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站在高山之diān(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 )转, 结成九曲( )连环。
【答案】巅;péng pài;wǎn;qū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澎湃”读作“ péng pài ”;“宛转”读作“ wǎn ”;“九曲连环曲”的“曲”读作“ qū ”。
故答案为:巅;péng pài;wǎn;qū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掀起万丈狂澜(巨大的波浪)
B.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即精神的城防)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雄壮、雄伟)
D.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支流)
【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ABD.正确。
C.气魄:气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2019·兰州)依次填空,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才配得上一个民族的母亲河的称号。
①那种永不回头的姿态
②那种席卷天地的气势
③那种摧枯拉朽的威力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可以用排除法,结合前句分析,“黄河之水天上来”,描写的是黄河席卷天地的气势,故排除CD,接下来是“奔流到海不复回”永不回头的姿态,故排除A。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4.对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拟人)
【答案】B
【知识点】比喻;拟人;反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CD.正确。
B.有误,用了暗喻,把黄河比作摇篮,没有用拟人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二、综合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化。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感受黄河的魅力。
5.[理解黄河内涵]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1948年,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战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6.[描绘黄河画面]右图是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观察并加以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画面,至少用上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6.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语言生动;语言得体;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5.本题考查概括材料的内容。依据 材料一毛泽东的话表明“黄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材料二《黄河颂》中,黄河是民族精神之源。结合这两点概括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6..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 图中的瀑布和山崖、树木构成的画面气势磅确,可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成语可运用“震耳欲聋”“雷霆万钧” 等。同时 点明画作的构图、意境以及反映的精神等。
故答案为: 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
三、阅读理解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 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①处, 暮烟微雨过松江。 [注]①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乙]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①,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曛:昏暗,
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加以分析。
[甲]诗
[乙]诗
【答案】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通过劝慰朋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知识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
《送人之松江》 首句借景物渲染离愁,”萧瑟西风”渲染了离别的凄凉; 尾句漠漠暮烟、蒙蒙微雨中一直目送着孤独的友人悠悠远去,凝聚并深化了离别的凄楚愁苦。《别董大》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故答案为: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通过劝慰朋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鮑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8.[品析颈联之美]仿照右栏的示例,品析诗句。
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憎”一“喜”语极悲愤,暗喻李白遭人陷害,感叹文才出众者命途多舛。
9.[品析情感之真]
杜甫的这两首诗都是写给远方的李白,诗题中的“忆”和“怀”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8.颈联用了白描的手法写景,意为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日暮薄云,天各一方,遥相思念。
9.不能。前一首用“思不群”“清新”“俊逸”“诗无敌”等对李白诗歌风格做了高度评价和赞美,尾联直接表达希望早日相聚,再一起饮酒论诗的愿望,重在回忆。后一首重点在被流放的李白的处境上,表达了对李白的担忧与关切之情,并为李白遭流放而鸣冤,用“怀”更贴切。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8.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渭北春 天树,江东日暮云”句意: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故答案为: 颈联用了白描的手法写景,意为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日暮薄云,天各一方,遥相思念。
9.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春 日忆李白》诗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天末怀李白》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担忧与关切之情,并为李白遭流放而鸣冤。
故答案为: 不能。前一首用“思不群”“清新”“俊逸”“诗无敌”等对李白诗歌风格做了高度评价和赞美,尾联直接表达希望早日相聚,再一起饮酒论诗的愿望,重在回忆。后一首重点在被流放的李白的处境上,表达了对李白的担忧与关切之情,并为李白遭流放而鸣冤,用“怀”更贴切。
阅读鉴赏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气概。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10.本诗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江?
11.结合《黄河颂》,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②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提示:可从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方面人手。)
【答案】10.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热情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1.①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②“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12.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中华儿女将发扬长江的伟大精神建设祖国,迈向新时代。
13.两首诗歌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诗歌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从文章内容出发,依据题干的要求分别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依据“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 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可知,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
依据“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可知,本诗热情地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依据“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可知,本诗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 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热情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① 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主于及其支流比作臂膀,生动地写出长江主于及其支流把高山大海紧紧包围;从而可知“臂膀”在这里是指长江主于及其支流。 ② 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摇篮,生动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而推出“摇篮”在这里是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故答案为: ①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②“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1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依据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可知,本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 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中华儿女将发扬长江的伟大精神建设祖国,迈向新时代。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依据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可知,《黄河颂》 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依据“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可知,《长江之歌》 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再结合“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们赞美 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可知,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故答案为: 两首诗歌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诗歌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站在高山之diān(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 )转, 结成九曲( )连环。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掀起万丈狂澜(巨大的波浪)
B.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即精神的城防)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雄壮、雄伟)
D.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支流)
3.(2019·兰州)依次填空,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才配得上一个民族的母亲河的称号。
①那种永不回头的姿态
②那种席卷天地的气势
③那种摧枯拉朽的威力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4.对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拟人)
二、综合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化。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感受黄河的魅力。
5.[理解黄河内涵]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1948年,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战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6.[描绘黄河画面]右图是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观察并加以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画面,至少用上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手法。
三、阅读理解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 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①处, 暮烟微雨过松江。 [注]①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乙]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①,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曛:昏暗,
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加以分析。
[甲]诗
[乙]诗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鮑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8.[品析颈联之美]仿照右栏的示例,品析诗句。
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憎”一“喜”语极悲愤,暗喻李白遭人陷害,感叹文才出众者命途多舛。
9.[品析情感之真]
杜甫的这两首诗都是写给远方的李白,诗题中的“忆”和“怀”能否互换?为什么?
阅读鉴赏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气概。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10.本诗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江?
11.结合《黄河颂》,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②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提示:可从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方面人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巅;péng pài;wǎn;qū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澎湃”读作“ péng pài ”;“宛转”读作“ wǎn ”;“九曲连环曲”的“曲”读作“ qū ”。
故答案为:巅;péng pài;wǎn;qū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ABD.正确。
C.气魄:气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可以用排除法,结合前句分析,“黄河之水天上来”,描写的是黄河席卷天地的气势,故排除CD,接下来是“奔流到海不复回”永不回头的姿态,故排除A。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4.【答案】B
【知识点】比喻;拟人;反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CD.正确。
B.有误,用了暗喻,把黄河比作摇篮,没有用拟人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答案】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6.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语言生动;语言得体;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5.本题考查概括材料的内容。依据 材料一毛泽东的话表明“黄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材料二《黄河颂》中,黄河是民族精神之源。结合这两点概括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6..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 图中的瀑布和山崖、树木构成的画面气势磅确,可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成语可运用“震耳欲聋”“雷霆万钧” 等。同时 点明画作的构图、意境以及反映的精神等。
故答案为: 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
7.【答案】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通过劝慰朋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知识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
《送人之松江》 首句借景物渲染离愁,”萧瑟西风”渲染了离别的凄凉; 尾句漠漠暮烟、蒙蒙微雨中一直目送着孤独的友人悠悠远去,凝聚并深化了离别的凄楚愁苦。《别董大》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故答案为: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通过劝慰朋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答案】8.颈联用了白描的手法写景,意为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日暮薄云,天各一方,遥相思念。
9.不能。前一首用“思不群”“清新”“俊逸”“诗无敌”等对李白诗歌风格做了高度评价和赞美,尾联直接表达希望早日相聚,再一起饮酒论诗的愿望,重在回忆。后一首重点在被流放的李白的处境上,表达了对李白的担忧与关切之情,并为李白遭流放而鸣冤,用“怀”更贴切。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8.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渭北春 天树,江东日暮云”句意: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故答案为: 颈联用了白描的手法写景,意为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日暮薄云,天各一方,遥相思念。
9.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春 日忆李白》诗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天末怀李白》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担忧与关切之情,并为李白遭流放而鸣冤。
故答案为: 不能。前一首用“思不群”“清新”“俊逸”“诗无敌”等对李白诗歌风格做了高度评价和赞美,尾联直接表达希望早日相聚,再一起饮酒论诗的愿望,重在回忆。后一首重点在被流放的李白的处境上,表达了对李白的担忧与关切之情,并为李白遭流放而鸣冤,用“怀”更贴切。
【答案】10.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热情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1.①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②“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12.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中华儿女将发扬长江的伟大精神建设祖国,迈向新时代。
13.两首诗歌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诗歌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从文章内容出发,依据题干的要求分别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依据“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 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可知,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
依据“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可知,本诗热情地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依据“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可知,本诗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 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热情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① 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主于及其支流比作臂膀,生动地写出长江主于及其支流把高山大海紧紧包围;从而可知“臂膀”在这里是指长江主于及其支流。 ② 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摇篮,生动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而推出“摇篮”在这里是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故答案为: ①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②“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1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依据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可知,本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 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中华儿女将发扬长江的伟大精神建设祖国,迈向新时代。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依据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可知,《黄河颂》 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依据“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可知,《长江之歌》 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再结合“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我们赞美 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可知,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故答案为: 两首诗歌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诗歌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