日常生活、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10.明确问题的限制因素:①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②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11.产品设计分析的三个要素:物、人、环境
物:指产品本身。人:指产品的使用者。环境:环保和适应性。适应性指产品的使用场所或使用对象。(注:大蒜对于压蒜器来说就是使用对象,算环境。)
12.标准件是指经优选、简化、统一并给以标准代号的零件或部件。包括紧固件、连接件、密封件、滚动轴承、滚针轴承、螺孔和型材等七大类。
13.常见结构的类型主要有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和壳体结构。
14.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有受拉、受压、受剪切、受弯曲、受扭转。
如图所示为钢筋混凝土横梁的受力变形示意图。梁的上部 受压,下部受拉。由于混凝土擅长抗压力,而钢筋擅长抗拉力。 为了合理利用钢筋,应在上部布置细钢筋,混凝土的比例高,抗压;下部布置粗钢筋,钢筋的比例高抗拉。
15.结构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重心位置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6.结构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结构的形状、结构的材料和构件的连接方式等。
17.铰链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折叠伞伞骨间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的连接、不可移动桌腿与桌面的连接等。
18.串行工序:依次进行的工序。并行工序:同时进行的工序。
19.淬火工艺流程的目的是提高工件的硬度。淬火后还要回火处理,回火目的是消除内部应力,稳定工件的组织。
20.流程的优化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有所侧重,主要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21.流程的改进和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流程与材料、设备、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化流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条件。
2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3.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构成;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整体的功能是局部所没有的。
24.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性。
(1)整体性: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 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或出现故障时,都会影响其他要素或 整体的功能的发挥。一般来说,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不能离开整体去分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2)相关性: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3)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也是区别不同系统的标志。
(4)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5)环境适应性: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通常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并相应地引起系统功能和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变化。系统只有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的特性。
25.系统分析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着眼于系统整体,要先分析整体,再分析部分;先看全局,后看局部;先看全过程,再看某一个阶段;先看长远,再看当前。
(2)科学性原则: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和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更具说服力。
(3)综合性原则:系统分析总是为实现系统目标服务的。当系统存在若干个目标时,应将目标排出优先次序,首先选取最优先的目标,然后尽可能在不损害第一个目标的前提下完成下一个目标。
26.系统优化中,目标函数是指目标值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影响因素是指对系统的目标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可以人为调节的因素。约束条件是指对系统的目标起限制作用,并且是不能人为调节的。
27.控制手段:从控制过程中人的作用分为人工控制(又称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按照执行部件的不同分为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等。
28.控制方式: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1)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2)开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输入量即控制系统的给定量;输出量(被控量)即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量;被控对象即控制系统中所要求控制的装置或生产过程;执行器即直接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装置或元件;控制器即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的装置或元件;控制量即执行器的输出信号。
(3)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检测装置”测量出被控量并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是比较器,它将给定量与所检测的被控量进行比较,求出偏差值;控制器将这一偏差进行运算处理,并向执行器下达控制指令;执行器根据指令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从而使被控量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29.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干扰可能是环境造成的,可能是人为所致,也可能是系统本身所引起的。干扰需要克服,干扰也可利用。
30.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称反馈,闭环控制系统中必定存在反馈,闭环控制系统的核心是通过反馈来减少被控量的偏差。
31.功能模拟方法是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的,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
32.黑箱方法是通过对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研究,进而推断出系统内部结构及功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