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的历程》同步练习
1.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的体色,既利于隐藏自己,又利于捕捉猎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进化过程中,变色龙是影响它的猎物进化方向的因素
B.变色龙体色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是一种性状
C.进化过程中,天敌和变色龙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D.为了应对敌害,变色龙产生了体色随环境变化的定向变异
2.在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水生到陆生
C.由低等到高等 D.由体积大到体积小
3.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分析,动物保护色的行成是( )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生存竞争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4.科学家根据始祖鸟化石得出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结论,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 B.比较 C.推测 D.分类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B.能否使用工具,是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C.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
D.人类不同种族体质特征的差异,是在一定地域内经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
6.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氢、甲烷、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
B、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C、哺乳类是由古代鸟类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陆生到水生
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在较浅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一定比在较深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高等
C、同源器官是生物进化在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8.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代谢类型可能是( )
A.自养需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异养厌氧型
9.下列不能用化石提供证据的事实是( )
A.各种生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现代生物由古代生物进化而来的
B.生物从低等向高等发展
C.地球上曾经生活过许多生物
D.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10.在生物的进化树上,最高等的植物是( )
A.裸子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
11.越古老的地层中,化石中的生物( )
A. 越低等,越简单 B. 越高等,越复杂
C. 个体越大 D. 陆生种类越多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由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B.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
C.由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13.生物进化过程中最直接可靠的证据是( )
A.地层 B.化石 C.火山 D.喷发岩浆
14.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中, 是非常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证据。
15.生物多样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下表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的部分数据(表中的“百分比”是我国已知种类占世界已知种类的百分比。
类群 我国已知种类 世界已知种类 百分比(%)
哺乳动物 581 4342 13.38
鸟类 1244 8730 14.25
鱼类 3862 19056 20.30
蕨类 2200 10000 22.00
裸子植物 240 850 28.24
被子植物 30000 260000 11.54
(1)上表中,我国在世界上种类占有百分比最高的一类生物是_________。
(2)表中列出的动物均属于_________动物,该类动物除上表中所列的以外,还应包括的两个生物类群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这些动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_________到_________,由______到_________,由_________到_________。
(4)你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5)上表中的资料说明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的多样性。
答案与解析
1.D
解:变色龙是影响它的猎物进化方向的因素,A正确;变色龙体色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是变色龙的实力特征,属于性状,B正确;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天敌和变色龙发展了自己的特征,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D错误;故选D。
2.D
解: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研究生物进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化石是最直接的、较全面的证据,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故选:D
3.C
解: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工选择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对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故选项C符合题意。
4.B
解:(1)观察: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步骤: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③要有计划、要耐心;④要积极思考;⑤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施加有影响的因素;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2)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3)调查:①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③要如实记录;④要进行整理和分析;⑤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4)分析资料:①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和音像等;②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由题意可知: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科学家把始祖鸟与爬行动物还有鸟类作比较,所以用了比较法。故选B
5.B
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是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早期的人类发展到现代的人,大致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故选B。
6.B
解: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A错误;始祖鸟化石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证明了鸟类和爬行类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B正确;哺乳类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C错误;D、科学家们发现,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经历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错误。
7.B
解: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经若年矿物的填充而形成的,是生物进化直接的证据,同时比较化,同源器官也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明。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水生向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一般来说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主,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并不是在较浅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一定比在较深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高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多样性和适应性,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选B。
8.B
解:原始地球上的大气中没有有机物,没有氧气,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的代谢类型最可能是自养厌氧型的生物。故选B
9.D
解: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居多,越新近形成的化石则越高等,越复杂,由此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有水生到陆生,有低等到高等;但是化石不能证明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故选D。
10.D
解: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
11.A
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因此,地球上的生物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发展变化的,其总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故选A。
12.B
解: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而由体型小的生物到体型大的生物不是生物进化总趋势。
13.B
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没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对较少,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4.化石
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在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地质学、遗传学、分类学和胚胎学等)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涉及到许多研究方法,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较。故答案为:化石
15.(1)裸子植物(2)脊椎|两栖类|爬行类(3)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4)建自然保护区(5)基因
解:(1)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
(2)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个类群,它们不仅体温恒定,且还具有胎生哺乳等生殖发育特点,除上表所列的脊椎动物类群外,还有爬行类、两栖类。
(3)化石是研究生物的进化的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4)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5)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