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同步减负作业 3.5《物态变化》单元复习策略(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同步减负作业 3.5《物态变化》单元复习策略(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14 22:36: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物理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时减负作业(人教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专题3.5《物态变化》单元复习策略
新课标要求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解题方法规律
规律总结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⑴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⑵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浸在液体中,不要靠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⑶温度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2.温度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根据被测量物选择适宜的温度计
(2)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液体应该足够多以浸没玻璃泡)
(3)记录时应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必须与液体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读大,仰视读小)
(4)使用温度计时,手应拿在它的上部,实验中不允许用它作搅拌棒使用。
规律总结2: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如冰变成水,铁块变成铁水等等)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如水变成冰等)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如烧开水、地面水变干了、酒精蒸发)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如“白气”的形成、液化石油气)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如钨丝灯泡中钨丝变细等)
6.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霜的形成等)
对涉及物态变化的6个概念理解的情况下,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和技巧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构思:
第一步,写出物态变化图(一般的问题只涉及两种物态,只画出部分);
第二步,画出前面是什么状态,后面是什么状态;
第三步,根据物态变化图说明是什么现象以及吸热、放热情况。
规律总结3:解决固体熔化实验与水的沸腾实验的办法
1.要理解固体熔化特点
(1)区分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的方法:温度上升的是熔化,温度下降的是凝固;
(2)区分晶体图像和非晶体图像的方法: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有横线)的是晶体图像,没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没有横线)的是非晶体图像。
注意: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3)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探究晶体熔化实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石棉网的作用:时烧杯受热均匀。
(3)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物体受热均匀
(4)实验选取小颗粒目的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容易受热均匀。
(5)采用水浴法的优点:使物体受热均匀;是物体受热缓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6)试管放置要求:试管中所装物体完全浸没水中;试管不接触烧杯底或烧杯壁。
(7)烧杯口处出现白气的成因:水蒸气预冷形成的小水珠。
(8)熔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
(9)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
3.要掌握水沸腾的特点
(1)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水沸腾的特点:温度不变,需要吸热。
4.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甲乙两个小组同时做此实验,结果甲组队员发现所用时间比乙组长,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3)减少水的质量 b提升水的初温 c加盖子
(4)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5)在水沸腾过程中,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此处和晶体熔化过程相同)
(6)按图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至沸腾。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格所示。例如:
A.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点是_100℃
B.若第6分钟末移去酒精灯,立即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将会看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C.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7)如果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碰到容器底,会导致测量值偏大。
(8)石棉网的作用:时烧杯受热均匀。
(9)撤去酒精灯,水依然沸腾原因是:石棉网温度较高,水会继续吸热。
(10)沸点不是100℃的原因:1、当地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2、杯口的盖封闭较严,导致气压大于一标准大气压。
考点与例题解析
考点一:温度及其测量
【例题1】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
A.甲最长 B.乙最长 C.丙最长 D.一样长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 体 非 晶 体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熔化图像
凝固图像
举 例 海波、水晶、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例题2】(2021湖南张家界)如图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该物质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由乙图知晶体熔化时的特点为继续加热温度______ ,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
(3)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想要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______ 。
【例题3]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1)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不同点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缓慢的汽化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3.都要吸收热量。
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总结: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通常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液体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并且还要继续吸热。
【例题4】(2021江苏扬州) 冬天,打开装有热水的保温杯杯盖,有“白气”冒出,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熔化 C. 凝华 D. 液化
【例题5】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   、   。
(5)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
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丸、钨等。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就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例题6】 (2021河北)我国北方秋、冬两季的清晨,树枝上常出现雾凇,那么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小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来进行探究,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盐水混合物,底部出现了白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 雾凇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 D. 易拉罐内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物理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时减负作业(人教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专题3.5《物态变化》单元复习策略
新课标要求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解题方法规律
规律总结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⑴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⑵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浸在液体中,不要靠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⑶温度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2.温度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根据被测量物选择适宜的温度计
(2)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液体应该足够多以浸没玻璃泡)
(3)记录时应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必须与液体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读大,仰视读小)
(4)使用温度计时,手应拿在它的上部,实验中不允许用它作搅拌棒使用。
规律总结2: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如冰变成水,铁块变成铁水等等)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如水变成冰等)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如烧开水、地面水变干了、酒精蒸发)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如“白气”的形成、液化石油气)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如钨丝灯泡中钨丝变细等)
6.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霜的形成等)
对涉及物态变化的6个概念理解的情况下,解决物态变化问题思维方法和技巧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构思:
第一步,写出物态变化图(一般的问题只涉及两种物态,只画出部分);
第二步,画出前面是什么状态,后面是什么状态;
第三步,根据物态变化图说明是什么现象以及吸热、放热情况。
规律总结3:解决固体熔化实验与水的沸腾实验的办法
1.要理解固体熔化特点
(1)区分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的方法:温度上升的是熔化,温度下降的是凝固;
(2)区分晶体图像和非晶体图像的方法: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有横线)的是晶体图像,没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没有横线)的是非晶体图像。
注意: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3)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探究晶体熔化实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石棉网的作用:时烧杯受热均匀。
(3)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物体受热均匀
(4)实验选取小颗粒目的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容易受热均匀。
(5)采用水浴法的优点:使物体受热均匀;是物体受热缓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6)试管放置要求:试管中所装物体完全浸没水中;试管不接触烧杯底或烧杯壁。
(7)烧杯口处出现白气的成因:水蒸气预冷形成的小水珠。
(8)熔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
(9)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
3.要掌握水沸腾的特点
(1)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水沸腾的特点:温度不变,需要吸热。
4.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甲乙两个小组同时做此实验,结果甲组队员发现所用时间比乙组长,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3)减少水的质量 b提升水的初温 c加盖子
(4)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5)在水沸腾过程中,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此处和晶体熔化过程相同)
(6)按图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至沸腾。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格所示。例如:
A.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点是_100℃
B.若第6分钟末移去酒精灯,立即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将会看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C.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7)如果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碰到容器底,会导致测量值偏大。
(8)石棉网的作用:时烧杯受热均匀。
(9)撤去酒精灯,水依然沸腾原因是:石棉网温度较高,水会继续吸热。
(10)沸点不是100℃的原因:1、当地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2、杯口的盖封闭较严,导致气压大于一标准大气压。
考点与例题解析
考点一:温度及其测量
【例题1】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
A.甲最长 B.乙最长 C.丙最长 D.一样长
【答案】A
【解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越细,在水银膨胀或收缩的
体积相同时,液柱变化越大,读数也越精确。
(1)乙和丙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水银,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内径粗的丙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乙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因此乙的刻度比丙的刻度稀疏,由于它们量程相同、最小刻度相同,所以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
(2)甲和乙两支温度计,玻璃管内径粗细相同,甲的玻璃泡容积比乙的大,因此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甲温度计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大,因此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
综合分析甲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长,故A正确。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 体 非 晶 体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熔化图像
凝固图像
举 例 海波、水晶、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例题2】(2021湖南张家界)如图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该物质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由乙图知晶体熔化时的特点为继续加热温度______ ,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
(3)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想要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______ 。
【答案】晶体 不变 60 固液共存 不能 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
【解析】(1)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6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2)由题中图乙可知,该物质熔化图像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6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为60℃。
(3)由图乙可知,在第6min时,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图中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虽然继续加热,因试管内外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例题3]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答案】C
【解析】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甲没有熔点,故B错误;
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1)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不同点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缓慢的汽化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3.都要吸收热量。
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总结: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通常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液体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并且还要继续吸热。
【例题4】(2021江苏扬州) 冬天,打开装有热水的保温杯杯盖,有“白气”冒出,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熔化 C. 凝华 D. 液化
【答案】D
【解析】A.有“白气”冒出,白气是液态水,是水蒸气变为液态,故是液化,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故A不符合题意;
B.有“白气”冒出,白气是液态水,是水蒸气变为液态,故是液化,熔化是固态变为液态,故B不符合题意;
C.有“白气”冒出,白气是液态水,是水蒸气变为液态,故是液化,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故C不符合题意;
D.有“白气”冒出,白气是液态水,是水蒸气变为液态,故是液化,故D符合题意。
【例题5】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   、   。
(5)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自下而上;(2)B;(3)98;保持不变;(4)减少热量散失;防止热水溅出伤人(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5)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解析】(1)实验器材的安装遵循由左到右,自下而上的原则,首先确定点燃酒精灯的高度,再把铁圈固定在酒精灯的外焰处,然后依次放烧杯纸板温度计;
(2)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故B正确;
(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沸点是98℃。
(4)使用中心有孔的纸板盖住烧杯,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也可以防止热水溅出伤人(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 计上影响读数)。
(5)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故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
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丸、钨等。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就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例题6】 (2021河北)我国北方秋、冬两季的清晨,树枝上常出现雾凇,那么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小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来进行探究,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盐水混合物,底部出现了白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 雾凇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 D. 易拉罐内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答案】ACD
【解析】A.雾凇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成固态的冰晶附在树枝上形成的,故A正确;
B.白霜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底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雾凇是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中放出热量,故C正确;
D.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水蒸气要凝华成小冰晶需要温度降低到0℃,且需要不断放热。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盐水混合物,底部出现了白霜,说明易拉罐内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故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