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运动的形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长骨,辨认骨的主要结构,说明骨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2.根据骨的成分及特性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长骨,辨认骨的主要结构,说明骨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骨的成分及特性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人和动物运动的图片,讲述:人和动物之所以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运动,与其自身的运动系统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二、讲授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教师】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学生】听讲,认识人和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师】我们先来学习骨的形态和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骨的形态和分类。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骨的形态和分类。
【教师】骨是一种器官,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长骨呈管状,中间的骨干稍细,两端的骨骺膨大,如肱骨、股骨等。短骨呈较大的颗粒状,如腕骨和跟骨。扁骨呈板状,如肩胛骨和顶骨等。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 如椎骨和蝶骨等。
【学生】听讲,进一步认识骨的形态和分类。
【教师】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引导学生思考:1.长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长骨既坚硬又轻便?
【学生】进行活动,观察长骨的结构,根据观察结果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解剖观察知道,长骨的表面覆盖着骨膜,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骨干外周部的骨组织致密,成为骨密质;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成为骨松质。长骨骨干中央的空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骨髓。幼年时骨髓呈红色,成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骨髓被脂肪取代,成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黄骨髓也可恢复造血功能。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学生】听讲,认识骨的内部结构。
【教师】骨有哪些成分呢?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骨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儿童和少年期的骨容易变形?老年期的骨容易骨折?
【学生】结合骨的成分,分析、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骨是由柔韧的有机物和脆硬的无机物组成的,成年人的骨既坚硬又有弹性;儿童和少年的骨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所以青少年要特别注意行、立、坐、卧的姿势,使身体健康成长;老年人的骨弹性变小,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骨折,所以,我们要特别关照老年人行走、乘车的安全。(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生物世界】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学生】听讲,认识到养成坐、立、行正确姿势的重要性,形成关照老年人行走、乘车安全的意识。
【教师】骨非常坚硬,那为什么有时会发生骨折呢?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骨折是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骨折的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瘀斑,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骨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包括膜内骨化与软骨化等过程。骨折部位最终能被新骨完全替代,恢复骨的原有结构和功能。与其他组织的愈合不同,骨折部位愈合后一般不留瘢痕。(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生物世界】骨折及其愈合)
【学生】听讲,了解骨折的概念和表现,形成保护骨的意识。
【教师】拓展介绍骨质疏松症。(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生物世界】骨质疏松症)
【学生】听讲,了解骨质疏松症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课堂反馈
1.使人的骨长长的结构是( D )
A.骨松质 B.骨密质 C.骨膜 D.软骨层
2.人体内,终生保持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 C )
A.骨膜中 B.骨密质中
C.骨松质中 D.骨髓腔中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动物运动的形成(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关节的结构,说明关节的结构与其灵活性和牢固性相适应的关系;
2.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
3.通过有序的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的结构的功能,提高观察及分析能力。
4.通过学习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提高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关节的结构特点,关节的结构与其灵活性和牢固性相适应的关系;
2.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
【教学难点】
关节的结构与其灵活性和牢固性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骨的结构和成分等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和研究骨连结和骨骼肌。
二、讲授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骨连结的类型。
【学生】阅读教材,认识骨连结的概念,说出骨连结的类型。
【教师】评价、总结: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称为骨连结。骨连结有不活动连结、半活动连结和活动连结三种形式。活动连结也称为关节,在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膝关节、髋关节等。
【学生】听讲,了解骨连结的类型,认识关节是一种活动的骨连结。
【教师】课件出示关节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关节的结构。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关节的结构。
【教师】评价、总结: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关节面是骨之间相接触的部位,多为一凸一凹,分别叫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关节软骨。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及骨面上,封闭关节腔。关节腔中还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此外,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还有韧带。
【学生】听讲,进一步认识关节的结构。
【教师】哪些特点使关节牢固?哪些特点使关节灵活?
【学生】结合关节的结构,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关节头、关节窝的结合,关节囊把相邻两骨牢固的连接起来,韧带的存在使两骨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关节的灵活性是由关节面上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腔内的滑液,关节囊和韧带有一定的伸展性决定的。
【学生】听讲,认识关节的结构既牢固又灵活。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介绍一些知识,学生可以随时补充。(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生物世界】关节脱臼、【生物世界】关节炎、【生物世界】怎样保护关节)
【学生】听讲,了解关节的更多知识,了解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加强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人体骨骼的组成。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人体骨骼的组成。
【教师】评价、总结:正常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人体的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中轴骨位于骨骼的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等。附肢骨位于骨骼的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如肱骨和股骨;带骨连接四肢和躯干,如锁骨、肩胛骨、髋骨等。肢骨主要参与完成四肢运动。
【学生】听讲,进一步认识人体骨骼的组成。
【教师】使用交互动画:【知识探究】观察躯干骨,观察上肢骨,观察下肢骨,观察头骨。
【学生】使用交互动画,观察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和头骨的结构。
【教师】讲述:在人的骨骼中,足部的一些骨和足底的韧带、肌肉共同构成了一个向上弯曲的弓状结构。这个弓状结构叫作足弓。从科学上来说,当我们需要用轻巧的结构来承受重量时,可以将它设计成弓形。你注意过自己的脚底面吗?它们是平面的,还是弯曲的?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脚底面是平面的还是弯曲的。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自己的脚印。(建议使用活动卡片:【活动设计】探究自己的脚印)
【学生】进行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正常足和平足哪一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教师】学习了骨和骨连结,下面我们来学习骨骼肌。出示骨骼肌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骨骼肌的组成。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骨骼肌的组成。
【教师】评价、总结:人体有600多块骨骼肌。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多位于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在相邻的骨上。肌腹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多位于骨骼肌的中央部位,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部分。每块骨骼肌内还有血管和神经。人体的骨骼肌可以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三大肌群。
【学生】听讲,认识骨骼的组成。
【教师】骨骼肌除了参与运动外,还有哪些功能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人体的骨骼肌除参与运动外,还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多种功能。
课堂反馈
1.人体有多少块骨和骨骼肌( B )
A.206块和600块 B.206块和600多块
C.200块和600多块 D.200块和600块
2.组成胸廓的骨是( B )
A.胸骨、肋骨和椎骨 B.胸骨、胸椎和肋骨
C.胸骨、胸椎、肋骨和韧带 D.胸骨、椎骨、肋骨和韧带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动物运动的形成(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分析运动的形成依赖各器官系统的相互配合,认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吊车的图片,提问:吊车的支架为什么能动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支架由一根根“臂”所组成,是支架上的重要结构。“臂”与“臂”之间有连接的支点,以使“臂”能运动。大家可以做个简单而常见的动作——伸肘与屈肘运动。想想这个简单的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这些结构如果部分受损是否会影响运动。
【学生】做伸肘和屈肘动作,思考讨论、回答。
二、讲授新课
【教师】躯体运动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今天我们以屈肘和伸肘为例,学习和研究运动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
【教师】评价、总结:上臂的肌肉主要有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在上臂的前方,它的起点有两个头,这两个头分别附着在肩胛骨的两个不同地方,两头合并形成一个肌腹,向下附着在前臂的桡骨上。肱三头肌在上臂的后方,它的起点有三个头,其中一个头附着在肩胛骨的下方,另外两个头分别附着在肱骨的不同位置,三头合并为一个肌腹,向下附着在前臂的尺骨上。
【学生】听讲,了解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
【教师】那么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是怎样配合完成伸肘和屈肘运动的呢?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制作伸肘和屈肘模型。感受伸肘和屈肘动作的产生。
【学生】制作模型,探究伸肘和屈肘动作的产生。
【教师】伸肘和屈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根据探究结果,回答。
【教师】总结:一个 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弯曲,前臂上提,此时肱三头肌呈舒张状态;肱三头肌收缩,使肘关节伸直,前臂下垂,此时肱二头肌呈舒张状态。这两组肌肉协调伸缩,牵引着前臂的骨绕着关节产生运动。(建议使用交互动画:【知识探究】伸肘和屈肘时肌肉的协调过程)
【学生】听讲,以屈肘和伸肘为例,认识运动的产生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比较杠杆和屈臂工作原理,认识骨的杠杆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比较杠杆和屈臂工作原理,认识骨的杠杆运动。
【教师】总结: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时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只有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是否就能完成动作?
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哪些系统参与提供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运动系统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系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是提供能量的保障,所以,人体内各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
【学生】听讲,认识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教师】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运动有利于动物体获取食物、躲避敌害,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学生】听见,认识动物运动的意义。
【教师】通过一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骨、关节和肌肉的特点以及躯体运动的形成,了解了运动的重要性,请同学们课下设计一周运动表,下节课我们看看谁的运动安排最合理。
课堂反馈
1.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活动,③ 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④③①②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和肌肉组成。 ( × )
(2)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动物就能正常运动。 ( × )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