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13 17:02:02

文档简介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结合实例,说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3.通过对资料的观察、阅读、分析以及交流表达,学习如何有效获取信息、理性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2.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自制生态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学生制作好的生态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分析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长,而有的生态瓶不稳定,其中的生物很快死亡?
【学生】介绍自制的生态瓶,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但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它最终会因为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播放视频:【情境素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讲授新课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到81页内容,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提出问题:
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1925年以后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
3.整个凯巴森林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
【学生】阅读、讨论。
【教师】点评、总结。
1.植物被黑尾鹿捕食;黑尾鹿被郊狼等动物捕食、被印第安人捕杀。
2.生态系统中没有了肉食动物,鹿得以大量繁殖,数量大增,而在有限的生活环境中,每只鹿可以获得的食物相对减少了许多。
3.人为原因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提出问题: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生】听讲,体会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教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
提问:
1.这一年雨水充沛、温度适宜,草原植物生长繁茂,兔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2.鼠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流程图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变化。根据变化规律,师生共同完成生物数量的曲线图。
【学生】仔细观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
【教师】总结。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互相制约。教师引导学生用流程图的形式分析凯巴森林中数量生物数量的变化。
【学生】完成流程图。
【教师】总结。
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聆听、体会。
【教师】课件展示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图片。提出问题:不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一样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即食物网结构复杂。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课堂反馈
1.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 D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
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C )
A.池塘生态系统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 B )
A. 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生态系统关于稳定和自我调节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太阳能是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动力
B.生物圈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草原上羊群的少量增加必然破坏草原的稳定性
D.生物生活的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需的物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3.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教学难点】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自制生态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某一未受污染的水域的图片。提问:如果污水大量排入这片水域,还能保持稳定性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少量污水,通过河流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自净,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 如果河里的污染物过多,河流无法自净,河流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结合对应的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教师】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学生】聆听、体会。
【教师】大家根据课前调查的资料,说一说,哪些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总结。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台风等(结合图片)。展示地震前后的九寨沟风景区的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教师】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人为因素包括乱砍滥伐、超载放牧、大量捕杀、不合理引种等(结合图片)。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83页到84页“外来物种入侵”相关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1.减少干扰;2.合理利用;3.保护其多样性。
提出问题:有没有办法恢复凯巴森林的原有生态面貌?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介绍“引狼入室”方案。1995年美国政府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在凯巴森林中,森林中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结: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你是环保局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生】各抒己见。
三、课堂反馈
1.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D )
A.地震因素 B.火山因素 C.战争因素 D.人为因素
2.下列做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是( D )
A.将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江河
B.将自己的名字直接刻在景区大树上
C.将纪念馆里的鲜花采摘下来并带回家
D.为了节能减排,禁止无环保标志的车上路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