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遗传变异现象;
2.理解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3.通过分析图片及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尝试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方法;
4.在探究、合作、交流中,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明确在自然界中遗传和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
2.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2.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建议播放视频:《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情境引入。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展示一只母猫所生的一窝小猫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尝试描述小猫个体间、小猫与母猫间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教师】总结、评价。提问:你和自己的父母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进一步分析自己和父母间的异同点,并尝试分析原因。
【教师】要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得从性状和相对性状说起。
二、讲授新课
1.每一种性状都有多种表现
【教师】展示一个苹果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苹果的外貌特征。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不同性状图片,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征都属于性状,从而得出“性状”的概念。
【学生】得出性状的概念: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总称。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间开展探究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自身秘密的兴趣。
【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并记录。
【教师】自我检查完毕,请一位同学自愿逐项报告自己检查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的某一种性状是否都相同?
【学生】结合自我检查结果,回答。
【教师】性状的表现一样吗?结合课件上不同性状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性状的表现不一定一样,人和生物体的每一种性状,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表现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结合教材,说出什么是相对性状。
【学生】根据活动,结合教材,得出相对性状的概念: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教师】检测学生对“相对性状”概念的掌握情况。(建议使用交互习题:相对性状的判别练习)
【学生】思考、做题。
【教师】强调属于相对性状必须满足3个条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2.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现象是可能发生?为什么?
【学生】欣赏和分析漫画,讨论、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新鼻子》中的钩鼻子这种性状是先天形成的,这种性状能够传递给子代。《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是后天形成的,其性状不可能传递给子代。所以漫画《新鼻子》中所表达的现象可能发生。
【学生】听讲,初步了解遗传和变异。
【教师】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学生】结合课本,知道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
【教师】课件展示几个谚语,引导学生判断谚语中描述的现象属于遗传还是变异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树结果,酸甜各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
【学生】结合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
课堂反馈
1.下列有关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人们总是通过性状区分不同的生物
B.生物的性状都是肉眼可观察到的特征
C.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D.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之间相似的性状就越多
2.生物之所以能保持种族性状的相对稳定,是因为生物具有( A )
A.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变异的特性
C.遗传的特性 D.自然选择的特性
3.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C )
A.水稻的倒伏和抗倒伏 B.豌豆的红花和紫花
C.绵羊的卷毛和细毛 D.果蝇的长翅和短翅
4.下列关于生物性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每个生物体都有许多不同性状 B.亲缘关系远的生物相似性状较多
C.通过性状无法区分不同的生物 D.生物性状都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