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朱静怡 审题人:李陇耕
一.积累·运用(30分)
1.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7分)
我在她身边只待到六岁,在邻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以后两次奔丧 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kuò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 )měngměng 懂懂,( )理解得并不深刻。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奔丧 měngměng 懂懂 轮kuò
⑵在( )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 ) ( )
⑶解释词语:寄人篱下: (2分)
2. 填空。(10分)
⑴ ,波撼岳阳城。
⑵行到水穷处, 。
⑶ ,杨花漫漫搅天飞。
⑷行道迟迟, 。
⑸ ,故园无此声。
⑹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 。
⑺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⑻《醉翁亭记》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
3. 综合性学习。(5分)
诗歌是一定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不同的诗歌往往能多样化、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古代的交通都是采用原始、粗糙落后的工具,因此,信息交流很困难,人们的交往很受局限。古代落后的交通:道路的曲折、工具的原始、设施的简陋,因此出行艰难,使人们出行时弥漫着浓郁的离愁别绪之情,也产生了很多的送别诗。一部古代的交通史,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部文化史。
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
材料一: 过清华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材料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材料三: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⑴(3分)探究结果: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⑵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两句。(3分)
①
②
4.名著阅读。(8分)
⑴《格列佛游记》的作者 是 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书中主人公格列佛是以 身份,得以随船出游周游世界的。(3分)
⑵在飞岛国的“拉格多大科学院”里,格列佛获得很多见闻,请说出至少三个来。(3分)
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2分)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阡陌 便要还家
处处志之 绝境
6.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⑴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⑵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8.从这篇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3分)
答:
9.写出本文所出的三个成语,并解释期中一个。(4分)
答:
10.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由。(2分)
答:
11.文章为什么要以人们未能找到桃花源结尾?谈谈你的理由。(3分)
答: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5分)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3分)
13.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3分)
14.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选段是如何得出这个意义的?(6分)
15.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3分)
(三)阅读《高贵的生命不卑微》,回答下列问题。(21分)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朱国勇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衣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①。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②,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能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16.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3分)
17.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文中第⑤⑥有两处“笑了”,其内涵不同,请加以分析。(4分)
(2)理解“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8.父亲三次让儿子去卖衣服,其目的是什么?父亲的用意有何变化?(6分)
19.纵观全文,请你谈谈对题目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的理解。(4分)
三.作文。(60分)
题目:有 真好
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完成一篇600---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
泉州一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期末试卷
初二年语文学科试卷(答案卷) (2013.7)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朱静怡 审题人:李陇耕
三.作文(60分) 有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