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7-13 19:4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学案)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一课时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天然循环
【学习目标】
1、分析水分子的三态变化和水分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学习重点】
认识分子的特征,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观察分析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水的三态变化P22-23
1、 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2、 水在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几变几不变)?
3、 通过水分子的三态变化和运动,总结出分子的特征?
阅读教材——水的天然循环P24-25
4、水的天然循环是怎样实现的?
【课堂导学】
1、 阅读教材,和同学讨论自主学习的问题1-3,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2、 教师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用针筒压缩空气和水、25ml酒精和25ml水混合),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分子的特征。
3、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随堂诊断】
1、 完成书后练习——挑战自我1、2(P29)
2、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为什么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比晾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干的快?
3、 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这两个现象都说明了( )
A.微粒质量变大 B.微粒间有空隙 C.微粒不断运动 D.微粒的质量变小
4、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 )
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变了 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
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了 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
5、下列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
【家庭小实验】
放一小块蔗糖于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例如:我今天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我今天没弄清楚的问题,我给教师的建议等。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二课时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天然水中所含有的物质,了解吸附、沉降、过滤、蒸馏等方法可以除去这些杂质;
2、能熟练掌握过滤操作,说出操作要领;
3、知道水和矿泉水、硬水等的区别及硬软水的鉴别方法;
4、能初步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能判断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习重点】
掌握天然水的净化方法;能判断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25,观察该页图示,知道地球上各类水的比例。
2、观察一杯浑浊的水,讨论里面分别有些什么物质。
3、阅读教材P26-27,了解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各类杂质。
4、阅读教材P27,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5、阅读教材P27,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课堂导学】
1、展示自主学习中问题1、2、3的学习情况,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过滤实验,归纳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2、观察过滤后得到的澄清液体,这是纯净的水吗?交流学习纯净物、混合物,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
3、观察演示教师演示实验,讨论总结硬水和软水鉴别以及硬水的软化方法。
【随堂诊断】
1、 阅读教材图示——自来水的生产过程(P28),完成在线测试1、2以及挑战自我3、4。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医用酒精 B.液态氧 C.碘盐 D.洁净的空气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
A.空气 B.河水 C.冰水混合物 D.水泥沙浆
4、除去溶于水中的有色杂质,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
A. 用纱布过滤 B. 用水稀释 C. 滴加盐酸 D. 活性炭吸附
5、下列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自然沉降 B.活性炭吸附 C.过滤 D.消毒剂消毒
【家庭小实验】
根据人工净水的原理,查阅资料自制净水器。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第一课时 水的分解
【学习目标】
1、观察电解水实验,能描述并分析实验现象,认识水的组成,能说出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2、从微观角度分析电解水的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3、通过对水的分解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分解反应,并能对其它类似反应进行判断。
【学习重点】
能描述、分析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能判断分解反应。
【学习方法】
实验观察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自主学习】
1、 阅读教材水的分解(P3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有何现象?它们的体积比为多少?怎样检验?分别是什么气体?
2、 什么叫分解反应?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水的分解实验。
3、 阅读教材交流共享(P31)问题,观察教材图示(P32),试着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课堂导学】
1、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电解水,描述实验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问题、图示(P32)和多媒体的动画,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3、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进行交流(先组内、然后全班)。
【随堂诊断】
1、 完成教材在线测试1、2,挑战自我1、2、3。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 (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3、对下图理解错误的是 (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第二课时 水的合成
【学习目标】
1、观察氢气燃烧的实验,会描述实验现象,并能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通过对氢气燃烧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化合反应,并能对其它类似反应进行判断;
3、了解化学变化中能源的转化,认识氢能源;
4、认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和判断。
【学习重点】
氢气的燃烧;化合反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方法】
实验观察法、宏观与微观想结合的思维法。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2-34
1、 了解氢气燃烧的实验,明确在观察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知道怎样判断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知道什么是化合反应。
2、 什么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导学】
1、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点燃氢气(纯净的和不纯的),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为什么点燃氢气前务必要验纯。
2、 比较水的分解和合成,从化学变化中能力的转变和物质的变化讨论:氢能源为什么是最理想的能源?
3、 小组讨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4、 从微观的角度讨论水的分解和合成,得出在化学变化中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没变,从而总结出分子、原子的特征。
【随堂诊断】
1、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D.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叙永烟叶远近闻名。下列关于叙永烟叶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颜色为红褐色 B.易燃烧 C.有很浓的烟叶味 D.不溶于水
3、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
A.火上烧油 B.百炼成钢 C.玉不琢、不成器 D.死灰复燃
4、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氢气用途的叙述中,只体现物理性质的是 ( )
A.制备金属材料 B.充灌探空气球 C.做火箭高能燃料 D.制备盐酸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2、知道原子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3、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学习重点】
原子的结构,原子构成中的规律。
【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小组合作讨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6-37
1、 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提出了什么?
2、 科学家卢瑟福用什么材料做实验去研究原子的结构?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现象?这说明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阅读教材——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P38
3、分析表中的信息,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课堂导学】
1、 阅读教材,和同学讨论自主学习的问题1和2,小组内派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展示,根据教师放映的模拟卢瑟福的实验的幻灯片加深理解。
2、总结原子的结构。
3、讨论: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4、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图表(P38)信息,找出原子构成中的规律。
5、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随堂诊断】
1、完成书后练习——挑战自我2、3(P43)
2、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
A.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B.质子数和电子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 D.中子数和电子数
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 B.原子中质子数都等于中子数
C.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 D.原子核带正电
4、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C.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没有间隙 D.分子能运动,原子不能运动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原子中的电子
【学习目标】
1、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符号表示的含义;
2、识记1-20号元素;
3、了解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排布情况;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通过分析,理解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含义。
【学习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9
1、 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排布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所在位置由什么决定?
2、 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它的圆圈、弧线、圈内数字和圈外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怎样的规律?最外层电子起着什么作用?
【课堂导学】
1、 小组内交流讨论自主学习1、2题,并派代表在班上分享学习结果。
2、 学生仔细观察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试着叙说他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 试着练习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 讨论什么是原子的稳定结构?并由此得出元素分类的依据。
【随堂诊断】
1、 完成书后练习——在线测试1(P40);挑战自我1(P43)
2、下列原子结构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3、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一定不会引起改变的是( )
①元素种类; ②化学性质; ③粒子的电性;④原子核; ⑤电子层数; ⑥最外层电子数;
⑦核外电子总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⑦ D.①④
4、溴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下图所示,试回答:
(1)X的值为 。
(2)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填序号)。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三课时 离子 原子质量的计算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含义;
2、了解离子的形成,离子的种类;学会离子符号的书写、含义、以及多个离子的表示方法;
3、识记常见的几种离子;
4、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5、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并学会运用。
【学习重点】
离子的形成和离子符号的书写;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0
1、 离子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种类?符号怎么书写?
2、 通过前面的学习,能否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出离子结构示意图呢?
3、 离子能构成物质吗?它与分子、原子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阅读教材P41-42
4、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它是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它有没有单位?
【课堂导学】
1、 展示自主学习中问题1、2、3的学习情况,相互点拨,互帮互助。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离子符号的书写,理解其含义。
5、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能比较熟悉的运用,并且能找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随堂诊断】
1、完成书后练习——在线测试2题(P40)
在线测试1、2、3题(P42)
2、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蔗糖溶于水是由于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D.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


2、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9.288×10-26kg B.16kg C.16g D.16
【课后反思】



第四节 元素
第一课时 元素与元素符号
【学习目标】
1、知道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识记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以及元素的简单分类;
3、认识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4、能初步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定义。
【学习重点】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书写,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小组合作讨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5-47
1、什么叫做元素?它与原子有什么关系?什么粒子能够决定元素的种类?
2、观察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有哪些含义?我们可以把元素简单分为哪几类?
3、在地壳中,元素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4、什么叫做单质?什么叫做化合物?怎样区别?
【课堂导学】
1、 阅读教材,和同学讨论自主学习中问题,互帮互助,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2、 仔细观察老师投影出的元素周期表,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元素的分类,并讨论元素符号的含义。
3、 分析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找出他们分类的依据。
【随堂诊断】
1、完成书后练习——挑战自我2、3、5题(P50)
2、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电子层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判断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CA钙元素 B.aU金元素 C.n氮元素 D.铅元素Pb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
A.CO2 B.CaO C.Na2O D.Al2O3
5、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 )
A.单质 B.混合物 C.化合物 D.纯净物
6、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H2 B.Al C.O D.CH3OH

【课后反思】


第四节 元素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简介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周期和族的划分;
2、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培养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总结规律的自学能力;
3、学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信息。
【学习重点】
学会用元素周期表,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8
1、元素周期表是哪位科学家发现的,按照什么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什么叫做周期和族?
3、什么叫做原子序数?它与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4、阅读课本,完成48页活动天地。
【课堂导学】
1、 展示自主学习中问题1、2、3的学习情况,小组相互点评。
2、 观察老师投影出的元素周期表,找出元素符号书写的规律,并规范元素符号的书写。
3、 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从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举例说明。
【随堂诊断】
1、 完成书后练习——在线测试1、2题(P49) 挑战自我1、4题(P50)
2、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锂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 B.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8g
C.锂元素和氢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D.锂元素和氢元素属于同周期元素
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3号元素的符号是 ;11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9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其中x为 。该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离子,画出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3)由1号元素和8号元素组成的阴离子符号为 ;
【课后反思】

到实验室去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操作(二)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托盘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
2、初步学会物质质量的称量、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和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3、进一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
学会仪器的使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操作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明确下列内容。
实验药品: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课堂导学】
实验一物质的称量
技能训练
1、托盘天平的使用
2、液体的量取
实战演练:称取3g食盐,放入一只100ml的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15ml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

实验二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技能训练
1、在玻璃棒上套胶皮管,用橡皮塞塞住试管。
2、组装装置并检查其气密性。
3、仪器的洗涤。
【随堂诊断】
1、完成教材反思交流(P54),然后进行讨论。
2、右图表示的是某同学用50 mL量筒最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操作。请你仔细观察该图,判断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实际是(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5mL。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能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2、了解水的重要性及水资源的保护、水的净化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数排布初步知识;
4、能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分类;
5、会列出本单元知识要点,并初步学会根据相关知识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学习重点】
根据相关知识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一、列出本单元知识要点
二、标出你认为重、难点的知识点。
三、构建知识网络:寻找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组块,按一定方式将知识组块联结起来。















【课堂导学】
1、 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中运到的问题,完善知识网络结构。
2、 课堂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结构,讨论、补充。
3、 完善知识网络结构。
【随堂诊断】
教材单元练习(P55-56)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