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女娲造人》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4 10:0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女娲造人
袁珂
本课学习目标
1、能快速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2、通过默读、小组讨论、分析旁批等方式,了解神话和神话改编的创作特点。
3、欣赏神话作品,激发想象力,尝试自行创作神话片段。
4、体会上古先民的想象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背景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是哪些神话故事的内容吗?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夸父逐日
什么是神话?
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事物和现象感到好奇,尝试用想象解释种种自然现象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就形成了神话。所有民族在童年时期都产生过自己的神话。
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是先民解释世界的尝试。
作者信息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他编写的《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课文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
二、初读课文,建立印象
生词积累
女娲

莽莽榛榛
zhēn

tuán
澄澈
chè
开辟

掺和
chān
结合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女神女娲因为世间荒凉寂寞,感到孤独,就揉黄泥、洒泥浆造人,又让男女配合绵延后代。
根据概括的内容,完成“女娲造人”的表格
造人原因 造人经过
造人结果
世间荒凉寂寞(1)
感到非常孤独(2)
揉黄泥(5)
洒泥浆(15)
男女配合,绵延后代(18)
根据前面的“什么是神话”,我们知道了神话是先民通过想象对世界的解释。那么“女娲造人”解释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人类是怎么来的(人类的起源)
知识补充
“人类是怎么来的”是神话中常见的主题,古人会想象有一个神明创造了一切。像女娲造人一样用想象解释天地、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被称为创世神话。
如右图上为印度神话中的创世神梵天,右图下为阿兹特克神话中掌管创造和雨水的神明羽蛇神库库尔坎。
1、阅读课文的第一个旁批,默读课文,思考后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显示出女娲作为神的特性,又有哪些地方显示出人的特性?找出相关的语句。
神性:一天能变化七十次、用泥捏的人能活起来、用泥浆批量造人
人性:具有人的情感,会感到寂寞、孤独、疲倦;会因为造物叫她妈妈而高兴(有母性);会像人一样劳作,会感到疲惫
人会根据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古代画像砖上的女娲和伏羲,戴着面具,人头蛇身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说文解字》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
从古代画像和典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娲?(小组讨论)
外形奇特、神秘、法力高强......
3、根据之前对“阅读提示”的预习,小组讨论:课文相比《风俗通》原文,增删了哪些内容?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增添了对女娲造人过程的描述,删掉了富贵和贫贱的人产生方式的部分。
增加的部分丰富了女娲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让文章更加生动。根据人的产生方式划分贵贱表现出封建社会落后的等级观念,而现代人在法律和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舍弃了这部分内容。
四、课后作业
神话是古人留给后世宝贵的文化财富,学习本课后,是否对神话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多兴趣呢?
课后阅读中国或其他国家的神话,发挥想象,尝试自己写一篇神话,想象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古埃及死亡之神阿努比斯
北欧雷电之神托尔
五、板书小结
女娲造人
造人的原因——世间荒凉寂寞,感到非常孤独
造人经过——揉黄泥、洒泥浆
造人结果——男女配合,绵延后代
人格化的神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