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14 22: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汕头市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的对应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否则扣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斗牛之间(dǒu ) 修葺(yì) 双栖(xī) 外甥(shēng)
B.水波不兴(xīn) 先妣(bǐ) 亘古(gèn ) 机杼(shū)
C.酾酒临江(shī) 垣墙(huán) 泠然 (lín) 领衔(xián)
D.外强中干(gān) 眷属(juàn) 艳羡(xiàn) 镌刻(juān)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握手时人们往往都笑容可掬,被领导握手时的人更是受宠若惊。如果陌生人握手,人们也能够做到谈笑自若,虽然他们不过是萍水相逢。
A 笑容可掬 B受宠若惊 C谈笑自若 D萍水相逢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再别康桥》主题的理解,课后,同桌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B.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C.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臂的方案至少有三种以上。
D.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①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②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③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④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A.②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 ②④③① D.③④①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 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迨诸父异爨 迨: 等到 B. 先妣抚之甚厚 抚: 抚养
C.客逾庖而宴 逾:越过 D.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老年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7.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B. ①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C. ①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D.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B.“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多可喜”指第一部分悠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以及家庭乐事,这是承上。“亦多可悲”指下文回忆家庭生活中可悲之事,属启下。
C.文末,枇杷树是亡妻的化身,无论寒暑晨昏都永伴作者,表达了对妻子深切的缅怀和物是人非之感。
D.作者在回忆祖母往事的时候,于回忆之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 “/”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译文: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译文: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分)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在这两句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
(2)请你谈谈这首诗叠音字运用的效果。(4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yú), 。《赤壁赋》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
(3) ,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杜牧《 阿房宫赋》)
(4)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这不是一篇文艺批评,而是文艺批评史上一个问题的澄清。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价。
当然,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要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把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也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不过,批评史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批评。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也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也是当时一种文艺风气的表示。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和他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必然和当然。传统也有弹性,因而不得不变,不断的相机破例,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批评史上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它一方面把规律定的严,抑遏新风气的产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那种味道。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愈迫切。于是不再能委曲求全,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圣佩韦认为当时法国的浪漫诗派蜕变于法国十六世纪的诗歌。中国也常有相类似的努力。明清批评家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我们自己学生时代就看到提倡“中国文学改良”的学者煞费心机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竟陵”两派。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
(本文节选自钱钟书《七缀集》中的《中国诗与中国画》)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卷“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艺风气对一个艺术家影响深远,既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B.某一时代人所信奉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的标准,提出的要求,往往能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决定其作品的价值。
C.传统就是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变动的一时期的风气。
D.传统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
E.向古代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
13.下列对文艺批评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批评史要想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必须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
B.文艺批评史研究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批评。
C.文艺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应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
D.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源自于艺术家所处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
14.如何理解文章中“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的含意?(4分)
答:
15.根据文意,请回答“传统”是如何演变为“新风气的代兴”的。(4分)
答: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 念 地 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6.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4分)
答:
17.文中提到“比赛、擂台和排名榜”作用是什么?(5分)
答:
18.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参照下面这段话加横线的句子的内容与句式,续写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6分)
大的东西会变小,小的东西会变大,“大”与“小”常常在某种条件下向对方转化。举例来说,大的损失会因补救及时而减少,小的成绩会因继续努力而变大。“多”与“少”也是如此,
答: , 。
20.(6分)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绿色消费。(不超过35字)(6分)
6月10日上午,近千家商贸单位举行了倡导绿色消费的活动。绿色消费不能简单认为就是吃天然食品、穿天然原料服装、用天然材料装饰。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消费。它倡导适度消费,目的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它是一种新型的消费行为和过程,既崇尚自然、保护生态,又反对攀比和炫耀,尤其是过度消费。
绿色消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我们笼罩在浓浓的爱意里,父母之爱,亲朋之爱,家国之爱……书海里,有多少挚爱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史铁生文中的母爱,刘兰芝与焦仲卿、陆游与唐琬的情爱……爱,是不能忘记的。
请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高一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A 修葺qì B机杼zhù C垣墙yuán)
2.C谈笑自若 :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自若:跟平常一样。不合语境,应为“谈笑风生”
3. B (A歧义 C.“至少……以上”重复 D.意思反了)
4.A
5.B(对待);
6.C (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养”。A、B、D名词作状语)
7.A 于:均为介词,在;(B且:①连词,那么,②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C 乃:①副词,才,②代词,你的;D 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你。);
8.D.“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理解不准确,可以理解为“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9.(1)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错两个扣1分,错四个扣2分;“久之”可断可不断)
(2)译文:①才让人又重新修葺了南阁子,其形式稍微与前不同(“制”1分,大意2分);②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间拿着它去上朝的,往后你会用着它的!(“执”1分,大意2分)
10.(1)答:“弄”字;(1分)因为“弄”在这里有玩、戏之意;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说明她心不在焉,与下句“终日不成章”呼应。(2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2)答:本诗叠音词的运用效果:①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②“迢迢”、“皎皎”、“纤纤”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盈盈”、“脉脉”刻画了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每点2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4分)
11.(1)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2)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
(3)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12.(5分,选对1个2分,选对两个5分)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B C 【简析】B项中“往往能决定其作品的价值”原文无此意,属于无中生有。 C项属于曲解文意,原文说“没有根本的变动”。
13.(3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 A 【简析】原文“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在A项中表述为“文艺批评史要想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属于曲解文意,后面的陈述又属强加条件。
14.(4分)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
答案:①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②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每个要点2分)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5.(4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答案:①事物的演化迫使传统以变应变;②传统须作出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③传统为免于因对抗而地位动摇,把规律解释放宽,以收容新风气;④新风气的代兴,一方面强调与原有传统立异,但也要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②③点可能会有学生归并为1点,如再另外列举“传统欲久,妥协愈多,欲不肯变,新风气不能委曲求全,与之破裂”也得分;每一点1分,共4分)
16.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了解脱(“想顺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可)。(意思对酌情给分)
17.①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②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答“表明此文写作是有感而发”可得1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18.①远离喧嚣(“地坛的安安静并非无声”亦可);②不与世隔离;③恒久而辽阔;④放弃荣升,漠视恭维与强权。(回答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19.多的麻烦会因处理得当而减少,少的经验会因积累探索而增多。(6分, 写一半且对给3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20.一种以适度消费、减少环境污染、崇尚自然(或保护生态)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适度消费”、“减少环境污染”、“崇尚自然或保护生态”、“新型消费行为”,按四个得分点酌情给分)
21.作文评分标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