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学会Cl-、SO、NH等离子的检验方法。2.了解常见的仪器分析法,会用焰色反应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3.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确定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4.发展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一、物质的检验
1.物质检验的方法——特征反应法
特征反应检验法多用于验证性检验,即验证是否存在该物质。
2.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离子 NH Cl- SO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各写一个) NH4Cl+NaOHNaCl+H2O+NH3↑ NH4Cl+AgNO3=== AgCl↓+NH4NO3 (NH4)2 SO4+BaCl2=== BaSO4↓+2NH4Cl
特别提醒 离子检验操作常分为以下四步:取样(取待测液)→操作→现象→结论。
3.物质组成元素的检验
(1)焰色反应
①定义: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叫作焰色反应。
②操作
洗——将铂丝(或光洁的铁丝)用稀盐酸洗净
烧——将洗净的铂丝(或铁丝)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蘸——蘸取待测样品(固体或溶液)
烧——在火焰上灼烧,并观察火焰的颜色
洗——再用稀盐酸洗净铂丝(或铁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③应用
在中学实验中,焰色反应主要用于检验Na+和K+。
元素 钠 钾 锂 钙 锶 钡
焰色 黄色 紫色 紫红色 砖红色 洋红色 黄绿色
特别提醒 ①焰色反应是元素的物理性质,如NaCl、Na2CO3、NaOH,无论固体或溶液,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②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这样可以滤去黄光,避免含钠杂质的干扰。可以用铁丝代替铂丝,铁丝灼烧时不呈现特殊颜色。
③五颜六色的烟花也是焰色反应的应用。
(2)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常用来研究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其结构。
(1)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含有SO( )
(2)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未变色,说明原溶液中不存在NH( )
(3)做焰色反应实验时,可以用盐酸清洗铂丝,但不可以用硫酸( )
(4)对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时,未看到紫色,证明无K+( )
答案 (1)× (2)× (3)√ (4)×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
溶液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不溶解。
结论:溶液中含有SO。
(1)已知该方案不够严谨,请说明理由。
(2)请你设计一个严谨的方案。
答案 (1)如果该溶液中含有Ag+而不含SO,溶液中的Ag+与Cl-反应生成的氯化银也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2)溶液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先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就排除了CO、SO、Ag+等离子的干扰。
2.有5瓶白色固体试剂,分别是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钠、硫酸铵、无水硫酸铜。现只提供蒸馏水,通过下面的实验步骤即可鉴别它们。请填写下列空白:
(1)取适量固体试剂,分别加入5支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检出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
(2)分别取未检出的溶液,向其中加入上述已检出的溶液,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支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检出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鉴别余下未检出物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种固体全部溶解,4支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 CuSO4(或无水硫酸铜)
(2)BaCl2+CuSO4===BaSO4↓+CuCl2
2NaOH+CuSO4===Cu(OH)2↓+Na2SO4
BaCl2 NaOH
(3)分别另取少量未检出的溶液,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若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该物质是(NH4)2SO4,另一瓶为Na2SO4
解析 将BaCl2、NaOH、Na2SO4、(NH4)2SO4、CuSO4(无水)这五种物质分别加入蒸馏水溶解,这五种物质都能溶于水,且CuSO4溶于水后形成蓝色溶液,其他四种物质溶于水都形成无色溶液,由此可检验出CuSO4;再将CuSO4溶液滴加到其余四种物质的溶液中:BaCl2+CuSO4===BaSO4↓(白)+CuCl2,2NaOH+CuSO4===Cu(OH)2↓(蓝)+Na2SO4,Na2SO4+CuSO4(不反应),(NH4)2SO4+CuSO4(不反应),从而又检验出BaCl2和NaOH;剩余的为Na2SO4、(NH4)2SO4,可利用NaOH溶液再检验出(NH4)2SO4,因为(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物质检验的基本要求
(1)反应要有明显的现象。
(2)排除干扰物的影响。
如检验Cl-时,CO能与Ag+结合生成沉淀,故应加稀硝酸除去,来排除CO的干扰;检验SO时,CO、SO均能与Ba2+ 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故先加入稀盐酸排除上述两种离子存在的可能,但不能加入稀硝酸,因硝酸能将SO氧化成SO。
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1.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CO2的性质和变化
实验
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气泡逸出,溶液变成紫色
结论 有酸性物质生成 酸性物质不稳定
(2)通过实验研究铝的性质
实验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
打磨铝片,观察 打磨后为银白色 铝是银白色金属,铝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形成一层氧化膜: 4Al+3O2===2Al2O3
加热未打磨的铝片 铝片内部熔融但不下滴 表层有一层Al2O3,且熔点高于Al单质
铝片均溶解,且均有气泡产生 Al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
2.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提示:控制单一变量)
实验序号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① 气泡产生较慢 实验①②说明浓度越大,H2O2分解速率越快; 实验①③说明温度越高,H2O2分解速率越快; 实验①④说明在MnO2催化作用下,H2O2分解速率加快
② 气泡产生非常慢
③ 气泡产生较快
④ 气泡产生非常快
物质变化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化学反应与外界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对影响物质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在研究过程中,迅速寻找到物质变化的规律。
(1)化学实验是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主要方法( )
(2)确定要研究的化学问题之后,提出假设,假设是有化学原理作为依据的,不是凭空臆测( )
(3)将CO2通入水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CO2的水溶液显酸性( )
(4)铝是金属,只与酸反应,放出H2( )
(5)MnO2在H2O2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故加入MnO2能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 )
答案 (1)√ (2)√ (3)√ (4)× (5)√
草木灰是草本和木本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含有碳酸钾,可用作肥料。现有一份草木灰样品,请设计实验检验其中含有碳酸钾。
答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将草木灰样品溶于蒸馏水中 液体浑浊 -
(2)将(1)得到的浑浊液体过滤 得到澄清滤液 -
(3)将滤液加热浓缩 - -
(4)用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火焰呈紫色 溶液中含K+
(5)取适量溶液于一个小烧杯中,倒入足量的CaCl2溶液,过滤取滤渣,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在烧杯口盖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 产生白色沉淀,产生大量无色无味的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溶液中含CO,草木灰中含K2CO3
解析 本题考查了CO和K+的检验方法,实验证实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主要是证明CO和K+的存在,根据碳酸钙为沉淀,且与酸反应生成气体,且该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解答。
1.下列溶液中离子检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原溶液可能含有CO
B.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一定含有SO
C.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原溶液一定含有Cl-
D.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原溶液一定含有Ba2+
答案 A
解析 A项,原溶液中含有CO、HCO均会出现题述现象;B项,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或Ag+;C项,含Cl-、CO等的溶液均可与Ag+反应产生白色沉淀;D项,含Ca2+、Ba2+、Mg2+的溶液均可与CO反应生成能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
2.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
B.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
C.该物质一定是金属钠
D.该物质中不含钾元素
答案 B
解析 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焰色反应为黄色,说明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既可能是金属钠,也可能是钠的化合物,B正确。
3.下列实验可实现鉴别目的的是( )
A.用稀硫酸鉴别银和铝两种金属
B.用硝酸银溶液鉴别氯化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C.用二氧化碳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D.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硝酸银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答案 A
解析 用稀硫酸能鉴别银(不溶解,无气体产生)和铝(能溶解,产生气体);用硝酸银溶液不能鉴别氯化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用二氧化碳不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和氯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用氯化钡溶液不能鉴别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和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4.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可能含有硝酸钡、氯化钙、碳酸钾。
现做以下实验: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①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硝酸钡与碳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氯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碳酸钙跟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K2CO3、CaCl2
(2)Ba(NO3)2+K2CO3===BaCO3↓+2KNO3
(3)CaCl2+K2CO3===CaCO3↓+2KCl
(4)CaCO3+2HNO3===Ca(NO3)2+H2O+CO2↑
解析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或碳酸钙,一定含有碳酸钾,其余两种中至少含有一种;②向①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沉淀是碳酸钙或碳酸钡;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含有氯离子,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钙;说明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钾、氯化钙,可能含有硝酸钡。
题组一 常见物质的检验
1.下列检验Cl-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有Cl-
B.向某溶液中先滴加盐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
C.向某溶液中先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溶液中有Cl-
D.向某溶液中滴加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
答案 D
解析 可能有CO、SO等的干扰,A错误;加入盐酸,引入Cl-,B、C错误;硝酸酸化排除CO等其他离子的干扰,加硝酸银溶液得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即为AgCl,由此说明原溶液中有Cl-,D正确。
2.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常用的方法是( )
A.取样,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B.取样,滴加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C.取样,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D.取样,滴加稀硫酸,再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 C
解析 检验SO时,首先加入稀盐酸以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然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A项中不能排除CO和Ag+的干扰;B项中不能排除Ag+的干扰;D项中引入了SO。
3.可以确定溶液中存在CO的实验事实是( )
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B.加入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C.加入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白色沉淀溶解,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D.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白色沉淀溶解,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答案 C
4.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
A.某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
B.某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
C.某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
D.某溶液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
答案 C
解析 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除Cl-外,还有SO、CO等;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除SO外,还有CO、Ag+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除CO外,还有HCO等。
题组二 焰色反应
5.下列对焰色反应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先将铂丝灼烧至无色,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
②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稀盐酸洗净
③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
④没有铂丝时,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实验前必须用稀盐酸洗净铂丝,并且在酒精灯(或煤气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火焰本身的颜色浅,便于对金属焰色的观察;铂丝、铁丝本身没有焰色,可用于蘸取试样完成实验。
6.下列有关焰色反应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铜丝代替铂丝进行实验
B.观察钾的焰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
C.实验结束后,要用碳酸钠溶液洗净铂丝
D.焰色反应是指金属在加热灼烧时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案 B
解析 铜丝在灼烧时有颜色,不能用铜丝代替铂丝,A项错误;实验结束后,用盐酸洗净铂丝,C项错误;焰色反应是指金属元素在灼烧时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不是化学性质,D项错误。
7.(2022·太原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物质的焰色为黄色,说明该物质中含有钠元素
B.某物质的焰色不显紫色,说明该物质中肯定不含钾元素
C.焰色反应不能用于物质的鉴别
D.用于焰色反应的金属丝可以是铜丝、光洁无锈的铁丝
答案 A
解析 钠的焰色为黄色,A项正确;钾的焰色为紫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B项错误;焰色反应可用于物质的鉴别,如鉴别钠盐和钾盐,C项错误;焰色反应的金属丝可以用铂丝、光洁无锈的铁丝,但不可以用铜丝,铜的焰色为绿色,会干扰检测,D项错误。
题组三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8.控制变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相同质量的铁与足量稀硫酸分别在下列条件下发生反应,其中反应放出气体最快的是( )
选项 硫酸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A 20% 20 ℃ 块状
B 5% 20 ℃ 粉末状
C 10% 40 ℃ 块状
D 20% 40 ℃ 粉末状
答案 D
9.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求在催化剂相同,H2O2浓度相同,而温度不同的条件下做对比实验,通过产生气泡的快慢来体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0.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B 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入AgNO3溶液 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Cl-
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
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
答案 B
解析 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BaCO3或AgCl,A项错误;黄色火焰可以覆盖钾的紫色火焰,故检验钾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C项错误;NH3极易溶于水,若溶液中NH的浓度较低,滴加稀NaOH溶液且不加热,则生成NH3·H2O而不放出氨气,D项错误。
11.下列各组溶液不用任何试剂就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
A.HCl、AgNO3、Na2CO3、NaOH
B.NH4Cl、AgNO3、CaCl2、HNO3
C.(NH4)2SO4、Na2SO4、NaCl、NH4Cl
D.MgCl2、Na2SO4、NaCl、NH4Cl
答案 A
解析 对各组溶液,分别采用两两混合法进行鉴别。以A组为例,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表示产生气体、“↓”表示生成沉淀或微溶物,括号内是气体或沉淀的颜色;“—”表示无明显现象)。
HCl AgNO3 Na2CO3 NaOH
HCl ↓(白) ↑(无) —
AgNO3 ↓(白) ↓(白) ↓(褐)
Na2CO3 ↑(无) ↓(白) —
NaOH — ↓(褐) —
由此可鉴别出AgNO3溶液和NaOH溶液,Na2CO3溶液和盐酸可用“滴加顺序法”加以鉴别;B项,NH4Cl和CaCl2遇AgNO3均产生白色沉淀,遇HNO3均无现象,可以鉴别出AgNO3和HNO3,但无法鉴别出NH4Cl和CaCl2;C项和D项,任意两种溶液混合均无明显现象,无法鉴别。
12.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O无关,进行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硫酸钠溶液没有颜色
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未消失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消失
D.加水稀释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
答案 D
解析 A做对照实验;B中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蓝色未消失,可以说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O无关;C中形成氢氧化铜沉淀,溶液蓝色消失,可以说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O无关。
13.为证明某晶体中含NH、K+、SO和H2O,下列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取少量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若试管口上蘸有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脱脂棉变蓝,则可证明晶体中含有结晶水
B.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入少量NaOH溶液,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若变红,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NH
C.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适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SO
D.取少量晶体溶于水,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不能证明晶体中无K+
答案 B
14.(2021·重庆高一期中)对一份稀溶液作初步分析发现,溶液无色、澄清,其中可能含有SO、Na+、CO、Cl-、Ca2+等离子中的若干种。然后又做了如下实验,以确认这些离子是否大量存在。
①取少量该溶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盐酸后,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体生成。
②在实验①的溶液中再加入硝酸银溶液,结果又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③用铂丝蘸取少量该溶液置于无色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可以确定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
(2)从以上操作中,不能判断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为了检验该离子是否存在,请你写出进一步检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你认为呢?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a+、SO、CO Ca2+ (2)Cl- 另取少量原溶液,先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存在Cl- (3)可以 溶液显电中性,有阴离子存在必有阳离子存在
解析 ①说明一定含有SO、CO,因SO和Ba2+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而CO和Ba2+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能溶于盐酸并放出气体;CO和Ca2+不能大量共存,故一定没有Ca2+;②不能证明含有氯离子,因前面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中含氯离子;③说明含Na+。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SO、CO,一定没有Ca2+。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离子不能确定是否存在,需进一步取原溶液检验氯离子的存在,检验时需先排除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干扰。
(3)根据溶液呈电中性,有阴离子存在必有阳离子存在,又因为钙离子一定不存在,故钠离子一定存在,因此实验③可以省略。
15.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的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
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
(1)操作①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①后,如何判断SO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再加碳酸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否 因为改用Ba(NO3)2溶液会引入新的杂质NO,后续操作中无法除去
(2)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SO已除尽
(3)除去过量的Ba2+ 上一步产生的BaSO4沉淀对加碳酸钠溶液除去Ba2+无影响,故可以减少一次过滤操作
解析 NaCl、Na2SO4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可向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除去SO,但此过程中引入了Ba2+,故需在后续过程中把Ba2+除去,可加入Na2CO3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