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有理数加法(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有理数加法(2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07-13 22:04:11

文档简介

课题 4.有理数的加法(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标与教材 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首先在于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即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运算。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本身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运算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课标要求教科书学生学习了相反数和绝对值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学情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算术四则运算,而初中的有理数运算是以小学算术四则运算为基础的,不同的是有理数运算多了一个符号问题。因此符号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有理数运算法则中都突出了符号,它是运算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学活动,感受到了数的范围的扩大,同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过有理数的运算,只是借助生活经验而已,如计算比赛的得分,计算温差等等。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4.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与媒体 本节课,主要通过问题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合作中相互鼓励,在交流中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功经验,用亲身经历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 三角尺 彩笔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复备修改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活动内容:提出问题:1.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么全场共赢了5球.也就是(+3)+(+2)=+5. ①(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2)+(-1)=-3. ②你能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吗?.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3)+(-2)=+1; ③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3)+(+2)=-1; ④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3)+0=+3; ⑤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2)+0=-2; ⑥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0+0=0 。           ⑦2.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活动内容:1.利用数轴来表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如果我们把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5米表示什么?向东走-5米表示什么?(1)一个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多少米?或说: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多少米?(2)一个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或说: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3)一个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或说: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4)一个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或说: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3米,再运动-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2.仔细观察比较上述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运算规律?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三)验证明确结论:活动内容:例1 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1) 180 +(-10); (2)(-10)+(-1); 通过习题,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四)运用巩固:活动内容:1.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1)(-0.9)+(+1.5); (2)(+2.7)+(-3); (3)(-1.1)+(-2.9);全班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2.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五)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共同总结。1. 两个有理数相加,首先判断加法类型,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确定和的绝对值2. 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其应用。3. 注意异号的情况。(六)布置作业:1.课本习题 2.4 1、2、3. 2.问题解决 1、2.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类比列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进而讨论如何进行一般的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实际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他们积极探究. 利用数轴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过程,同时有利于加法运算法则的归纳。.给学生提供示范,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习题的配备上,注意到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进一步梳理本节所学,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
教后随笔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教师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动态演示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MACROBUTTON MTEditEquationSection2 方程段 1 部分 1
课题 4.有理数的加法(二) 课型 新授课
课标与教材 课标要求: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一样,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得出也是要学生自主探索,同时通过具体运算体会运算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课标要求本课时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学情 学生在小学学过加法运算,知道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探索总结出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进行了一定量的练习,但熟练程度还不够,并且对过去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否对有理数适用未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能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体会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分类与归纳能力。 2.强化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提高学生的自学以及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与媒体 本节课,主要通过问题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合作中相互鼓励,在交流中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功经验,用亲身经历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 三角尺 彩笔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复备修改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活动内容: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1)(-9.18)+6.18; (2)6.18+(-9.18); (3)(-2.37)+(-4.63);3.计算下列各题:(1)(-8)+(-9) (-9)+(-8)(2) 4+(-7) (-7)+4(3) 6+(-2) (-2)+6(4) [2+(-3)]+(-8) 2+[(-3)+(-8)](5) 10+[(-10)+(-5)] [10+(-10)]+(-5)(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活动内容: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代数式表示:a+b=b+a.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代数式表示:(a+b)+c=a+(b+c).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三)验证明确结论:活动内容:例1 计算:16+(-25)+24+(-32).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计算比较简便.解: 16+(-25)+24+(-32)=16+24+(-25)+(-32) (加法交换律)=(16+24)+[(-25)+(-32)] (加法结合律)=40+(-57) (同号相加法则)=-17 (异号相加法则)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反思:此题你是抓住数的什么特点使计算简化的?依据是什么?总结常用的三个规律:1、 一般地,总是先把正数或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2、有相反数的可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可先凑整。3、有分母相同的,可先把分母相同的数结合相加。(四)运用巩固:活动内容:计算:(要求注理由)(1)23+(-17)+6+(-22); (2)(-2)+3+1+(-3)+2+(-4);(3)(-7)+(-6.5)+(-3)+6.5.(五)课堂小结: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1、通过具体有理数的计算,把加法运算律从非负数范围扩大到有理数的范围。2、掌握加法运算律的法则及公式,并适当的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计算。3、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求简意识。(六)布置作业:A级:计算:(要求注理由)(1)(-8)+10+2+(-1); (2)5+(-6)+3+9+(-4)+(-7);(3)(-0.8)+1.2+(-0.7)+(-2.1)+0.8+3.5;B级:已知:小吃店一周中每天的盈亏情况如下(盈余为正):128.3元,-25.6元,-15元,27元, -7元,36.5元,98元一周总的盈亏情况如何?C级:8筐白菜,以每筐25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称重的记录如下:1.5,-3,2,-0.5,1,-2,-2,-2.58筐白菜的重量是多少? 复习旧知识,为新的知识内容做准备。通过特例归纳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让学生自己总结,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体会加法运算律对运算的简化作用,并且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 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教后随笔 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本节课中有理数运算律的探究,例题的讲解,习题的完成,知识的总结尽可能的全部由学生完成,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评价和指导。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一向会错误地认为,推理训练是几何教学的目的,代数可以不讲推理.其实,计算本身就是推理,计算法则、运算性质都是进行计算的根据.学生要知道每进行一步运算都要有根有据.这样通过运算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理数的加法预习设计
预习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预习过程:(一)复习回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
(1)(-9.18)+6.18; (2)6.18+(-9.18); (3)(-2.37)+(-4.63);
3.计算下列各题:
(1)(-8)+(-9) (-9)+(-8)
(2) 4+(-7) (-7)+4
(3) 6+(-2) (-2)+6
(4) [2+(-3)]+(-8) 2+[(-3)+(-8)]
(5) 10+[(-10)+(-5)] [10+(-10)]+(-5)
(二)新知探究:
活动:1、在有理数运算中,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还成立吗?再换一些数试试。
2、请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典型例题:
例1 计算:16+(-25)+24+(-32).
(四)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1、计算:
(1)23+(-17)+6+(-22); (2)(-2)+3+1+(-3)+2+(-4);
(3)(-7)+(-6.5)+(-3)+6.5.
活动内容:2、小组讨论:把怎样的数相加简单?
(五)实际应用题:自学课本57页例三
作业:
A级:计算:(要求注理由)
(1)(-8)+10+2+(-1); (2)5+(-6)+3+9+(-4)+(-7);
(3)(-0.8)+1.2+(-0.7)+(-2.1)+0.8+3.5;
B级:已知:小吃店一周中每天的盈亏情况如下(盈余为正):
128.3元,-25.6元,-15元,27元, -7元,36.5元,98元
一周总的盈亏情况如何?
C级:8筐白菜,以每筐25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称重的记录如下:
1.5,-3,2,-0.5,1,-2,-2,-2.5
8筐白菜的重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