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5 18:02:5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
1.(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B.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C.人类可直接利用最多的是海洋水
D.水循环的环节是指蒸发和降水两个环节
2.(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下列关于溶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澄清、透明的食盐水是纯净物
C.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的
D.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3.(2020八上·秀洲月考)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花生油 C.蔗糖 D.泥土
4.(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的是(  )。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5.(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如图,将水分别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
6.(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Ⅰ一定是降温,溶剂质量不变
B.②到③也可以通过降温来实现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②一定比①大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7.(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20℃时,100克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C.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8.(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下列最可行的是(  )。
A.将2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B.将20克氯化钠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C.在1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克40%的氯化钠溶液
D.在10克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固体
9.(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
A.水电解是化学变化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水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10.(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某直饮水机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②对应的作用是(  )。
A.过滤 B.吸附杂质 C.杀菌消毒 D.蒸馏
11.(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某兴趣小组同学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图所示。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管吸掉少量气体,烧瓶将会(  )。
A.稍上浮,但最终悬浮在液体中 B.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C.稍下沉,但最终悬浮在液体中 D.下沉,最终沉到水底
12.(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把同一支密度计依次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时,如图所示处于静止状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液体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密度
B.密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工作的
C.密度计浸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时,其所受的重力变小
D.密度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
13.(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在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中装满水,缸中水面分别漂浮着一只材料相同大小不同的玩具鸭。设甲.乙两缸底受到水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两只玩具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甲>p乙 B.p甲F乙 D.F甲14.(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食盐(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克 50 50 50 50
所取食盐的质量/克 15 20 25 30
剩余食盐的质量/克 0 2 7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5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18克食盐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15.(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科学研究中常用图像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下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图示的是(  )。
A.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
B.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C.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质量的关系
D.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6.(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图示为一种电解水的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能观察到A、B两支试管中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其中A中生成的是   气,B中生成的是   气。证明B中气体的方法是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   。该变化属于   变化,其理由是   。
(2)通过水的电解,可推得水是由    和   组成的。
17.(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人类可以对海洋进行合理利用。
(1)如图,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水在该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
A.分子间隔 B.分子种类
(2)人们通过晒盐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晶体,这种结晶方法叫   ,利用这种结晶法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   。
18.(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如图甲,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 ,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选填“升温”或“降温") ;随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19.(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三个相同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相连。向容器内倒入某种液体,待液体和球都稳定后,观察到如图所示情况,其中乙球下方的弹簧长度等于原长。
这三个球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填字母)。
A.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这三个球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填字母)。
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乙>ρ丙 C.ρ甲=ρ乙=ρ丙
其中   球(选填“甲”“乙”或“丙")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相同。
20.(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某科学探究小组用图示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
时间/分 体积/毫升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管(A)中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1)A是电源的   极,检验乙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   。
(2)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请分析实验中测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偏    (选填“小”或“大”)。
21.(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NaCl)溶液。
(1)配制时需要称取食盐的质量为   克,量取水的体积为   毫升。
(2)实验中量筒的量程应选择(  )。
A.0-20毫升 B.0~50毫升 C.0~100毫升 D.0~200毫升
(3)下图是该同学实验操作过程的示意图,请指出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之处。
   、    。
22.(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为探究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和深度的关系,甲.乙两同学把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台秤上,溢水杯口下方放置一空量筒。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并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力计示数为G。然后将金属块缓慢浸人水中,且始终不与杯接触,如图所示。
(1)金属块浸没前,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浮力大小逐渐    。
(2)据此,甲同学认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随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大而增大;而乙同学则认为浮力随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而增大。继续增大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始终不变,且为F,据此可得出   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这个过程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   。
(3)为了深入研究,他们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排,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其排出水的重力G排=   ,通过比较数据发现F浮=G排。换用不同的物体和液体重复上述实验,都能得出F浮=G排,说明决定浮力大小的根本因素是G排。
(4)从金属块开始浸入直至浸没一定深度的过程中台秤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23.(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欲用50克98%的浓硫酸配制成20%的稀硫酸,需加水   毫升?在配制过程中,某同学发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浓硫酸在溶解过程中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的。
24.(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飞艇的体积是2000米3,自重4900牛,空气的密度为1.29千克/米3。
(1)在空气中,飞艇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2)该飞艇在匀速升空时,其最大载重量为多少牛?(g取10牛/千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水资源的分布、水的作用、水循环环节分析。
【解答】A、陆地海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不符合题意;
B、 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符合题意;
C、 人类可直接利用最多的是淡水 ,不符合题意;
D、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及组成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无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解答】A、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不符合题意;
B、 澄清、透明的食盐水是溶液,属于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C、 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的 ,符合题意;
D、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自来水,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溶液由液体和溶于液体的物质构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面粉为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因此形成悬浊液;花生油为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形成乳浊液;蔗糖为溶于水的物质,形成溶液;泥土为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有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分析。
【解答】A、不能通过溶液颜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不符合题意;
B、不能通过溶液的味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不符合题意;
C、物质溶解快慢与溶液的饱和与否无关,不符合题意;
D、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及改变温度析出固体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分析。
【解答】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C、A烧杯中石灰水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少析出固体,B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随温度的降低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固体 ,不符合题意;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因固体的析出而减小 ,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饱和可通过降温,蒸发溶剂或加溶质实现分析;
B、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分析;
C、根据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分析;
D、根据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分析。
【解答】A、 操作Ⅰ使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可能是降温,可能是蒸发溶剂或加溶质,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②到③也可以通过降温来实现 ,符合题意;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也可能相等 ,不符合题意;
D、②与③的溶液为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分析;
B、根据溶解度是100克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分析;
C、根据溶质多少与溶剂质量有关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解答】A、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B、 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克,即163.9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溶解的质量多少与溶剂质量有关, 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不一定比80C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不符合题意;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由溶解度决定,溶解度大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就大,所以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蒸发溶剂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分析;
B、根据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可能有晶体析出分析;
C、根据两溶液混合,溶质质量和为混合物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和为混合物溶液质量分析;
D、根据向未知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加入与溶液质量相等的溶质,其质量分数不能确定分析。
【解答】A、将2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B、 将20克氯化钠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若无晶体析出,则可使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了2倍,但若析出晶体,则不能 ,不符合题意;
C、 在1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克40%的氯化钠溶液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符合题意;
D、在10克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固体 ,因未确定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混合后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有确定,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种类发生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及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析。
【解答】A、水电解时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是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水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不符合题意;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超滤膜起过滤作用分析。
【解答】由自来水的处理过程可知,步骤②中超滤膜对应作用为过滤;
故选A。
11.【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原来烧瓶处于悬浮状态,则烧瓶与水的总重力等于它受到的浮力;
若从A管吸气,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瓶内,水进入烧瓶内后,瓶的自身重力增大,但体积不变、浮力不变,自重大于浮力,将下沉。
那么烧瓶会下沉,最终沉到水底。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判断。
【解答】同一支密度计重力相等,它在甲和乙中都是漂浮状态,则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浮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V甲排ρ乙,故A、C错误,D正确;
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物体的漂浮条件,故B错误。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比较容器底部受到压强的大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水面相平,则容器底部水的深度相同,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相等,即p甲=p乙,故A、B错误;
两只鸭子的密度相同,但甲的体积小,根据G=mg=ρVg可知,甲的重力小于乙的重力,即G甲故选D。
14.【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及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由50克水中加入食盐后溶解情况确定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从而确定溶质、溶剂、溶解度的数值。
【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50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克,形成68克的饱和溶液685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18克食盐 ,符合题意;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不符合题意;
C、第二组固体剩余2克,则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8:50=9:25 ,不符合题意;
D、相同温度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可知,两个量变化的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那么二者成正比关系,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时,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成正比,故A不合题意;
B.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二者之间不成正比关系,故B符合题意;
根据F浮力=G排=m排g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故C不合题意;
D.根据m=ρV可知,同种材料密度相等,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1)2:1;氢;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水 氢气+氧气;化学;有新物质生成
(2)氢;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操作要求、现象和结论分析;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向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电解水的实验结论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1)A试管连接电源负极,产生气体为氢气,B为氧气,二者体积比为2:1,证明B中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水 氢气+氧气,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通过水的电解,可推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1)2:1;氢;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 ;水 氢气+氧气;化学;有新物质生成;(2)氢;氧。
17.【答案】(1)B
(2)蒸发;溶剂受温度影响不大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当物质在固、液、气三态之间转化时,分子的种类和体积都保持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隙,据此分析判断;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蒸发。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明显的物质;②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解答】(1)海水吸收太阳的热量,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变成蒸馏水,则在此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化,而分子种类不变,故选B。
(2)人们通过晒盐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晶体,这种结晶方法叫蒸发,利用这种结晶法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18.【答案】降温;减小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溶液密度的变化,进而确定溶解度的变化,最后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溶液温度的变化。
(2)溶解度越小,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小。
【解答】(1)木块在溶液上漂浮,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根据乙图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溶液的密度逐渐减小,则溶解度逐渐减小,那么溶液的温度降低了。
(2)随着温度的降低,硝酸钾溶液依然饱和,但是溶解度逐渐减小,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19.【答案】C;A;乙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比较即可;
(2)根据弹簧的形变情况比较三者重力的大小,再根据比较三者密度的大小;
(3)根据三个球的状态比较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
【解答】(1)三个球都浸没在液体中,则它们排开液体的体积都等于自身体积,即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三个球受到的浮力相等,即 F甲=F乙=F丙 。
(2)甲:弹簧伸长,受到向下的拉力,则G甲=F浮-F拉;
乙:弹簧没有伸长,不受拉力,则G乙=F浮;
丙:弹簧被压缩,受到向上的支持力,则G丙=F浮+F支持。
则G甲根据公式可知,三个球的密度ρ甲<ρ乙<ρ丙 。
(3)根据(2)可知,G乙=F浮;
则:ρ乙gV=ρ液gV排;
则ρ乙=ρ液。
则乙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相同。
20.【答案】(1)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操作要求、现象和结论分析;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向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电解水的实验结论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1)甲中产生气体体积大于乙,A是电源负极,乙中产生气体为氧气,检验方法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则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偏小,测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偏大。
故答案为:(1)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偏大。
21.【答案】(1)10;90
(2)C
(3)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物体和砝码放反了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及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2)根据量筒选择量程时要遵循一次性量取稍大于或等于所量体积的量筒分析;
(3)根据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天平称量时要“左物右码”分析。
【解答】(1)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需食盐质量为10g,水的质量为90克,即90毫升;
(2)实验中应选择100毫升的量筒,C正确;
(3)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图中瓶塞正放错误,天平称量时要“左物右码”,图中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错误。
故答案为:(1)10;90;(2)C;(3)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物体和砝码放反了。
22.【答案】(1)变大
(2)甲;G-F
(3)ρ水V排g
(4)一直不变
【知识点】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当金属块进入水中时,根据G=F浮力+F拉分析浮力的变化;
(2)当金属块没有完全进入水中时,它进入水中的深度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当金属块完全进入水中时,它的深度增大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保持不变,因此浮力不变。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和拉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则F浮力=G-F拉,据此可以根据测力计的示数分析浮力是否改变。
(3)根据密度公式G=mg=ρVg分析解答。
(4)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可知,当金属块进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根据F浮力=G排可知,容器底部增大多少压力,就排出多少水,因此最终台秤受到的总压力保持不变。
【解答】(1)金属块浸没前,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根据G=F浮力+F拉可知,浮力逐渐变大。
(2)继续增大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始终不变,且为F,据此可得出甲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这个过程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G-F。
(3)为了深人研究,他们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排,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其排出水的重力G排= ρ水V排g 。
(4)从金属块开始浸入直至浸没一定深度的过程中台秤的示数变化情况是一直不变。
23.【答案】195;放热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及浓硫酸溶解放热分析。
【解答】 欲用50克98%的浓硫酸配制成20%的稀硫酸,所配制20%的稀硫酸质量为50g×98%20%=245g,则需加水245g-50g=195g,即195毫升;浓硫酸溶解于水时放热。
故答案为:195毫升;放热。
24.【答案】(1)在空气中,飞艇受到的浮力:
F浮力=ρ气gV排=1.29kg/m3×10N/kg×2000m3=25800N。
(2)当飞艇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总重力与浮力相互平衡,
即F浮力=G+G货物;
25800N=4900N+G货物;
解得:G货物=20900N。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气gV排计算飞艇受到的浮力;
(2)对飞艇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最大载重量。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
1.(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B.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C.人类可直接利用最多的是海洋水
D.水循环的环节是指蒸发和降水两个环节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水资源的分布、水的作用、水循环环节分析。
【解答】A、陆地海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不符合题意;
B、 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符合题意;
C、 人类可直接利用最多的是淡水 ,不符合题意;
D、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下列关于溶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澄清、透明的食盐水是纯净物
C.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的
D.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及组成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无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解答】A、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不符合题意;
B、 澄清、透明的食盐水是溶液,属于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C、 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的 ,符合题意;
D、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自来水,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0八上·秀洲月考)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花生油 C.蔗糖 D.泥土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分析】溶液由液体和溶于液体的物质构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面粉为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因此形成悬浊液;花生油为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形成乳浊液;蔗糖为溶于水的物质,形成溶液;泥土为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的是(  )。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有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分析。
【解答】A、不能通过溶液颜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不符合题意;
B、不能通过溶液的味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不符合题意;
C、物质溶解快慢与溶液的饱和与否无关,不符合题意;
D、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5.(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如图,将水分别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
【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及改变温度析出固体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分析。
【解答】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C、A烧杯中石灰水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少析出固体,B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随温度的降低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固体 ,不符合题意;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因固体的析出而减小 ,符合题意;
故选D。
6.(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Ⅰ一定是降温,溶剂质量不变
B.②到③也可以通过降温来实现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②一定比①大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饱和可通过降温,蒸发溶剂或加溶质实现分析;
B、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分析;
C、根据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分析;
D、根据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分析。
【解答】A、 操作Ⅰ使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可能是降温,可能是蒸发溶剂或加溶质,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②到③也可以通过降温来实现 ,符合题意;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也可能相等 ,不符合题意;
D、②与③的溶液为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20℃时,100克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C.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分析;
B、根据溶解度是100克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分析;
C、根据溶质多少与溶剂质量有关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解答】A、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B、 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克,即163.9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溶解的质量多少与溶剂质量有关, 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不一定比80C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不符合题意;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由溶解度决定,溶解度大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就大,所以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符合题意;
故选D。
8.(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下列最可行的是(  )。
A.将2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B.将20克氯化钠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C.在1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克40%的氯化钠溶液
D.在10克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固体
【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蒸发溶剂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分析;
B、根据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可能有晶体析出分析;
C、根据两溶液混合,溶质质量和为混合物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和为混合物溶液质量分析;
D、根据向未知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加入与溶液质量相等的溶质,其质量分数不能确定分析。
【解答】A、将2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 ,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B、 将20克氯化钠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克水,若无晶体析出,则可使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了2倍,但若析出晶体,则不能 ,不符合题意;
C、 在1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克40%的氯化钠溶液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符合题意;
D、在10克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固体 ,因未确定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混合后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有确定,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
A.水电解是化学变化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水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种类发生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及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析。
【解答】A、水电解时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是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水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不符合题意;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10.(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某直饮水机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②对应的作用是(  )。
A.过滤 B.吸附杂质 C.杀菌消毒 D.蒸馏
【答案】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超滤膜起过滤作用分析。
【解答】由自来水的处理过程可知,步骤②中超滤膜对应作用为过滤;
故选A。
11.(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某兴趣小组同学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图所示。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管吸掉少量气体,烧瓶将会(  )。
A.稍上浮,但最终悬浮在液体中 B.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C.稍下沉,但最终悬浮在液体中 D.下沉,最终沉到水底
【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原来烧瓶处于悬浮状态,则烧瓶与水的总重力等于它受到的浮力;
若从A管吸气,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瓶内,水进入烧瓶内后,瓶的自身重力增大,但体积不变、浮力不变,自重大于浮力,将下沉。
那么烧瓶会下沉,最终沉到水底。
故选D。
12.(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把同一支密度计依次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时,如图所示处于静止状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液体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密度
B.密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工作的
C.密度计浸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时,其所受的重力变小
D.密度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
【答案】D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判断。
【解答】同一支密度计重力相等,它在甲和乙中都是漂浮状态,则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浮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V甲排ρ乙,故A、C错误,D正确;
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物体的漂浮条件,故B错误。
故选D。
13.(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在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中装满水,缸中水面分别漂浮着一只材料相同大小不同的玩具鸭。设甲.乙两缸底受到水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两只玩具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甲>p乙 B.p甲F乙 D.F甲【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比较容器底部受到压强的大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水面相平,则容器底部水的深度相同,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相等,即p甲=p乙,故A、B错误;
两只鸭子的密度相同,但甲的体积小,根据G=mg=ρVg可知,甲的重力小于乙的重力,即G甲故选D。
14.(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食盐(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克 50 50 50 50
所取食盐的质量/克 15 20 25 30
剩余食盐的质量/克 0 2 7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5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18克食盐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及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由50克水中加入食盐后溶解情况确定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从而确定溶质、溶剂、溶解度的数值。
【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50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克,形成68克的饱和溶液685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18克食盐 ,符合题意;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不符合题意;
C、第二组固体剩余2克,则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8:50=9:25 ,不符合题意;
D、相同温度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科学研究中常用图像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下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图示的是(  )。
A.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
B.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C.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质量的关系
D.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可知,两个量变化的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那么二者成正比关系,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时,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成正比,故A不合题意;
B.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二者之间不成正比关系,故B符合题意;
根据F浮力=G排=m排g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故C不合题意;
D.根据m=ρV可知,同种材料密度相等,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6.(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图示为一种电解水的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能观察到A、B两支试管中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其中A中生成的是   气,B中生成的是   气。证明B中气体的方法是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   。该变化属于   变化,其理由是   。
(2)通过水的电解,可推得水是由    和   组成的。
【答案】(1)2:1;氢;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水 氢气+氧气;化学;有新物质生成
(2)氢;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操作要求、现象和结论分析;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向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电解水的实验结论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1)A试管连接电源负极,产生气体为氢气,B为氧气,二者体积比为2:1,证明B中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水 氢气+氧气,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通过水的电解,可推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1)2:1;氢;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 ;水 氢气+氧气;化学;有新物质生成;(2)氢;氧。
17.(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人类可以对海洋进行合理利用。
(1)如图,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水在该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
A.分子间隔 B.分子种类
(2)人们通过晒盐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晶体,这种结晶方法叫   ,利用这种结晶法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   。
【答案】(1)B
(2)蒸发;溶剂受温度影响不大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当物质在固、液、气三态之间转化时,分子的种类和体积都保持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隙,据此分析判断;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蒸发。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明显的物质;②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解答】(1)海水吸收太阳的热量,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变成蒸馏水,则在此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化,而分子种类不变,故选B。
(2)人们通过晒盐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晶体,这种结晶方法叫蒸发,利用这种结晶法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18.(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如图甲,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 ,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选填“升温”或“降温") ;随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答案】降温;减小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溶液密度的变化,进而确定溶解度的变化,最后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溶液温度的变化。
(2)溶解度越小,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小。
【解答】(1)木块在溶液上漂浮,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根据乙图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溶液的密度逐渐减小,则溶解度逐渐减小,那么溶液的温度降低了。
(2)随着温度的降低,硝酸钾溶液依然饱和,但是溶解度逐渐减小,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19.(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三个相同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相连。向容器内倒入某种液体,待液体和球都稳定后,观察到如图所示情况,其中乙球下方的弹簧长度等于原长。
这三个球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填字母)。
A.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这三个球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填字母)。
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乙>ρ丙 C.ρ甲=ρ乙=ρ丙
其中   球(选填“甲”“乙”或“丙")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相同。
【答案】C;A;乙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比较即可;
(2)根据弹簧的形变情况比较三者重力的大小,再根据比较三者密度的大小;
(3)根据三个球的状态比较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
【解答】(1)三个球都浸没在液体中,则它们排开液体的体积都等于自身体积,即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三个球受到的浮力相等,即 F甲=F乙=F丙 。
(2)甲:弹簧伸长,受到向下的拉力,则G甲=F浮-F拉;
乙:弹簧没有伸长,不受拉力,则G乙=F浮;
丙:弹簧被压缩,受到向上的支持力,则G丙=F浮+F支持。
则G甲根据公式可知,三个球的密度ρ甲<ρ乙<ρ丙 。
(3)根据(2)可知,G乙=F浮;
则:ρ乙gV=ρ液gV排;
则ρ乙=ρ液。
则乙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相同。
20.(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某科学探究小组用图示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
时间/分 体积/毫升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管(A)中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1)A是电源的   极,检验乙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   。
(2)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请分析实验中测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偏    (选填“小”或“大”)。
【答案】(1)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操作要求、现象和结论分析;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向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电解水的实验结论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1)甲中产生气体体积大于乙,A是电源负极,乙中产生气体为氧气,检验方法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则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偏小,测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偏大。
故答案为:(1)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偏大。
21.(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NaCl)溶液。
(1)配制时需要称取食盐的质量为   克,量取水的体积为   毫升。
(2)实验中量筒的量程应选择(  )。
A.0-20毫升 B.0~50毫升 C.0~100毫升 D.0~200毫升
(3)下图是该同学实验操作过程的示意图,请指出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之处。
   、    。
【答案】(1)10;90
(2)C
(3)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物体和砝码放反了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及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2)根据量筒选择量程时要遵循一次性量取稍大于或等于所量体积的量筒分析;
(3)根据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天平称量时要“左物右码”分析。
【解答】(1)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需食盐质量为10g,水的质量为90克,即90毫升;
(2)实验中应选择100毫升的量筒,C正确;
(3)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图中瓶塞正放错误,天平称量时要“左物右码”,图中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错误。
故答案为:(1)10;90;(2)C;(3)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物体和砝码放反了。
22.(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为探究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和深度的关系,甲.乙两同学把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台秤上,溢水杯口下方放置一空量筒。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并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力计示数为G。然后将金属块缓慢浸人水中,且始终不与杯接触,如图所示。
(1)金属块浸没前,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浮力大小逐渐    。
(2)据此,甲同学认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随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大而增大;而乙同学则认为浮力随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而增大。继续增大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始终不变,且为F,据此可得出   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这个过程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   。
(3)为了深入研究,他们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排,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其排出水的重力G排=   ,通过比较数据发现F浮=G排。换用不同的物体和液体重复上述实验,都能得出F浮=G排,说明决定浮力大小的根本因素是G排。
(4)从金属块开始浸入直至浸没一定深度的过程中台秤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答案】(1)变大
(2)甲;G-F
(3)ρ水V排g
(4)一直不变
【知识点】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当金属块进入水中时,根据G=F浮力+F拉分析浮力的变化;
(2)当金属块没有完全进入水中时,它进入水中的深度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当金属块完全进入水中时,它的深度增大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保持不变,因此浮力不变。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和拉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则F浮力=G-F拉,据此可以根据测力计的示数分析浮力是否改变。
(3)根据密度公式G=mg=ρVg分析解答。
(4)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可知,当金属块进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根据F浮力=G排可知,容器底部增大多少压力,就排出多少水,因此最终台秤受到的总压力保持不变。
【解答】(1)金属块浸没前,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根据G=F浮力+F拉可知,浮力逐渐变大。
(2)继续增大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始终不变,且为F,据此可得出甲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这个过程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G-F。
(3)为了深人研究,他们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排,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其排出水的重力G排= ρ水V排g 。
(4)从金属块开始浸入直至浸没一定深度的过程中台秤的示数变化情况是一直不变。
23.(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欲用50克98%的浓硫酸配制成20%的稀硫酸,需加水   毫升?在配制过程中,某同学发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浓硫酸在溶解过程中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的。
【答案】195;放热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及浓硫酸溶解放热分析。
【解答】 欲用50克98%的浓硫酸配制成20%的稀硫酸,所配制20%的稀硫酸质量为50g×98%20%=245g,则需加水245g-50g=195g,即195毫升;浓硫酸溶解于水时放热。
故答案为:195毫升;放热。
24.(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题)飞艇的体积是2000米3,自重4900牛,空气的密度为1.29千克/米3。
(1)在空气中,飞艇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2)该飞艇在匀速升空时,其最大载重量为多少牛?(g取10牛/千克)
【答案】(1)在空气中,飞艇受到的浮力:
F浮力=ρ气gV排=1.29kg/m3×10N/kg×2000m3=25800N。
(2)当飞艇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总重力与浮力相互平衡,
即F浮力=G+G货物;
25800N=4900N+G货物;
解得:G货物=20900N。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气gV排计算飞艇受到的浮力;
(2)对飞艇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最大载重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