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5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5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4 11:5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诗经》
采诗官
世间万物,皆可入诗歌。
时间:三千多年前
缘由:周夫子以礼乐治天下,百姓的小日子过得既慵懒又祥和。为了对抗生活的单调,他们将日常的喜怒哀乐唱成了诗歌。那时,诗歌就是生活。
采诗时间:孟秋七月,暮春三月
采诗地点:行走在田间地头,游荡于山野之间——民间
偶像指数:极受欢迎。他们来到村庄的那天,往往就是一个节日
采诗官
百姓之事无小事——民生
采诗范围:几乎来者不拒
采诗内容:有欢乐,也有疾苦,原汁原味为百姓带言。
如何保存:将民间的欢乐疾苦雕刻成诗
诗歌用途:交由乐师配上音律,最后献唱给周天子,以供参考施政。
采诗官
前人种树,后世乘凉
评价:官职小,史书甚至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但是采诗官们更乐意当个小人物,落个清静。他们悠然地当个吟游诗人,跨过山河大海,走遍中原大地,交着朋友,长着见识,肆意尝尽人生百味,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他们找到了最舒服的位置。
《诗经》的来源
“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者讽刺
“采诗”说
周代设采诗官到民间采诗,以了解民情。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孔子“删诗”说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也称“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到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诗三百
《诗经》简介
诗六义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xìng)。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31篇;“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74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诗经》简介
作品分类
《诗经》的内容: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共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精华在于15“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
《诗经》简介
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引自朱熹《诗集传》,下同)。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重叠,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
《诗经》的特点: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
1、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
2、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
3、有的隔音重叠,重首重尾。
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其中“凄凄”“喈喈”“潇潇”“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巍”等。 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诗经》的作用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制乐,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
娱乐,宴饮、朝聘等场合。
作为施政方面的参考。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教育弟子。
新课导入
【第一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愿望
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
关关雎鸠 所听
在河之洲 所见
窈窕淑女 所思
君子好逑 所愿
层次突出语约义丰
细读感悟
【第二、三章】写自己的爱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四、五章】设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
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理一理“相思之路”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爱恋
相思
梦幻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主题探究
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渴望与追求
忧思与烦恼
欢聚和成亲
受挫
幻想
1.这首情诗的特点
(1)在语言运用上: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2)在追求的方式上:弹琴鼓瑟,敲锣打鼓。
(3)在追求的对象上:是劳动中的女子。
古朴美
写作特色
2.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3.韵律和谐
(1)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小 结
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蒹 葭
《诗经.秦风》
听读
1、给生字注音
3、注意诗歌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节奏
如轻重、缓急、抑扬
(1)溯洄( )从之
(2)道阻且跻( )
(3)宛在水中坻( )
(4)宛在水中沚( )
sù huí

chí
zhǐ
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朗读指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蒹葭
配乐朗读 展示自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一、结构美
重章叠句
二、图画美
苍苍
凄凄
采采
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的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为霜
未晞
未已
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时间的发展轨迹,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了男子的执着追求。
这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呢?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把伊人在彼岸等待和主人公的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拓宽了诗意境。
追寻伊人的道路艰辛吗?
道路
方位






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心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的展现的画面。
拓展练习
清晨,晶莹剔透的露珠点缀着河边白茫茫的芦苇,一个身影躲在那一片朦胧之中,你回眸一笑,顿时引起了我不尽的相思。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你又肯给我那个机会吗?我所爱的人儿,你还记得我们的初遇吗?虽然你站在水的那一边,却不难勾起我对你的无限遐想,一个转身让我惊叹于你的超凡脱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想来也就是这样的了。可美好的事物往往很容易破灭,突然间你从我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空气里只留下你身上胭脂的余香。我不得不在这芦苇丛里找寻你那一抹美丽的倩影,我愿逆流而上,却看见那道路的艰险与漫长,顺水而下,你又仿佛在那水的中央。芦苇还是如此的茂盛,露珠依然没有逝去,不同的是你站在河岸边浅浅的对我微笑,令我沉醉。如果说思念是一种错的话,我愿意永远的错下去,只因美人如玉。
美文欣赏
在芦苇河边你却仍然和我捉着迷藏,漫天飞舞的芦苇令我迷茫,也许上天早已知晓了我的心意,你拿着一支芦苇与我擦肩而过。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身而过。既然你我在前世有了这么多次的错过,今生的我怎会轻易放弃。为爱而伤,为情而苦,我只对你一人,就让那芦苇成为我们之间的信物,你的信物刺穿我心,却也透出了你的寂寞。我想紧紧地抓住你不放,将你拥入怀中,我要的并不是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我只要我们之间能够相濡以沫,细水长流。你可曾知道当你害羞地将芦苇交予我时,我是多么的惊喜,风中翩翩起舞的芦苇给我们助兴,你脸红地跑开,你的羞涩令我心动,我知道你是逃不掉的,我们也再不用分隔于两岸,因为,我们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才刚刚开始!
美文欣赏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历来对“伊人”的解读: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心情。
“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中水的意象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
蒹葭与秋水结合,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伊人”,多数人想象成一位女性,她长裙飘飘,款款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之中,她遥远而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心中一个令人惆怅的情结。
“秋水伊人”
解读《蒹葭》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经》语言特点:
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
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词。
原因: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
回顾旧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 称之为《诗经》“六义”。
就是铺陈直叙。
就是比喻。
托物起兴,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内容。



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在水一方(之湄、涘), 宛在水中央(坻、沚)
不畏艰险,上下求索,可见渴慕之致
①执著追求:
②历经艰险:
③求而不得:
④渴慕伊人:
内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