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1.盛世与危机
2.闭关锁国
清高宗弘历乾隆帝
1711.9.25~1799.2.7
1735~1795在位
雍正帝第四子
清圣祖玄烨康熙帝
1654.5.4~1722.12.20
1662~1722在位
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1678.12.13~1735.9.28
1722~1735在位
康熙帝第四子
一、盛 世 与 危 机
继汉、唐盛世后的第三个盛世
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
17世纪60年代至18世纪90年代,包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在位期间,共100多年,历史上称作“康乾盛世”。
耘田(清康熙《耕织图》)
水田“耖”作业(《耕织图》)
棉花
水稻
烟草
马铃薯
玉米
甘薯
《康熙南巡图》(清宫廷画家王翚[huī]绘)
《盛世滋生图》(清宫廷画家徐扬绘)
清朝景德镇
清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汝窑
青花松鼠葡萄
纹棒槌瓶
(康熙年间)
青花缨络纹贲[bì]巴壶(康熙年间)
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年间)
景德镇窑珐琅彩墨竹纹碗
(清雍正年间)
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
(清雍正年间)
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康熙年间)
珐琅[fà láng]彩瓷器融会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织布苏杭愁
松江质地好,无锡花色新,棉布生产成中心
清金线地玉堂富贵地毯
丝织业中心
棉织业中心
棉织业中心
纺织图
上海松江区(原松江镇)历史上曾享有“苏松税赋半天下”和“衣被天下”之称。孕育了陆机、陆云、赵孟頫、陶宗仪、徐阶、董其昌、陈继儒、陈子龙、夏完淳、张祥和、张照等一批文人雅士。据史载,明至清松江进士达521人。历经数代遗留,区内文物胜迹璀璨,方塔、李塔、西林塔、护珠塔、修道者塔五塔耸立。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存。
清代节日集市
农业、手工业进步 推动商业繁荣
《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画面从卢沟桥经广宁门(今广安门)进郊区又经正阳门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皇宫等街市,向北延伸至居庸关。画面着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乾隆南巡图(局部)
“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
2.社会安定;
3.统治者的个人才能;
4.人民的辛勤劳动。
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的原因
1.土地兼并严重;
2.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
3.军队腐朽;
4.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5.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和珅
清仁宗颙琰[yóng yǎn]嘉庆帝
嘉庆年间,全国耕地约8亿亩,而皇室庄田、八旗庄田及政府控制的屯田就占了1/10,和珅更是占有土地80万亩,他的两个管家也占有土地6万亩。道光时大臣琦善一家占有土地达256万亩,远超和珅。
《乾隆帝南巡图》(清宫廷画家徐扬绘)
被焚毁前的圆明园(北京市海淀区)
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圆明三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其根据是乾隆年间编纂出版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另一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此地原为明代故园,经康熙帝四十八年修葺后,赐予皇四子胤禛(yìn zhēn 雍正)。
避暑山庄(河北承德)
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564万平方米。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建造,至1708年已初具规模,后又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费时87年,才算基本完工,并在宫外修建了“外八庙”。清朝前期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就成了北京以外第二个政治中心。
北京西城区恭王府
“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
邓小平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文选》
二、闭 关 锁 国
清朝奉行闭关政策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女王派特使马戛尔尼一行前往中国,提出扩大中英贸易的要求,遭到清朝政府的拒绝。在给英王的书信中写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执行了彻底的“闭关锁国”政策。
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推行“重农抑末”政策。
2.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
2.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3.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闭关锁国”具体表现有哪些?
广州十三行(清前期)
闭关锁国的变化
严厉海禁
清初为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片板不准下海”
限制开放
放宽海禁
多口开放
松江 泉州 广州 宁波
只限广州一处开放
清水师在香港沿海追剿海盗
两广总督奏定《防夷五事》:
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
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
中国人不得向外商借款和受雇于外商;
中国人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外国商船停泊处,派人弹压稽查。
根据材料思考闭关政策会产生哪些影响?
清闭关锁国政策的利弊
利: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的侵略。
弊: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利 弊
<
盛世与危机
闭关锁国
“康乾盛世”的含义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商业更加发达
盛世中隐藏的危机
清朝初期的海禁政策
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康熙乾隆时期,丝织生产超过苏州、杭州的城市( )
A.无锡
B.广州
C.南京
D.松江
C
2.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处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
A.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
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
B
3.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
B
4.阅读下列材料: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xù),在澳门开设洋行,俾(bì 使)得日有用资……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材料中的“天朝”是指哪一朝?
(2)据上述材料指出乾隆帝对与外国通商的认识,并作简要评价。
答案:
(1)“天朝”指清朝。
(2)乾隆皇帝认为清朝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人进行
贸易往来。他认为与外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是对外国人的
恩赐。反映了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愚昧无知,夜郎自大、固
步自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