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20.5遗传与环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20.5遗传与环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13 16: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遗传与环境
教学目标
1.简述基因组成、性状表现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4.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2.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人类根据肤色特征可分为: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和黄色人种。为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人种的肤色的表现型不同?
【学生】根据所学,回答:因为不同人种的肤色的基因组成不同。
【教师】所以,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型也不同。那么同一棵大白菜,外面的叶子是绿色的,而里面的却是黄白色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遗传与环境。
二、讲授新课
1.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教师】课件展示两种颜色的豆苗。引导学生通过对阳光下培养的绿叶苗和黑暗中培养的黄白叶苗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思考: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基因型和表现型哪个更容易受环境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学生】听讲,认识到表现型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师】生物的表现型都受什么影响?
【学生】分析水毛茛和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实例,尝试回答。
【教师】总结: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教师】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什么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做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教师】检测学生对可遗传和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概念的掌握情况。(建议使用交互习题:变异类型的判别练习)
【学生】做练习,区分可遗传和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师】列举育种实例,引导学生说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修正。
【教师】总结:利用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很多,请查阅有关资料与大家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课堂反馈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生物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B.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多种多样
C.在自然界中生物变异普遍存在 D.生物变异对生物体都是有利的
2.下列对变异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B.有利变异指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的变异
C.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D.变异不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
3.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面选项中能依次表示①②③含义的是( A )
A.生物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
B.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
C.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
D.生物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