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4 19: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礼记》二则
《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知识链接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仪礼
儒家
仪礼
周礼
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
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1)订正字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ɡ)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检查预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朗读课文品美韵
读准节奏
(2)词语释义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疏通文意

1
)虽

有佳肴
..

虽:

佳:

肴:



2
)弗食

,不知其旨



食:

旨:



3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



至道:

善:



4
)是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反:

自强:



6
)故曰:教学相长



长:



7
)其

此之谓也
....

其:

此之谓也:


1
)虽

有佳肴
..

虽:

佳:

肴:



2
)弗食

,不知其旨



食:

旨:



3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



至道:

善:



4
)是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反:

自强:



6
)故曰:教学相长



长:



7
)其

此之谓也
....

其:

此之谓也:


1
)虽

有佳肴
..

虽:

佳:

肴:



2
)弗食

,不知其旨



食:

旨:



3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



至道:

善:



4
)是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反:

自强:



6
)故曰:教学相长



长:



7
)其

此之谓也
....

其:

此之谓也: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
美味的
用鱼、肉做的菜。
吃,品尝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所以,因此
困惑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已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1
)虽

有佳肴
..

虽:

佳:

肴:



2
)弗食

,不知其旨



食:

旨:



3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



至道:

善:



4
)是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反:

自强:



6
)故曰:教学相长



长:



7
)其

此之谓也
....

其:

此之谓也:


1
)虽

有佳肴
..

虽:

佳:

肴:



2
)弗食

,不知其旨



食:

旨:



3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



至道:

善:



4
)是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反:

自强:



6
)故曰:教学相长



长:



7
)其

此之谓也
....

其:

此之谓也:


1
)虽

有佳肴
..

虽:

佳:

肴:



2
)弗食

,不知其旨



食:

旨:



3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



至道:

善:



4
)是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反:

自强:



6
)故曰:教学相长



长:



7
)其

此之谓也
....

其:

此之谓也: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兑命》曰:“学 学半。”
(8)其 此之谓乎
反省
自我勉励
促进。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同“敩”,教导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整体感知
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内容探究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
2.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先用“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文末引用《尚书》中的话作结,有何好处?
品味赏析
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写法探究
1.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类比论证,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鉴赏评价
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拓展延伸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很有启迪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只有教与学相承相续,我们才可以在学习中进步,在教学中成长。
总 结
结构图示
      
     
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弗学,不知其善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
(教学相长)
大道之行也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写作背景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1)订正字音
选贤与能(jǔ) 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恶(wù)
检查预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课文朗读
大道之行也
《礼记》    
(2)词语释义
大道①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②,
讲信修睦③。
在施行大道的时候
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②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突出。与,同“举”,推举。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
男有分⑥,女有归⑦ 。
④[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以……为子。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⑥ 〔分(fèn)〕职分,职守。
⑦ 〔归〕女子出嫁。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③;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④。
是故谋闭而不兴⑤,
盗窃乱贼而不作⑥,
故外户⑦而不闭⑧,
是谓大同⑨。
财货,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③恶(wù) 厌恶。④己,为自己谋私利。⑤〔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⑥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⑦〔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⑧〔闭〕用门闩插门。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1.全文可划分为几层?
整体感知
三层。第一层(1、2句):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3、4句):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5、6句):总结全文。
2.课文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
大同。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内容探究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里。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品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品味赏析
此句体现了“大同”社会人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在共同劳动中尽全力工作,不偷奸耍滑。只有树立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写法探究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写“大同”社会的总体特征并定名,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运用排比,增强语势。
文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节奏分明,句式整齐,语势强盛,铿锵有力,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鉴赏评价
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跟文中的“大同”社会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大同”理想?
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产生于此时的“大同”理想,反映了人民希望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因素的强烈愿望。这也成为了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依托和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它的提出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出发的,有其局限性。同时由于内容的空泛,无法转化为社会改造的目标,最终成为封建政治的辩护系统。
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
孔子:大同。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陶渊明:世外桃源。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孙中山:天下为公。
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总 结
结构图示
社会纲领
      
结论: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
社会关爱,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大同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