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春 秋
战 国
兼并
称霸
东 周
春秋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继称霸的诸侯,地盘不断扩大,再也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而进行兼并战争,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新知导入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七课
核心素养:
一、唯物史观: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战国七雄如何形成的?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二、时空观:了解商鞅变法的时空背景,内容和意义,知道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
三、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视频,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四、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分析,要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
五、国家情怀: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新知讲解
一、战国七雄
春秋末期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①大吞小,吴越宋鲁被吞并
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
田氏代齐
形成过程:
②三家分晋
③田氏代齐
姜
田
诸侯
卿大夫
韩
赵
魏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
三家分晋
楚
晋
齐
秦
燕
春秋列国形势图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1、形成标志:
三家(韩、赵、魏)分晋和田氏代齐
2、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3、时 间:公元前457-前221年
秦
魏
赵
燕
齐
楚
韩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上中下
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 楚、秦、燕
2、七雄 :
3、主要战役
齐、楚、秦、燕、赵、魏、韩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赵、魏、韩
(东南西北上中下)
学历史 知典故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魏国遭重创
战 国
魏
赵
齐
桂陵
救命啊!!!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我离间!
白起
廉颇
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
赵王
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
我天下无敌!
纸上谈兵!
赵括
长平之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2)消极:
(1)积极:
性质:兼并战争
影响:
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的战争?
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和民族交融奠定了基础
给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
战国七雄实力排名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合作探究
二.
商鞅变法
商鞅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大臣)甘龙说:"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商鞅道:"三代不同礼而王,王伯伯不同法而霸。智慧作法度,愚者制焉;贤者更乱,不肖者拘焉。”
(大臣)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反驳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因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变法的准备
统治阶级内部:排阻力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徙木立信】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变法的准备
民间:树威信
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2、变法时间
3、变法者
4、支持者
A、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B、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C、军事: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公元前356年
商 鞅
秦孝公
根本原因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又称卫鞅。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人物 秦孝公、商鞅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内容 措施 作用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利用法律促使社会安定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核心内容)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核心内容) 打击旧贵族势力,增强了秦军战斗力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冠带之伦。
——《史记》
政治
社会
经济
军事
3.影响: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 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
——《汉书 地理志》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 王充《论衡》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成功了,商鞅虽死,但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衡量变法是否成功的标准
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商鞅变法——结果
旧贵族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公正无私,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 秦策》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冠带之伦。
——《史记》
为什么变法会成功?
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个人命运,而要看改革对国家和社会所起到的作用。
商鞅变法的启示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不能害怕挫折和牺牲。
诚信是成功人士的必备品质
三、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
1、修建者:
李冰(秦国)
2、修建时期:
战国时期
6、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3、地点:
岷江
4、组成:
渠首和灌溉网
5、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
造福万代,惊动世界
不愧为闻名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鱼嘴
鱼嘴
鱼嘴
飞沙堰
飞沙堰
飞沙堰
宝瓶口
宝瓶口
宝瓶口
能力拓展
材料一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观众之力也。”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 “桓公”指的是谁?
齐桓公
(2)“合诸侯”就是与诸侯会盟,请问“桓公九合诸侯”最重要的是哪一次?这一次会盟奠定了桓公的什么地位?
3在桓公之后称霸的国家中,哪一国与桓公称霸的途径是相同的?给你什么启示?
晋国,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葵丘会盟,霸主地位。
课堂小结
战国七雄
主战役
影响
铁农具和牛耕
生产力提高
分封制瓦解
诸侯兼并
商鞅变法
都江堰
影响
背景:经济、政治、军事
时间、人物
经济、政治、军事
结果
内容
原因
成功
取 胜
人物
功能
作用
封建社会形成
奴隶社会瓦解
1、《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D
2、右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
C.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C
3.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B
4.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