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数学六上 4.4工程问题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小学数学六上 4.4工程问题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13 21: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工程问题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二学段 年级 六年级
相关领域 解决问题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本节课一开始,教师设置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冲突的情境“要剪的窗花的数量在变化,合作时间却相同”,使学生产生探究原因的愿望,有效的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后面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中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联系,在普遍联系中学习数学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因此本节课关注引导学生在新旧数学知识间建立联系:解决问题过程中调用分数、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方法和经验,解答完问题后,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通,促进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体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工程问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已知具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的整数应用题解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分数来解决同一类数量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与之相对应的整数应用题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之和)等于(合作的)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时遇到的不是具体的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而不易理解。教材出示例题后,请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思考,在解决方法上也是开放的,可以用设数方法和工程问题独有的方式进行解答。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学生情况:在长期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工程问题中常见的问题都很相似:工程问题工作总量为什么用“1”表示?为什么工作总量数量变化,合作时间不会变化?另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进行思考与解决。教学方式: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自我探究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技术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活动中认识工程问题工作总量为“1”的特点,借助已有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想、验证、对比、归纳、运用”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认识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为“1”的特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发现冲突,引发思考为了庆祝元旦,同学们要剪一些相同的窗花装饰教室和办公室。女生小组单独剪,需要10小时,男生小组单独剪,需要15小时。如果两小组合作,需要多少小时完成任务?题目没有窗花的总量没法算。 教师引导:题目中确实没有要剪窗花的总数量,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可以假设窗花的数量。 教师追问:你觉得这些窗花会有多少个? 120个,60个,300个,840个……猜一猜,这几个数据,哪个需要的时间多?学生猜一猜(一样多,数量多用的时间多)教师提出:选择数据算一算,进行验证。学生交流: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剪的窗花的数量不相同,合作完成时间却始终是6小时?【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和交流问题过程中,计算结果和生活经验产生冲突,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探究原因,理解工程问题特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从哪里入手?(从题目开始入手研究)“女生小组单独剪,需要10小时”,你联想到了什么?“男生小组单独剪,需要15小时”,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女生小组单独剪,需要10小时,可以想到(如图1)。男生小组单独剪,需要15小时,可以想到(如图2)。追问:表示什么意思? (1和10可以表示什么?)呢? 在交流讨论中理解: 1、1和10都是时间,表示1小时是10小时的,也可以表示1小时剪的窗花是10小时剪的总数的。2、表示把总任务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把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总任务的.教师说明:学习分数时,我们把一些物体用单位“1”表示,这里,我们也可以借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所以可以表示工作总量除以女生的工作时间,也可以表示女生1小时完成工作总量的,也就是女生的工作效率。如果工作总量用1来表示,那么可以怎样计算两队的合作时间? 理解算式含义:表示男生小组和女生小组合作一小时完成总任务的。 表示工作总量除以两个小组工效和,也就是合作的时间。(如图3)【设计意图】从题目条件入手,了解工程问题解答思路,理解工程问题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的特点。比较两类算式,建立联系观察板书: 比较两种解答方法,说说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方法工作总量用具体数量,第二种方法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2、两种方法用的数量关系相同,都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3、用数量和用“1”表示 工作总量,两个小组的工作效率始终是和。 例:窗花总量是120个,女生每小时剪12个,占总量的; 窗花总量是300个,女生每小时剪30个,占总量的; 把窗花总量看作单位“1”,女生每小时剪的数量占总量的。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剪的窗花的数量不相同,合作完成时间却始终是6小时?现在能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吗?窗花的数量不论怎么变化,女生的工作效率都是总量的,男生的工作效率都是总量的。两个小组的工作效率不变,所以,合作时间始终是6小时。教师总结: 今天解决的问题在数学中称之为工程问题,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假设工作总量数量解决问题,假设的数量很多,而这些工作总量的数量又可以用单位“1”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对工程问题两种解答方法的比较和思考,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工程问题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的特点,体会用分数方法解决问题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三、据例题条件,说说算式意义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例题条件进行理解算式意义联系,加深对工程问题解答思路的了解,扩展学生解题思路。四、拓展思路,建立联系1、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书,一种故事书分上下册,这些钱如果都买上册,可以买10本,都买下册,可以买15本。如果购买上下册,可以买几套?2、从北京地到某地,甲车需要10小时,乙车需要15小时,如果两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几小时两车可以相遇?尝试解决问题,班中交流(交流中关注工作总量数量与单位 “1”混用的问题) ,你还能编一个用这个算式解决的题目吗?这个算式在所编题目中的表示什么?思考:这几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点?把工作总量、总价、总路程看作单位“1”来解决问题,运用的数量关系也是以前学过的基本关系。教师总结:这几道题也是工程问题,看来这个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工作总量,还可以表示总价,总路程。【设计意图】通过相同算式不同事件不同数量关系的比较,充分建立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在原有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总路程、总价等总量也可以用单位“1”表示,题目也可以用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解决。
图3
图2
图1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