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4 11:0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建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农村青年私人生活之所以长期被遮蔽,与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社会秩序观念有着紧密关系,尤其是家庭、国家赋予青年的社会角色规制着私人生活出现。社会秩序约束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农村青年自我观念觉醒与五四运动密切相关,如李大钊、新村运动与几次“下乡运动”都推动了该进程。因为除民主和科学外,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亦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促使青年在婚姻、家庭等诸多私人领域产生诉求,进而对家族本位的孝顺、婚姻等观念产生不满,催生并强化了农村青年的自我意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断了这种自我意识觉醒。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社会改革再次催生并强化青年群体的私人生活转型,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性别观、婚姻观与消费方式等。
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出现亦离不开家庭关系的重构,因为传统家庭制度对青年有很强抑制性。传统的家庭事业属性及其需求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这意味着家族在父权制领导下强调的是“合作模式”,个体必须牺牲自我以投入到家族事业发展中。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现代化对农村社会的改造,很大程度摧毁了传统的家庭基础。尤其是公社这种集体生产模式的确立,消解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存在必要。这导致父权地位的衰弱,由父权制延伸出来的农村婚姻、孝道与性别等观念日渐式微。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加剧、经济上的独立性等更是促使农村青年开始摆脱家庭的束缚,在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方面不断强调私人特征。与此同时,在择偶以及对待两性的态度上,青年个体强化了婚姻的自我选择与目的满足,小家庭结构模式成为新的向往和追求,对异性感情的流露和表达更加公开。
农村青年重新审视自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一种宏观叙事与抽象公共观念中抽离,也成为其私人生活出现的关键。通常而言,青年价值的实现往往要以公共事务为依托,私人欲求只有建立在公共性层面上才具有合法性。因此,不管是革命青年,还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农村青年都被嵌入到宏大的叙事进程,遑论自我私人性的追求与满足。由于改革开放,农村青年也开始调整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跳出既往“奉公灭私”的话语体系,最明显的是在经济层面追求理性化。与此同时,在个体思想和表达,以及生活方式选择方面,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导向越加多元化与流动化,现代化消费模式亦在农村青年群体中出现。
总之,私人生活是依附于公共生活而存在的,是公共生活空间扩大与缩小带来的衍生性产物。以上对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出现及其原因的剖析,对理解农村青年私人生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陈瑞华《大众媒介下乡与农村青年私人生活意识变迁》)
材料二:
农村青年的择偶已经从之前的父母包办到个人对爱情的体验,择偶标准已不再是“老实”“憨厚”而是“英俊”“风流”“漂亮”。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女性更加自由。
家庭的关系结构中,横向的夫妻关系已日渐取代纵向的父子关系,同时,家长的权威日渐下降,更多的“空巢家庭”由此形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老人后半生的悲惨境遇。
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村落在装修过程中重新改造住房,老人与子媳逐渐分割开来,而这种新的空间安排也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家庭的隐私还是家庭内部个人的隐私都开始凸显。子女婚嫁已经逐渐考虑到自身的财产问题,并尽可能向父母索取,同时提前分家。这种变化显示了个人在财产权利方面的觉醒和发展,但也开始瓦解家庭组织结构。一方面老人的境遇更加悲惨,另一方面在分家过程中充满了困惑、愤怒与钩心斗角,影响了人们在情感上的联系。
农村孝道的缺失以及新生育计划的形成,造成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然其本身由社会环境所致。而且,这些问题开始在农村成为主流,意味着城市风气之败坏更是可想而知,因为这些变化首先发生在城市,逐渐蔓延到农村,而农村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守护的最后一个阵地。“中国遇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想而知,更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摧残中的沦陷。
农村私人生活的这些变化,说明了在这半个世纪里,随着时代背景的变革,“农民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私人家庭的崛起以及家庭内部的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而其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摘编自朱少军《大背景下之私人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社会秩序观念,家庭、国家赋予青年的社会角色等,影响了农村青年的私人生活方式。
B.农村青年自我观念自五四时期觉醒后,在各个时代都得到强化;如今其价值观导向更加多元化、流动化。
C.在农村青年都被嵌入到宏大叙事进程的情况下,他们自我私人性的追求与满足往往得不到保障。
D.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是农村私人家庭崛起和家庭内部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这双重转型的核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村青年不满家族本位的孝顺、婚姻等观念,是受到追求幸福和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等观念的影响。
B.父权制下为了家族个体要牺牲自我;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开始摆脱家庭束缚,不断强调私人特征。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青年往往以公共事务为重;改革开放后则以现代化个人消费为重。
D.农村孝道的缺失和新生育计划的形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与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有关。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讨论了人民公社以来农民家庭生活、爱情与亲密关系的变革。
B.中国民众在学习西方过程中邯郸学步,不仅丢失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还形成了极其功利的个人主义。
C.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接近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作,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
D.建国后的土改政策和新《婚姻法》的实施,摧毁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的结构,而且也在慢慢瓦解传统乡村社会的情感联系模式。
4.大背景下农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文城
余华
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
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他们都说他是一个大富户。可是有关他的身世来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外乡口音里有着浓重的北方腔调,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人们由此断定他是由北向南来到溪镇。很多人认为他是十七年前的那场雪冻时来到的,当时他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经常在雪中出现,挨家挨户乞讨奶水。他的样子很像是一头笨拙的白熊,在冰天雪地里不知所措。
那时候的溪镇,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几乎都见过林祥福,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女人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总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时,他来敲门了。她们还记得他当初敲门的情景,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门,轻微响了一声后,就会停顿片刻,然后才是轻微的另一声。她们还能够清晰回忆起这个神态疲惫的男人是如何走进门来的,她们说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面,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地说:“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
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伤痕。他站在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如果有人递过去一碗热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间,感激的神色从他眼中流露出来。当有人询问他来自何方时,他立刻变得神情迟疑嘴里轻轻说出“沈店”这两个字。那是溪镇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个城镇,那里是水陆交通枢纽,那里的繁华胜过溪镇。
他们很难相信他的话,他的口音让他们觉得他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己从何而来,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身世。与男人们不同,溪镇的女人关心的是婴儿的母亲,当她们询问起孩子的母亲时,他的脸上便会出现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冻时的溪镇景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仿佛她们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有一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的,这个人确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龙卷风后出现在溪镇的。这个人名叫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他要去看看龙卷风过后金矿的损坏情况。他是从自己失去屋顶的家中走出来的,然后他看到整个溪镇没有屋顶了;可能是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密集,溪镇的树木部分得以幸存下来,饱受摧残之后它们东倒西歪,可是树木都失去了树叶,树叶在龙卷风里追随溪镇的瓦片飞走了,溪镇被剃度了似的成为一个秃顶的城镇。
林祥福就是在这时候走进溪镇的,他迎着日出的光芒走来,怀抱一个婴儿,与陈永良迎面而过。当时的林祥福给陈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灾难之后的沮丧表情,反而洋溢着欣慰之色。当陈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脚,用浓重的北方口音问:“这里是文城吗?”
这是陈永良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地名,他摇摇头说:“这里是溪镇。”
然后陈永良看见了一双婴儿的眼睛。这个外乡男人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复着“溪镇”时,陈永良看见了他怀抱里的女儿,一双乌黑发亮的眼惊奇地看着四周的一切,她的嘴唇紧紧咬合在一起,似乎只有这样使劲,她才能和父亲在一起。
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被。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的包被已经泛黄,而且上面满是污渍。这样庞大的包被是陈永良从未见过的,在这个北方人魁梧的身后左右摇晃,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
(有删改)
文本二:
以上作品是作家余华长篇新作《文城》的开头部分。该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他之前作品少有着墨的清末时代,上溯至余华的《活着》之前那个更荒蛮残酷的时代,也展现了从北至南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林祥福原本不属于溪镇,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节选自《文学报·悦读》)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等,体现林祥福万亩荡的富庶。
B.北方口音在文中共出现两次,两次出现时都暗示了林祥福的来历。
C.“庞大的包袱”“白色粗布”等,刻画了初来溪镇时的林祥福的形象,形象鲜明。
D.文本二表达了对余华《文城》主人公的感受,交代了文本一的故事背景。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细节,是全知视角,既显得客观,又能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人物的身份、背景。
B.文本一多用细节描写,如林祥福独特的敲门方式、总是伸在前面的右手、手掌里的一文铜钱、欲哭无泪的眼睛等。
C.文本一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哺乳中的女人和陈永良的角度,介绍了林祥福在溪镇人印象中两种不同的出现方式。
D.“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运用夸张,林福祥背上庞大的包袱是他的全部家当,怀抱里的女儿是他唯一的亲人。
8.结合两则文本,简要概括林祥福的人物形象。(4分)
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父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稹九岁能属文,二十八应制举,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制下,除右拾遗。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又以前时王叔文、王伾以猥亵待诏,蒙幸太子,永贞之际,大挠朝政。是以训导太子宫官,宜选正人。乃献《教本书》,宪宗览之甚悦。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枢。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宰相令狐楚一代文宗,雅知稹之辞学,谓稹曰:“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稹因献其文,楚深称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太和初,就加检校礼部尚书。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四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元稹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B.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C.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D.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第,犹登科,特指考取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拾遗,唐代谏官名,与补阙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一直沿设至清朝。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去世,也叫丁内艰。朝廷官员在此时应辞官守丧。
D.太和,中国及周边国家古代史上多位帝王的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稹在其母郑夫人的亲自教育下,最终学有所成,参加科举考试而高中状元,被授予右拾遗的官职。
B.鉴于前有下流品行的人担任要职而扰乱朝政,元稹主张选用正直有品行之士任宫官,并上书给皇上。
C.元稹奉旨出使东蜀,上奏弹劾东川节度使严砺违规征收赋税,东川所辖七州的刺史都因此遭受责罚。
D.元稹出任郎官时振兴法纪,与违法乱纪的七个朝臣交锋争斗,体现元稹整顿法度,肃清吏治的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4分)
(2)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4分)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侧面描写体现出元稹文章写得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赏春
朱淑真①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②,水云间,悄无言。争奈③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④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注】①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年少时曾有一恋人,后恋人离去。②夤缘:连络,绵延。③争奈:怎奈;无奈。④衾裯:指被褥床帐等卧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初春的小风夹杂着小雨还有一点寒意,照应标题中的“春”。
B.上片运用实笔,通过芳草萋萋、云烟漠漠描绘南浦分别时的场景。
C.“昨宵结得梦夤缘”一句承上启下,由此转入对昨夜梦会的追思。
D.词的下片中四、五句写怎奈突然醒来,作者心中愁情憾意仍在。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愁恨”之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苏轼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予人以鲜明的画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整个古镇,宛如一座随处都在振荡着历史回声的博物馆。可以说,每一座宅院、每一个里巷、每一架石桥、每一条河道,都叠叠层层地沉积着古老的灿烂文明,演绎着数不清的令人动心动容的故事。穿行其间,空间并没有走出多远,却觉得时间仿佛已经跨越了百年、千年,人们会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生发出一种“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
历史的风烟在眼前唰唰地掠过,那淹沉于往昔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已经消逝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影无踪。而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人生舞台上总是在永续不断地上演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喜剧。这样一来,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众生、万物、两戒、诸天通过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彼此衔接成为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的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
同里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四周为五湖环抱,街缘水曲,路靠桥通,镇区被十五条小河分割成七个岛屿,它们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浮浮漾漾,舒展于蓝天碧水之间。与此相仿佛,周庄也是四面环湖的水乡名镇,四条呈“井”字形的河道将它分割成八列长街,粉墙乌瓦的庭院依水而筑,照影清浅。
水,对于这两座古镇来说,是宝贵的生命线,也是最靓丽的风景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不管做任何工作,有两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只有吃得好,睡得好, ① ,对于航天员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在电视里,航天员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 ② ,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出舱任务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算起,到后期收尾为止,航天员需要连续十个小时高强度工作,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消耗可想而知。既然航天员的工作如此繁重, ③ ,而在没有上下之分的失重环境下睡觉,专用的睡眠区是必不可少的。
而说到睡眠区,( )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显得有些憋屈,在航天员乘组轮换期间,仍然会出现航天员没有床位的情况;天宫空间站的睡眠区相对安静,空间更大,采用了规则的横向布局,更有利于航天员的精神放松。
21.联系上下文,在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B.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C.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D.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发争议,不少网友表示插画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有网友翻出以前的教材的插图,表示画里的孩子朝气蓬勃,非常阳光,让人很是向往。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博称会虚心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已经着手重新绘制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
在这个审美多元化的社会,没有一个产品设计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作为教材,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正向、良好的审美指引。近年来,某些文艺作品和创意产品包括商业广告中不时出现背离主流审美观的现象,这种偏颇的另类审美观和扭曲的价值观引起社会大众强烈争议,更加深化了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也使得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历史观、艺术观的紧迫性凸显。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建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在各个时代都得到强化”错,根据原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断了这种自我意识觉醒”可知,不是各个时代都强化的。)
2.C(“改革开放后则以现代化个人消费为重”错,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现代化消费模式亦在农村青年群体中出现”)
3.C(C项,是对两部著作性质类属的判断,不能证明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A项,属于举例论证;B项,可以佐证“农村孝道缺失”的观点;D项,能佐证“家庭关系结构发生变化”的观点。)
4.①择偶观从父母包办转化为自由恋爱;②家庭关系结构中,夫妻关系取代了父子关系;③生活上老人与子媳分割开来,农村孝道缺失。(答出一点给1分,二点给2分,三点满分)
5.首先指出农村青年私人生活长期被遮蔽的原因(2分);接着从农村青年自我意识觉醒、家庭关系的重构和个体与国家关系的调整三个角度分析了农村青年私人生活的呈现及其原因(2分);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分析农村青年私人生活的呈现和原因的意义。(2分)
6.B(“北方口音在文中共出现两次”理解有误,原文中对林祥福北方口音的描述一共有三处,第一处在文本一第二段,第二处在文本一第五段,第三处在文本一第八段。)
7.D(“林福祥背上庞大的包袱是他的全部家当,怀抱里的女儿是他唯一的亲人”无中生有,原文并无相关描述。)
8.①多才多艺,勤劳憨厚;②神秘、沉默寡言,但待人谦和;③刚来溪镇时贫困窘迫,现在则生活富庶,体现其经历坎坷、饱经沧桑;④身形魁梧、顽强坚韧。(每点1分,意对即可)
9.①描绘了龙卷风过后溪镇饱受摧残的样子,只有部分树木得以幸存;②为下文外乡人林祥福的出场做了铺垫;③具有象征意义,饱受摧残的溪镇暗示了林祥福从遥远北方漂泊至此的坎坷经历,而得以幸存的树木则象征林祥福可能会在溪镇展开新的生活,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为: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11.B(“一直沿设至清朝”错误,北宋改拾遗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
12.D(“元稹出任郎官”不符原文,原文“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是贬逐颇受舆论遣责的郎官七人的意思。)
13.(1)元镇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大”“对”“方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元稹欲加追究,擅自让他停职。(“为”“不法”“停务”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元稹呈献《教本书》,宪宗览阅之后很喜悦;②时人谈到诗将元稹和白居易并称;③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认为他是今代的鲍照、谢灵运。(每点1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稹字微之,是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是元镇的十代远祖。他的父亲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元稹八岁丧父,他的母亲郑夫人,是一位贤明的妇人。因家贫,便自己教元稹读书和写字。元稹九岁能写文章,二十八岁应制参加考试,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诏书下,授予右拾遗。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又因先前王叔文、王伾因为下等的品行谋求要职,蒙蔽太子而获宠幸,永贞之际,大大扰乱朝政。因而主张训导太子的宫官,应遴选方正之士。于是呈献《教本书》,完宗览阅之后很喜悦。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完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遭到当朝叔臣忌恨,让他出任河南县尉。遭逢母丧,服丧期满,授任监察御史官职。元和四年(809),奉命出使东蜀,启奏弹劾前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征赋税,又登记并没收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此时严砺已死,所辖七州刺史皆遭责罚。元稹虽尽职,而执政官员中有同严砺交情深厚的人却嫉恨他。元稹出使还朝,便令他分管门下省。浙西观察使韩皋对湖州安吉县令孙澥施以杖刑,孙澥于四日内死亡。徐州监军使孟升去世,节度使王绍运送孟升丧柩回京,持牒文乘坐驿车,便在驿站停放丧柩。上述两事,元稹一并据法启奏弹劾。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元稹欲加追究,擅自让他停职。飞表上奏之后,朝廷罚房式一月俸禄,便召元稹回京。与太原白居易友好。(元稹)诗写得好,善于描绘歌咏事物之风姿特色,一时谈诗的人,以元、白并称。宰相令狐楚是一代文宗,素知元稹诗文造诣,对元稹说:“曾经欣赏足下的创作,遗憾的是所见不多,等待很久了。请出示所有大作,使我畅意开怀。”元稹因而献其诗作,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认为他是今代的鲍照、谢灵运。太和初年,就地加授检校礼部尚书。太和三年九月,元稹入朝担任尚书左丞。整顿法度,贬逐颇受舆论遣责的郎官七人。四年正月,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元稹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15.B(“芳草断烟南浦路”不是实笔,根据前文“忆前欢”可知,这里是作者回忆中的场景,应是虚笔。)
16.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春日之景,抒发对过往欢乐时光的回忆,而伊人已经离去,词人心中更感不舍、孤寂;②直接抒情:“愁恨”“懊恼”直接抒发词人面对眼前寒衾,辗转反侧,倍觉凄凉、懊恼之情;③对比:天抬眼便可望见,而伊人却难以相见,更显思念之深重。(每点2分,意对即可)
17.(1)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3)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情不自禁 无声无息 形形色色(每空1分,意对即可)
19.众生、万物、两戒、诸天,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来,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4分,酌情给分)
20.①句中把七个岛屿比喻成睡莲,岛屿的形状和睡莲相似;②七个岛屿在水中的形态像一朵朵美丽的睡莲在水中浮浮漾漾,形态相似。(每点2分,意对即可)
21.①工作才能得好 ②似乎十分惬意 ③那么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每空2分,意对即可)
22.C(由后文语境可知,后文是说“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睡眠区的区别,而选项设置了设问句和一般陈述句两种表述方式,相比较而言,用设问句表达效果更好,起强调作用,且能引发读者思考,所以排除B项、D项;根据后文的内容来看,后文先说“国际空间站”,后说“天宫空间站”,所以此处也应该按照这一顺序进行表述,前后才能一一呼应,排除A项。)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