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教学内容) 少年闰土 课时 安排 3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是“初识鲁迅”主题单元的第一课。课文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现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从结构安排看,本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接着按“相识——相见——相处——相别”的顺序叙述,详写了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看瓜刺猹”这一事例,条理清楚,详略分明。 从人物塑造看,既有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来表现人物,也有通过抒发“我”的感受来侧面烘托。课文还为本单元习作“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提供了范例,除了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人物特点外,还借助场景描写表达了主观情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聚焦场景,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原文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原文进行课外阅读,以更好地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和他的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去感受、概括闰土的人物形象。但该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对文章的结构梳理、内容概括、写法揣摩等方面的学习还缺乏敏感性和准确性,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另外,本课是“初识鲁迅”主题单元的第一课,要求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对鲁迅做一些了解,但要避免学生照搬大段“人物简介”,可以借助单元导语页的材料,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把握鲁迅的人物特点。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并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能说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体会他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教学难点: 能说出“我”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查找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二次 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板块一:初识鲁迅 1.出示鲁迅照片,导入:他是谁?(鲁迅) 2.学生快速阅读篇章页上的鲁迅资料,圈出关键信息: ◇原名,主要作品,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过渡: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来走近这位伟人。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节选自《呐喊》中的《故乡》。(出示课题) 板块二:初读感知 学习活动一: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疑问的词语。 1.初读反馈 (1)结合图片理解:“祭祀”“供品”“祭器”等词。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出示课文与今天表达不一样的地方 项带银圈,现在写作“戴”;尽力的刺去,现在写作“地”;检贝壳,现在写作“捡”;希奇的事,现在写作“稀奇” (这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文字还没有规范) 2.梳理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学习单提示梳理课文内容。 板块三:初识闰土 学习活动三:1.自学第2至5自然段,填写人物信息卡。 2.小组交流:看信息卡,介绍闰土。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聚焦外貌描写,点拨:“作者描写闰土外貌时为什么没有写五官?” 紫色的圆脸,说明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 小毡帽是绍兴农村人冬天时常戴的一种帽子,说明闰土来自绍兴农村。 银项圈是那时候小孩子常戴的一种饰物。 交流后小结:鲁迅先生仅用了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闰土的年龄特点、生活 特点、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真不愧是大文豪。 联读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小结:作者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只用寥寥数笔,就让一个刻薄的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并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2.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学习过程: 板块一:听写巩固 1.听写课后词语 2.抽取学生作业,师生合作批改 3.学生自评,订正 板块二:概括“新鲜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气勃勃、朴实羞涩的闰土。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学习活动一:学生默读第6-18自然段,照样子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并说说新鲜在哪儿。 (1)捕的鸟少见,一连串动词的运用,让我们一听就会,更盼望下雪。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雪地捕鸟。 (2)贝壳样子多,颜色多,稀奇古怪的名字,让我们也想去——海边拾贝。 (3)晚上看瓜,不是管贼,而是——刺猹。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瓜地刺猹,或者月下刺猹。 (4)第四件事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依然让人觉得新鲜——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的跳鱼。可以概括为潮汛看鱼(把小标题填写在作业本上) 2.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新鲜事儿。 3.这些新鲜事儿令我们印象深刻,更令鲁迅先生感慨万千,以至于多年以后,又写下一段又一段感慨。(出示语段)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海边的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有趣的事,可是同样年纪的“我”,却与他大不相间--我的眼界狭小,满是遗憾、羡慕、惊奇… (2)指导朗读:这里而有作者多少的羡慕,多少的神往,多少的埋怨,多少的无奈——反复朗读体会。 (3)这种边叙述边议论的写法叫作夹叙夹议。这里通过“我”和闰土鲜明的对比,把少年闰土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形象鲜活地刻画了出来。 板块三:对比叙述方法:描写、对话各不同 1.景物描写:动静结合定格永恒画面 月下刺猹:(出示第1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读出画面,读出心目中闰土的形象。 (2)发现动静结合的妙处; ①抓住“深蓝、金黄、碧绿”几个词语感受景色的美丽与宁静。 ②抓住“捏、刺”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 ③抓住“扭、逃”感受猹的伶俐。 (3)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对表达的作用,写景的文字可以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可以用略带兴奋的语气,表现人物的机敏。 2.对话描写:特点鲜明地刻画人物形象。 (1)学生自读,抓住重点词句汇报读书感受。 (2)师生交流。 ①抓住“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指导学生感受月夜的安静。 ②抓住“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感受闰土的善良、热情。 ③抓住“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感受闰土的自豪,经验丰富。 (3)感受“月下刺猹”的惊险、有趣。 月下刺猹是一种怎样的经历 思考:你步入到怎样的环境中,心情如何 指导学生朗读:模仿人物语气,想象人物神情——“我”的急切,闰土的活泼机警,读出月夜的静谧,感受闰土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语言。 3.对比写法:活学活用丰富语言实践。 (1)思考:作者两次写“看瓜刺猹”的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梳理两次月下刺猹的写法不同:第一次是写景,第二次是叙事。叙述方法不同;第一次是想象,第二次是对话。表达方式不同:第一次用第三人称来写,第二次用第一人称来写。 (3)重点关注景物描写的方法。(色彩,人和景,动与静。) (4)课文中,作者除了浓墨重彩地描写“刺猹”这件事,还回忆了闰土讲的另外三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看鱼。鲁迅时时回忆起这几件事,他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少年闰土的画面——那会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雪地捕鸟”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②学生口头完成填空: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 )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③出示动词,引导学生练说雪地捕鸟的过程。 “夏日拾贝”“潮汛看鱼” ①引导学生思考 :相比其他两件事,这两件事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②追问:能不能直接把这两件事去掉不写?(去掉不能体现“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板块四:对比人物形象:少爷、少年各不同 可以说,是少年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令我向往“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之外的世界。“我”格外珍惜这 份情谊。但快乐时光总是走得最急。小伙伴分手的场景,作者只有寥寥数语,却让人心中五味杂陈——(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领悟情感:你的心中是什么滋味 为什么 (发现:“我”的“哭”和闰土的“躲”,不舍、感动。) 小结:一个是在大自然中成长起来的勇敢少年,心里是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一个是在四角的天空中长大的少爷,心里满是期待和向往。身份虽然不同,但是这一对心地纯真的少年的心却贴得那么近,贴得那么紧。这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检查。 2、完成《课堂作业本》、《抄写本》 3.对比中年重逢,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过程: 板块一:对比中年重逢:形象、命运不同 小时候读《少年闰土》,最遗憾的就是这对少年伙伴的天各一方,我曾无数次想象过两个人长大后重逢的场景,后来,终于找到了——出示《故乡》片段。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 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 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30年后再相见,你有哪些想不到 (闰土的形象变化:脸、手、神情、态度……) 2.30年后再相见,“我”有哪些变化 (“我”的情感变化:激动一失望--难过) 3.对比阅读。 (出示第1自然段)你们心中一定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会变成这个样子 为什么纯真的友情会变成了主仆 请阅读鲁迅的《故乡》,去寻找答案吧! 板块二:拓展练笔 1.一边指板书,一边引导:第一自然段的场景描写让一个矫健、富有生气的少年闰土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一些难忘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照片,回忆当时的情景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出示课后练习题“小练笔”) 2.看照片同桌互相练说。 3.学生写照片画面。 4.交流评改:着重点评环境和动作描写。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生字抄写本。 2.完成小练笔 拓展作业: 拓展阅读:鲁迅《故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