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冰川地貌课件 (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3冰川地貌课件 (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13 22: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冰川地貌
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地球表面形态
p.61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冰川地貌的景观图,了解冰川地貌,并描述其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2.能够根据实验模拟与动画演示,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动态的分析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分布特点,提升综合思维。
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究冰川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冰川
是指极地(高纬度)或高山地区(高海拔)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冰川分类:
大陆冰川(高纬度地区:如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如阿尔卑斯山)
p.61
大陆冰川
p.61
山岳冰川
p.61
冰川地貌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p.61
p.61
冰川侵蚀和擦痕
p.62
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
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
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留下冰川擦痕。
冰川擦痕(微观)
冰川侵蚀地貌
(1)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积水容易成湖。)
冰斗的形成:冰川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刨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
p.62
五大湖---冰蚀湖
(2)冰蚀湖:
冰川侵蚀作用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
(如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冰蚀湖
冰川侵蚀地貌
p.62
五大湖---冰蚀湖
提示:冰川堆积是否会形成湖泊?为什么。
冰蚀湖
探究: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都是“冰蚀湖”吗?
p.62
(3)刃脊:
在两个相邻的冰斗之间,岩石通常被侵蚀得很薄,形成狭窄的山脊。
由于它很像锋利的刀刃,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刃脊”。
冰川侵蚀地貌
p.62
冰川侵蚀地貌
(4)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p.62
冰川侵蚀地貌
(5)冰川槽谷:冰川流动时刨蚀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p.62
冰川侵蚀地貌
(6)峡湾:
呈狭长状,两岸壁高直、陡峭,谷底宽,海水深度大,两岸壁往往还会形成很多瀑布。
p.63
探究:峡湾是怎么形成的?(形成过程)
p.63
形成峡湾主要地质作用:冰川侵蚀
p.63
图示-挪威地形 峡湾示意图
p.63
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和堆积的岩屑称为冰碛(qì)物。
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冰川堆积地貌有:冰碛垄、冰碛丘陵、冰碛平原等。
探究:(冰川堆积物和流水堆积物)的颗粒有什么区别?
冰碛物质
冰川堆积地貌
p.63
读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垂直剖面图,比较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流水堆积:有明显分层,且颗粒物明显的分异堆积现象。
原因:在流水堆积过程中,受重力作用,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分选性)
冰川堆积:无明显分层,大小颗粒不分,杂乱无章分布
原因:冰川在短时间内融化,其携带的颗粒物来不及分选堆积,只能大小混杂地堆积在一起。 (无分选性)
p.63
总结:冰碛物特点:
①分选性差;
②磨圆度差;
③可见磨光面或冰擦痕。
冰碛物
(7)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来搬运的物质堆积在冰川谷底,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
冰川堆积地貌
p.63
(8)冰碛湖:
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积水成湖。
冰川堆积地貌
p.63
探究:冰碛湖和冰蚀湖的区别?
冰川堆积与冰碛垄形成示意图
(9)冰碛垄:
在冰川侵蚀山体的过程中大量碎屑随冰川流动,
碎屑在冰流两侧聚集形成侧碛(qì)垄,
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终碛垄。
p.63
冰川地貌
冰川
侵蚀
地貌
冰川
沉积
地貌
冰斗
角峰
刃脊
峡湾
冰碛丘陵
冰碛湖
外形如围椅状
金字塔形尖峰
刀刃状的山脊
轮廓曲折,岸壁陡峭
波状起伏
冰碛丘陵之间
洼地积水成湖
思维导图
冰川地貌及其景观特点
p.63
当堂训练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的分布。
1.终碛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磨圆度好 D.棱角明显
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课后练习自己画出冰川地貌的思维导图,并完成练习册。
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观——“黏土塔”,几乎每一根“黏土塔”顶部都有一块巨石,部分“黏土塔”内部也有巨石。
1.“黏土塔”景观中的巨石最可能来自 (  )
A.冰川搬运、沉积形成的堆积物
B.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的堆积物
C.风力搬运、沉积形成的堆积物
D.当地岩石风化形成的堆积物
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观——“黏土塔”,几乎每一根“黏土塔”顶部都有一块巨石,部分“黏土塔”内部也有巨石。
2. 塑造“黏土塔”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重力崩塌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观——“黏土塔”,几乎每一根“黏土塔”顶部都有一块巨石,部分“黏土塔”内部也有巨石。
3. 几乎每一根“黏土塔”顶部都存在巨石的原因可能是 (  )
A.顶部巨石减小风力侵蚀
B.巨石压固土体,增强抗侵蚀能力
C.顶部巨石使下方土体免受雨水冲刷
D.先形成“黏土塔”,后覆盖巨石
峡湾地貌
(1)根据右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2分),
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2分),
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2分),形成峡湾。
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1)分析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冰湖较多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
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
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
冰湖又称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古冰川谷、古冰斗内。冰湖受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溃决。目前冰湖溃决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 420 m,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现场调查发现,冰川已退至冰湖后缘220 m处的断裂面,且发现该区间有冰川滑(擦)痕。下图示意西藏局部地区冰湖溃决高发地带分布及热杰错溃决冰湖全貌。
(2)指出此次热杰错冰湖发生溃决的原因。
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
夏秋季入湖水量大,冰湖水位高。(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
冰湖又称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古冰川谷、古冰斗内。冰湖受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溃决。目前冰湖溃决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 420 m,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现场调查发现,冰川已退至冰湖后缘220 m处的断裂面,且发现该区间有冰川滑(擦)痕。下图示意西藏局部地区冰湖溃决高发地带分布及热杰错溃决冰湖全貌。
(3)该地区冰湖溃决易引发泥石流,试说明其形成条件。
冰湖又称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古冰川谷、古冰斗内。冰湖受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溃决。目前冰湖溃决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 420 m,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现场调查发现,冰川已退至冰湖后缘220 m处的断裂面,且发现该区间有冰川滑(擦)痕。下图示意西藏局部地区冰湖溃决高发地带分布及热杰错溃决冰湖全貌。
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冰湖溃决造成洪水下泄,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
地形落差大,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
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地表植被缺乏,阻力小。
(1)分析冰碛垄的形成过程。
冰川体携带大量的碎屑物随冰川体向下滑动;随着海祓降低、气温升高,冰川体前端融化,所携带的碎屑物沉积,沉积物随着冰川的运动源源不断的在此累积;
随着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冰川退缩,碎屑物堆积体在冰川体前端显露出来,形成冰碛垄。
山岳冰川又称为“高山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粗细不同、形状各异的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
(2)与河流三角洲沉积物相比,说明冰碛垄堆积物可能具有的特征。
堆积物颗粒较大;
粗细混杂,无规律分布;
碎屑多具棱角,磨圆度差。
山岳冰川又称为“高山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粗细不同、形状各异的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
(3)在宽阔的冰川谷,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请说明原因。
山岳冰川又称为“高山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粗细不同、形状各异的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
夏季冰川体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大量的冰碛垄碎屑物随河流被带走;
在和缓区域,流速减慢,碎屑物沉积;
随着季节变化,气温降低,河流水位降低,沉积物出露出来,河道被分隔;
汛期再来临时,原有的堆积物上又形成新的堆积或侵蚀,河流水道不断地分裂,合并,形成辫状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