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17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4分)
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前行就是少年的方向、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家人的殷切期望,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年轻的我们一路踏歌前行,期间有过胆怯,有过徘徊,有过咀丧,但回首逝去的岁月后,我们依旧踏着追梦的稳健步伐,让生命的车轮缓缓而执着地转动,驶过雉嫩,驶过天真,驶过冲动,驶向成熟。
(1)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2)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注音。(2分)
①咀应改为沮 ②雉应改为稚
①谆谆教诲zhūnzhūnjiàohuì ②徘徊páihuái
2.古诗文名句积累。(10分)
(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句子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渔家傲·秋思》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与中原秋景不同的一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下阕中表达词人远大理想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满江红》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句子是: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C.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矣
C
【解析】A.为了/接受;B.比/对;C.派;D.担心/忧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1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D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就是出自于其中的《魏策》。
B.“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勉励马生勤苦学习的一篇赠序。
C.《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A
二、阅读(65分)
6.同学们阅读了《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水浒传》三部作品后,在探究祥子、尼摩船长、林冲这三个人物形象时,有同学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深重的悲剧性色彩,认为值得同情,但有同学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需要批判,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其中两个人物及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由。(7分)
我选择的是 和 ,我认为他们 ,因为 。
(一)名著联读(7分)
示例一:祥子/尼摩船长/林冲我认为人物身上都具有悲剧性色彩,值得同情。因为①前期的祥子虽然无依无靠,从乡下来到城市打拼,但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却为买一辆车经历了三起三落,最后在心上人小福子死后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成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②尼摩船长是一个印度王子,怀有理想主义信念,领导抗英殖民斗争,却落得家破人亡,他利用“鹦鹉螺”号在海底打捞获得的巨额财富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穷苦的民众,结果“鹦鹉螺”号上的船员接连死亡,最后只剩下尼摩船长一人,郁郁而终。/③林冲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惨遭高俅多次设计陷害,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最终江南平定后,林冲作为幸存正将,随大军班师,却在屯扎杭州期间得了风瘫,在半年后病故,半生坎坷。
示例二:祥子/尼摩船长/林冲我认为人物所作所为都有不妥之处,需要批判。因为①后期的祥子在失去小福子后变得堕落颓废、偷奸耍滑,不再老实憨厚,不关心坐车的安全,还故意耍坏,为了钱出卖阮明,让他丢掉性命等。/②尼摩船长因故土受到侵略者的侵略,性格变得冷酷无情、喜怒无常,虽然把阿龙纳斯等人从海中救起,却不允许他们离开。不顾阿龙纳斯的劝说,把敌舰击沉,让全舰的人沉入海底。/③林冲有逆来顺受的性格弱点,高俅设下圈套,诱林冲误入白虎堂,将他逼得家破妻离,然而林冲还是选择委曲求全,放弃反抗,逆来顺受的性格也是促成林冲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二)古诗阅读(6分)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送春 王令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①凤城:即国都长安。
7.两首诗点明暮春时节的意象分别是 、 。(2分)
8.同样面对春之将去,两位诗人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意说一说。(4分)
残花
绿暗红稀
《送春》中诗人用子规啼血唤东风来表达竭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又表达了自己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暮春浐水送别》中诗人通过劝友人莫听时光流逝的声音,来表达送别的惆怅与忧愁。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乙】
曾子衣敝衣①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④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⑤也。”
【注释】①敝衣:破旧的衣服。②致邑:送给他土地。③修衣:添置衣服。④奚为:为什么。奚,何。⑤全其节:保全他的节操。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1)所恶有甚于死者超过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同“避”,躲避
(3)予人者骄人轻视
(4)纵子有赐纵使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纵使国君赏赐我土地,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11.【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对比论证。先反面论述有的人因为看重生命惧怕死亡,因而一切可以躲避祸患保全生命的手段(不义)都会采用。再正面论述有的人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保全生命,但他却宁愿舍弃生命而获得“义”。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2.【乙】文中曾子拒绝鲁君“致邑”的做法,可以印证【甲】文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2分)
印证甲文中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文中,鲁国国君因为曾子“衣敝衣”,要送给曾子一大片土地,要曾子用这些土地上的财富来购买华丽的衣服,曾子既不愿意接受馈赠而“畏人”,也不愿意馈赠者“骄人”,甘愿“衣敝衣”而不受馈赠,表现了曾子坚持“义”且无功不受禄的品质。
【译文】【乙】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种,鲁国国君派人要给他送土地,说:“请用这个土地里的财富来添置衣服。”曾子坚决不接受。使者回去,又再次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我土地,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最终(曾子)没有接受(土地)。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节操。”
【甲】《送东阳马生序》第一、二段。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四)文言文阅读(10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1)录毕,走送之跑
(2)尝趋百里外小步快走
(3)吾材之庸不逮人也及,比得上
(4)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依靠,依仗
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
15.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2分)
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16.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2分)
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译文】【乙】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我每天都学习,长久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一倍;我才思敏捷也超过别人一倍。摒弃这些而不用,就和愚笨、平庸的人没有分别了。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①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②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魏氏复定。
【注释】①约:准备。②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1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1)冠盖相望车盖
(2)魏王再拜两次
(3)入见秦王拜见
(4)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私下里,私自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
(2)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
魏王两次拜谢(唐雎),并立即准备车马派遣唐雎(西出说秦)。
这将会失去一个东方屏障魏国,而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的实力),这对于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
19.选文中的人物对话非常精彩,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分)
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雎,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多次了,我还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费口舌了。
20.选文与《唐雎不辱使命》都讲述了唐雎成功游说秦王的故事,请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2分)
选文中唐雎靠两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让秦王屈服;而《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是靠其武力与不卑不亢的精神让秦王屈服的。
【译文】齐国、楚国相约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年纪有九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出使西方游说秦王,让救兵先于老臣从秦国出发。”魏王两次拜谢(唐雎),并立即准备车马派遣唐雎(西出说秦)。唐雎拜见了秦王。秦王说:“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唐雎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危急却不派救兵,我私自认为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再说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来供品,认为凭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军队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却没有赶到,魏国一旦形势危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这将会失去一个东方屏障魏国,而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的实力),这对于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秦昭王立刻发兵,魏国则能够再次得以保全。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⑩。”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六)文言文阅读(10分)
【注释】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间所享之福。慎:人名,指宋慎。
2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第二年
(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近侍,侍从,近旁的人
(3)上感悟,遽起立即,匆忙
(4)会前使阻风钱塘江适逢,正赶上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2)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
(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骑他的驾前双马快速前去赦免宋濂。
23.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尊老敬老(或: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等)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残暴(残忍、嗜杀、健忘等)等缺点。(2分)
24.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译文】宋濂学士,洪武年间凭借文学成就蒙受皇恩最为长久,后来(他)因为年老辞官回家,每年到了万寿节的时候就来京城祝寿,皇上赐他筵席,(他)所受恩宠和以前一样。一天(宋濂)和(皇上)登文楼,楼很高,(他)登台阶时跌倒了。皇上说:“先生老了,明年(万寿节)你就不要来了。”宋濂跪拜谢恩。到了第二年万寿节前的几天,皇上说:“宋先生差不多到了吧?”(他)大概忘记以前说的话了。过了很久宋濂也没到,(皇上)说:“他是不是因为大风受阻?”(于是)派人到江边查看,(发现宋濂还是)没到。(皇上)又说:“他是不是生病了?”又派人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皇上听了大怒,命令就在他家杀了他。不久,(皇上)回宫了。吃饭的时候,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皇上”)身边,皇上问:“皇后为什么只吃(或“安排”)蔬菜?”皇后答:“我听说宋先生今天要被赐死,所以只吃(或“安排”)蔬菜,来增加宋先生的阴间之福。”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骑他的驾前双马快速前去赦免宋
濂,说:“宋濂罪不及死。”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稍微耽搁了时间,后派的使者赶到的时候(宋濂)已被绑赴刑场,(在刑场上,后派的使者)宣读了赦免诏书,(宋濂)得以免死。又过了很久,宋濂的孙子宋慎犯了死罪,(宋濂)又一次被抓到京城,(皇上)将要杀他。孝慈皇后又极力营救宋濂,(对皇上)说:“种田人家为子孙请一个先生尚且有始有终,宋濂作为太子诸王的老师,怎能不感谢他的教导之恩呢?况且宋濂在家,一定不知实情。”皇上于是免去了宋濂的死罪。
【甲】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①之。仁师至,悉脱去杻械②,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魁首见徒侣③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万一暗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伏伽惭而退。及敕使至,更讯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七)文言文阅读(12分)
【乙】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覆按:审查核实。②杻(chǒu)械: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③徒侣:同伴。
2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与饮食汤沐(热水)
B.更讯诸囚(改变)
C.州里服其不校(同“较”,计较)
D.引躬克责(自身)
B
【解析】B项中的“更”是“重新”的意思。
2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深为足下忧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B.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知其冤而不为伸邪 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D.虽在仓卒 虽我之死(《愚公移山》)
D
【解析】A.替/被;B.用/因为;C.表转折,但是,却/表并列;D.即使。
2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万一暗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
(2)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万一因我的愚昧浅陋判断不准,放错了人,我宁愿以自己一人换取十个囚犯的生命。
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28.崔仁师与刘宽在品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结合两文内容进行分析。(4分)
崔仁师和刘宽都具有宽厚仁慈的品格。崔仁师断案公正宽恕,释放了许多囚犯,并且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刘宽为人宽厚,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丢牛的人,反而加以宽慰,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施刑以示羞辱,从不施加严刑。
【译文】【甲】
青州有人谋反,州县官员逮捕其同伙,致使牢狱中人满为患,诏令殿中侍御史安喜县崔仁师前去审查核实。崔仁师到了青州,命令卸去囚犯的枷具,给他们饮食、让他们沐浴,加以宽慰,只将其首犯十余人定罪,其他人都释放。崔仁师回朝禀报,太宗又派人前往判决。大理寺少卿孙伏伽对崔仁师说:“您平反了很多人,依人之常情谁不贪生,只恐怕这些首犯见同伙免罪释放,不肯心甘情愿,我深为您忧虑。”崔仁师说:“凡定罪断案应当以公正宽恕为根本,怎么可以自己为了逃避责任,明知其冤枉而不为他们申诉呢?万一因我的愚昧浅陋判断不准,放错了人,我宁愿以自己一人换取十个囚犯的生命。”孙伏伽羞愧地退下了。等到太宗派的人到了当地,重新审讯犯人,他们都说:“崔公公正宽仁,断案没有冤枉,请求立刻处死我们。”没有一人有二话的。
【乙】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市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儿,指认牛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他先后主管过三个郡,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上的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始终不对其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总是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他就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看见老年人总是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三、写作(68分)
29.语言运用。(8分)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我觉得隶书的“人”字,像一个人两条腿走路的样子,我认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中的“贵”是指人天生就要不断前进。
示例:我觉得甲骨文的“人”字,像一个人在鞠躬的样子,我以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中的“贵”是指人内心应该懂得敬畏自然并且对他人要谦逊有礼。
请你参考示例,选择“人”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字形,谈谈你对《说文》中的“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这句话的理解。
3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成语“行不贰过”出自《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它的意思是,犯过的错误不会再犯第二遍。
请以“行不贰过”为话题,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