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第16章第3节《生物进化的学说》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单元第16章第3节《生物进化的学说》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15 09:0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进化的学说》同步练习
1.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2.“自然选择学说”可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它的提出者是 (  )
A.达尔文    B.弗莱明
C.列文虎克 D.巴斯德
3.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为尖而长(如图)。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2-1-c-n-j-y
A.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繁殖能力强
B.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凶猛
C.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更高等
D.喙尖而长的地雀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生存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种现象属于 (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与变异 D.自然选择
5.古代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这是 (  )
A.新陈代谢的结果 B.自己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6.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7.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调查其数量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其数量如图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B.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
C.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环境变化造成生物出现定向的变异
C.生物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9.达尔文发现在大风经常袭击的克尔格伦岛上,昆虫的翅要么强大,要么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21cnjy.com
A.是否经常使用翅膀的结果
B.食物获得多少的结果
C.大风作用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
10. 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多种“达尔文地雀”,达尔文对地雀多样性的解释是:
(1)这些地雀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祖先的个体之间在大小、喙形、栖息场所和食性等方面存在着          。
(2)它们要生存下去,就得与环境之间进行    ,该过程中具有    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殖后代,这叫    。【出处:21教育名师】
(3)它们通过    使    不断积累和加强,便形成了许多新品种。
(4)生物进化是      的结果。
11.将若干只家蝇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两组。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使用DDT。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发现A组家蝇的后代比B组家蝇的后代抗药性强。(实验证明:家蝇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21·世纪*教育网
(1)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          
的家蝇被淘汰,     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     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     和     的家蝇都存活下来。2·1·c·n·j·y
(2)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     体现了生物变异的方向一般是  。
(3)A组中家蝇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家蝇与DDT之间的     来实现的。
(4)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
(5)A、B两组只对家蝇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可行吗      。为什么
  。
(6)请你利用所学知识,提一条既能控制家蝇又不污染环境的好建议:   。
答案与解析
1.C
解:本题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棉铃虫个体之间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开始使用杀虫剂时,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死亡,抗药性强的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棉铃虫,繁殖的后代还会产生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杀死,抗药性强的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棉铃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效果越来越差。  2
2.A
解: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弗莱明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青霉素,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了原生生物、细菌等,巴斯德的最大贡献是细菌学。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提出的。
3.D
解:达尔文认为,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生物要想生存下去,就会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下一代,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地雀中存在喙尖而长和喙粗而尖、凿状等变异,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上,喙尖而长的地雀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其他类型的地雀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D
解:本题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生物要想生存下去,就会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5.D
解: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自然选择的理解与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长颈鹿先有变异(如颈的长和短),再有选择,环境选择使具有颈长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经过漫长年代的积累,现代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6.D
解:本题考查自然选择的知识和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本身能产生许多不定向的变异(如三叶草的耐寒和不耐寒),经过定向的自然选择,有利变异(耐寒的个体)适应了环境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不利变异(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了。
7.C
解: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从图中的数据可知:图甲中白色兔少,而图乙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B项正确。达尔文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而不是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故C错误。
8.B
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包括四方面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各种生物普遍具有产生大量个体的能力,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材料;自然界的生物,本身都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但这种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9.C
解: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昆虫的翅要么强大,要么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大风作用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0.(1)差异
(2)生存斗争 有利变异 适者生存
(3)遗传 有利变异 (4)自然选择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的形成过程。(1)达尔文认为,地雀祖先个体之间在大小、喙形、栖息场所和食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2)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对生存不利变异的个体不适应环境被淘汰,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现象;(3)生存下来的个体繁殖后代,把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并在遗传过程中逐渐积累加强,形成各种各样的地雀;(4)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1)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 抗药性强 遗传
有抗药性 没有抗药性
(2)差异 不定向的 (3)生存斗争 (4)DDT的有无
(5)不可行 实验次数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
(6)利用生物防治或搞好环境卫生(合理即可)
解:本题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1)家蝇中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和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家蝇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2)探究实验必须具备可重复性,只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是不可行的,这样容易造成偶然性带来的实验误差。
1