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3 19:5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1.鲁迅诗句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2.关于鲁迅的挽联
著述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郭沫若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执著地把自己的生活、生命牢牢地和民族、时代拴在一起。他的个性极强,最痛恨奴颜媚骨;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他解剖中华民族比谁都更切准脉搏。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但是却从来没有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是一枝“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晚清政府参加万国博览会
世博会是由主办国政府举办的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今昔对比
晚清政府参加万国博览会
19世纪末,从英国开始,他们每过几年就会举办一场万国博览会,以便世界各国学习或者是展示自己的先进技术。但1905年比利时博览会上,于是在一众先进的社会生产机器面前,清朝的展览品却是:烟枪、烟灯、锋利砍刀、牢狱刑具,小足妇人缠足鞋、草屋模型、奎星楼及城隍庙模型,最后就是药王财神等多方神像照片。
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11月5日到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共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在中国馆内,复兴号高铁体验舱模拟驾驶台前人头攒动,事实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正在搭乘高速行驶的“中国号”列车:俄罗斯食品电商平台搭上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快车…
鲁迅
就全文来看,本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主义 实质 做法 后果 态度
分析“闭关主义” 的实质、做法和后果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作者的态度 :否定了闭关主义。
分析“送去主义”的实质、做法和后果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的态度:否定送去主义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语言犀利、幽默,讽刺强烈: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碜可怜,可鄙可笑。
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分析“送来主义”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倾销商品(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第7自然段: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6自然段:因为……
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排外
媚外
误国
卖国
因为
所以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主义
因果论证
小结:论证思路


送来主义
被侵略
受害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不 挑 选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如何挑选,课文列举了几种正确的做法?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
(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
比喻论证,既清楚透彻,有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拿来主义”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文章结尾共由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2.怎样“拿来”
3.“拿来”有何意义
4.怎样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建设民族新文化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创新
写 作 背 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对内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文化界也有一些御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发展的。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衡阳平安夜狂欢
近年来,一个新的民俗在衡阳野蛮生长,受西方文化影响,每年平安夜,不少市民聚集在以解放路口为中心的老城区街头占道狂欢,而且参与狂欢的人数逐年增加,从以前的几万人飙升到2015年超过20万人。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不仅衡阳本地热衷于此,周边娄底、邵阳、永州、郴州等地的年轻人也成群结队赶来参与,正因如此,衡阳的平安夜也被称为中国最疯狂的平安夜。
10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10位博士生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导致民众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淡漠,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拓展升华,反思现实
我们该如何对待外国节日的冲击?
学 以 致 用
1、传递的爱与欢乐、追求自由等精神值得我们吸取。
2、过度的狂欢、无意识的消费等行为要扬弃。
3、全球化时代,文化共享与互相欣赏已成为常态,中国要有文化大国的自信。
4、传承与进化,可以让圣诞这一节日富有中国特色,吸收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樱花深处 冯卓雅
江南是我的故乡,一直很想回去,回去看看我的祖先生长的地方,看看中国词曲文化孕育成长的地方。于是去年去了,仲春的无锡,没有江南烂漫的杏花,长堤拱桥边,一树又一树,全是恣意开放的樱花。
我有点发懵,这便是我祖先生长繁衍的地方么?这便是中国词曲文化孕育成长的地方么?于是有人告诉我,这是无锡市政府为了能争取日本投资而斥巨资引进的日本名种樱花……
哦,原来又是一些先进的“拿来主义”者,把老祖宗留下的杏花都送进博物馆去了。我仰视这云也似的樱花,背上竟有些竦然的寒意,樱花深处,有一种叫做自信的东西正在悄悄凋零。先生的拿来主义没有错,对于别人的“鱼翅”,必须放胆“拿来”,
那么姑且不论樱花这种多年生落叶乔木是否算得上是“鱼翅”,单看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杏花,恐怕也未至于算得上要遭扔弃的“糟粕”吧?缘何竟遭如此冷遇呢?归根到底,不过是国人的自卑感作祟罢了。日本人有钱,经济强势造出了文化强势,而一些“勇于进取”的国人,自然便迫不及待地倾倒在这种强势之下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想与国际接轨,学习他国以求“和”,必须以“不同”为基础,没有自身的立场和原则,求得的“和”只是随大流,并非和衷共济。先生虽然主张“拿来”,然而“拿来”有个前提,便是“运用脑髓,放开眼光”。放开眼光不仅指对外谦虚的眼光,更指对自身自信的目光!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的源远流长,如何的博大精深已经是无庸赘述的了,倘若一味的自卑,一味的在拿来别人的东西的同时丢弃自己的“鱼翅”,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吟起“沾衣欲湿杏花雨”,只能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描绘中想像琵琶的音色了,因为他们眼前只有樱花,耳畔只有摇滚。
遥想盛唐的时候,人们虽爱听茶肆间的胡乐,却并不唾弃自己的霓裳六幺,现在的美国人虽爱中国菜,却并不唾弃自己的麦当劳,悉尼人虽然欣赏京凉剧,却并不唾弃自己的歌剧,可见兼收并蓄才能更见丰美,“和而不同”才能强盛。
多想再回江南去,看看我的祖先繁衍的地方,是否丰美。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学习之道:
小结1:明论题
本文是在侧重阐述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
“拿来主义”——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摘录)
比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论 证 探 究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将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就近取譬,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文艺性议论文(杂文)特征之一
鲁迅杂文语言风格
二、质疑 求真
1.第一段中,“发扬国光”实质上是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它还可以促进它国文化的流入,这里的批判是否不妥?
2.第四段“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句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拿来主义”一定比“送去主义”或“送来主义”好吗?)
(1)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如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目前全世界已有200多所孔子学院。
(2)一带一路的实践活动
(3)中国高铁已输出到海外的许多国家,5G的海外实践。
3、紧扣语境,朗读体悟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送去主义
“抛来”:扔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企图。
“抛给”:表示是怀有企图,含有鄙视意味的赏赐。这里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阴谋罪行。 ——送来主义
小结2:品内涵
鲁迅批判的不是“送去主义”,是“送”的态度。因此在旧的时代作者极力批判“送去主义”,甚至主张摈弃“送去主义”。
1.将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就近取譬,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文艺性议论文(杂文)特征之一:语言的形象性
鲁迅杂文语言风格
2.鲁迅先生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他通过精准的词语锤炼,善用夸张、反语、幽默等方式来表达犀利的讽刺。
——文艺性议论文(杂文)特征之二:语言的讽刺性
三、存疑求真,思意义
“拿来主义”对我们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实例说明
文化自信,
积极创新。
当今中国很多人对西方的圣诞节趋之若鹜,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盲从追捧,凑热闹而已,在极尽狂欢中却只能迷失了自我。
改写 比喻论证:
某些人盲目追捧圣诞节,就好像把自己当成文化上的乞丐,在西方的圣诞节里狂欢,好似乞丐披上龙袍一样欣喜若狂。然而殊不知,乞丐即使披上了龙袍,脱去了龙袍仍然是个乞丐。
我们不要做乞丐,要做自己文化国度的王者!
2、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改写划线部分句子,
使表述形象,观点突出。
2000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2000多年后,习近平也延续“和而不同”精神向全世界给出中国梦的解释: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并创新性发展,将中国梦与各国各民族之梦对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① 天下为公行大道 ② 国无德不兴
③ 治国有常民为本 ④ 绝知此事要躬行
⑤ 腹有诗书气自华 ⑥ 咬定青山不放松
⑦ 天下之治在人才
四、总结延伸:文化强国
今天《拿来主义》还有价值吗?
阅读以下几则“拿来主义”新解,发布一下你的看法。
1、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娱乐明星极其崇拜,为了追星,往往对明星的举手投足、穿着打扮等都刻意模仿,这种“拿来主义”是否值得学习?
2、近几年,下至普通学子,上至大学教授、高官政要,屡见爆出身陷“”抄袭门。同样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靠拼贴他人成果而成的“抄袭”,与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当前,“山寨”泛滥,山寨手机、山寨网站,甚至山寨春晚等充斥我们的生活。在全球兴起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浪潮下,如何看待这种走样的“拿来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