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3 17:2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新课导入
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晚清时期,基本上是近代中国的“沉沦”期……鸦片战争是晚清中国历史的第一次转折……但是,由于中国人民在“沉沦”和屈辱中不断反省和觉悟,反抗力度逐渐加大……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形成鸦片战争后近代历史第二个转折……洋务运动的兴起则客观上标志着第三次转折……因此在“沉沦”中也蕴含着“上升”因素……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第17课 沉沦与上升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高中历史 / 统编版 / 高一上册/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起义呢?
1.原因
一.上升:农民阶级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1: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响
材料2: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国内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各阶级之间,尤其是官民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级官府首先是州、县的所谓“亲民之官”,只知变本加厉的敲诈、勒索,把战费与赔款的负担转嫁到广大纳税者,尤其是贫苦农民头上,致使他们的生活陷入绝望的境地。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起义呢?
1.原因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统治和沉重剥削,阶级矛盾激化
一.上升:农民阶级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3:1800-1850年间,中国的气候异常..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同时,全国涝灾、雹灾和雪灾比以往100年明显增多.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
——葛全胜等《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的频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材料4: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洪秀全) 深信他是耶稣的弟弟,被他父亲上帝赋予特殊的使命,前来将中国解救出满洲妖族征服者的统治,并带领他特选的子民前往他们自己的人间天堂。
——史景迁《“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对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万小农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理论组织基础:拜上帝教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VS地主阶级)
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人们生活苦不堪言
理论组织基础: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一.上升:农民阶级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爆发:1851年金田村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2.经过
1.原因
全盛:北伐西征(天平天国
进入全盛时期1856)
一.上升:农民阶级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一.上升:农民阶级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还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3.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特点:
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未能实施。
落后性:没有超越封建经济范畴。
一.上升:农民阶级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3.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改革: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建立议员,设立社会福利机构。”——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特点: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试图探索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局阻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超出了农民起义的阶级属性,再加上战争环境无法实现。
7/13/2022
拜上帝教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天京变乱
没有团结的领导核心
孤军北伐
战略失误
英法联军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农民阶级局限性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失败原因
教训: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没有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它经历了14年,势力波及18个省,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原因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呢?
4、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产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发起了以学习外国制造机器技术仿造武器为主要内容、以自强雪耻为基本宗旨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向西方学习,发起洋务运动。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解内忧——剿发逆: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排外患——勤远略:抵御外来侵略
1、目的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二、上升:地主阶级的自强求富——洋务运动
2、洋务运动的概况
时间
代表人物
主旨
口号
内容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官督商办)
海防成就
近代教育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中央:奕 ,地方:曾、李、左、张(地阶)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建立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性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掀起的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向西方学习技术的革新运动
官督商办: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举办新式工矿企业的组织形式之一(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官府因经费不足,需要筹集商股,商人为免除地方封建势力干扰并取得免税权,采取这类经营组织形式。这类企业一般由洋务官僚本身或官派人员掌握管理大权,商人并无实权。经营腐败,亏蚀很多,遂被官商合办企业所代替。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致远号
赴美留学幼童
詹天佑
1902年“汉阳造”120年的坚守
探究: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做了哪些贡献?
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向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3.外交上:建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方式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开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6.思想上:洋务运动有力冲击了“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思想观念,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西南:英法滋扰藏云广“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
东南:美、日侵扰台湾1874年《台事专条》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阅读教材第98页的前两段,梳理19世纪60-90年代边疆危机的表现。
西北:新疆危机
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
1865年春,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三、沉沦: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洋务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最终成功了吗?为什么?
材料:日本于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从此走上工业化道路。但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几乎没有海外殖民地,所以它严重缺少资源、资金和市场。1890年,日本因为缺少市场而出现第一次生产过剩。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田中奏折》节选内容
【探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三、沉沦: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2)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探究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因见沿湖一带殿宇亭台半就颓圯,若不稍加修葺,诚恐恭备阅操时难昭敬谨……拟将万寿山及广润灵雨祠旧有殿宇台榭并沿湖各桥座、牌楼酌加保护修补,以供临幸”。 ——奕譞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中国……此次派兵前往(朝鲜), 先以护商为名, 不明言与倭失和, 稍留余地, 以观动静……况与洋人决战,尤多牵掣。
── 1894 年翁同龢《覆陈会议朝鲜之事折》
清政府的腐朽和避战求和的思想——可乘之机
列强默许和纵容的态度——有利环境
1894.7.25
1894.9.15
1895.2.2
1894.9.17
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1894.11
三、沉沦: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 (2)经过
李鸿章
伊藤博文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三、沉沦: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
(3)结果和影响
内容 《马关条约》 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香港岛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增多
《南京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东辽
(1)图中的“渔夫”代表哪个国家
①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利益。
(2)俄国为什么要“干涉还辽”?是不是在帮助中国
②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日本
内容 《马关条约》 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香港岛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广厦福州上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增多
增加
深入
《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深入内地
内容 《马关条约》 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香港岛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广厦福州上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协定关税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阶段,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增多
增加
深入
新增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政治: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经济:列强侵略一方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发面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对中国: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思想上: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
实业救国
对日本:
获得巨额经济利润,促进其资本主义发展及国力的提高
对远东:
使远东格局发生变化,日本地位提高,中国地位下降,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
英国报纸: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后,李鸿章命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丰岛战役后,清军失利退至平壤。李鸿章仍命令:“先定守局,再图进取”。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三:在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曾上了《覆陈海陆兵数》的奏折,其中说:“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
材料四: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的炮弹没有 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军舰的炮弹虽然“实储火药,然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巩固拓展
1.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2.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要原因)
3.清军防务松弛
4.武器装备落后 5、国民民族意识薄弱……
1.日本蓄谋已久,制度先进,作战方针灵活等……
2.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总结:内 因
外 因
巩固拓展
近代中国的出路在何处?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不能领导中国取得独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那么,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富强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第17课
沉沦与上升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
侵略的加剧
一、上升: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三、沉沦: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二、上升:地主阶级的自强求富——洋务运动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