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3 16:3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读过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吧?文中讲述的是范进为了科举考试,考了几十年,直到五十多岁才考上举人,最后因为乐极生悲,竟然变疯了。那么你们知道科举制是谁创立的?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入新课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
2.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
3.学习隋唐的赋税制度
学习重难点:
1.重点: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隋唐的赋税制度
2.难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隋唐的赋税制度
聚焦教学目标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的创新
中央官制的创新
赋税制度的创新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朝代
封诸侯 享血缘
父有官 子承袭
励耕战 招贤能
立军功 赏爵禄
征名士 举孝廉
读太学 兴考选
论人才 问中正
重家世 认门第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西周
战国至秦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应科举 登龙门
历朝用 影响深
隋唐至清
结合课本P38,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一章节 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西周
战国至汉初
汉朝
魏晋
根据所学,归纳从西周时期到汉朝,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选官标准
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血缘
军功爵制
军功
察举制
品行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才能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合作探究】
一、九品中正制
(1)形成: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地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5)衰落: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延续
第一章节 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选拔标准:由家世、德才兼备变为唯重家世
积极:一度加强中央集权
弊端:维护士族特权,威胁专制皇权
依据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是什么?有何影响?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合作探究】
二、科举制
(2)形成与发展: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④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⑤武则天扩大科举考试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⑥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背景:士族腐朽, 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隋文帝
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唐玄宗
高管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科举制
二、科举制
(2)影响
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①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加强中央集权
④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
⑤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⑥有利于中学风气的形成
⑦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给中下层读书人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
消极:
束缚人思想、阻碍个性自由发展和近代自然科技的进步。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影响?想一想科举制局限性是什么?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提高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说明科举制的创新之处。(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形式)
材料:(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选拔标准:由注重门第家世到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严格执行考试选拔,而不是中正品评
选拔形式:更为制度化、公平、公正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西周
战国至汉初
汉朝
魏晋
隋至清末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选官标准
世卿世禄制
血缘
军功爵制
军功
察举制
品行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才能
科举制
才学
小结: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上面这些选官制度的标准及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选官原则上来看体现了什么?
标准变化:从血缘到军功;从德才到门第,再到考试方式选取德才兼备
体现: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方式变化:由世袭、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
三公
九卿
皇帝
东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曹魏】
【西晋】
西汉
秦朝
皇帝
三公
九卿
【决策】
【执行】
中朝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节 中央官制的创新——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提交上奏
同意后交予审议
封驳
审议
通过
执行
【官吏任免】
【户籍、财政】
【军事】
【刑狱】
【营造、水利】
【礼仪】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政事堂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互相牵制。
新在哪?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章节 中央官制的创新——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1、形成、发展与完善: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第二章节 三省六部制
2、主要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3、影响
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以下三图分别是什么时期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秦朝
西汉
隋唐
归纳: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三章节 赋税制度的创新——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3、 赋税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伐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1)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1.发展历程
(3)魏晋南北朝: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即为“田赋”和“户调”。
同时,租调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一般情况下,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露田(口分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
桑田(永业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也可以买卖
2.什么叫“均田制”?
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结合课本40页史料阅读,理清两税法实施的背景以及内容?
背景:
①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减少。③纳税人口减少。
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不过891万户,免税的有350万户。安史之乱后,人口只剩下天宝年间的1/3,而免税户达到总户数的2/3。皇帝规定了更加高昂的税额,但这些税一部分要留在州政府,一部分交给了节度使。 ——据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①租庸调制(唐前期):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崩溃,户口不实,贫 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为解决财政困难。
唐德宗李适和群臣商议宰相杨炎“两税法”场景
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户税和地税;
夏秋两次。
征收对象人丁和财产
②两税法(唐后期):
背景:
内容:
特点:
第三章节 赋税制度的创新——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征税
标准
人身
控制
税收
种类
征税
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③税收种类简化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先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完善,5分钟完成)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影响:
积极: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国家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重赋》
官吏盘剥
国家
“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增加税目
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朝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